书城社科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2981300000021

第21章 千古家愁名句——故乡月明,光影相惜(2)

【释义】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别的地方,一到佳节之时就分外思念家中的亲人。

【解析】原文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中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也就是说有《诗经·魏风·陟岵》的意味。《诗经·魏风·陟岵》末章写道:“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王维这首小诗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地吟诵这两句诗了。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一直有重九登高的习俗,这来自一个传说:晋朝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那里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了他的话,果然避免了灾祸。以后就有了重阳登高的习俗。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出处】出自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释义】父子互不信任,那么家庭就不会和睦。

【解析】武则天之所以有如此的说法,是有感于唐初李世民父子之间的不睦。

唐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后来,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为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这样,他们就可以放手杀害李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感到形势紧急,于是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和齐王。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而李渊之所以会家庭不睦,就是因为父子不信,最后导致儿子们兄弟相残的悲惨结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处】出自唐·李白《静夜思》

【释义】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明月,垂下头去思念远方的故乡。

【解析】原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也叫做夜思,属于乐府诗,郭茂倩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无数思乡的故事广为流传。“莼鲈之思”说的是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出自唐·宋之问《渡汉江》

【释义】要到家乡的时候,心里感到担忧,害怕家里有什么坏消息,所以不敢问碰见的人,怕听见坏消息。

【解析】原诗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宋之问在神龙元年(705年)春被贬为泷州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后来逃到了襄阳,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了襄阳,洛阳已经指日可达,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但他又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这首诗,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首五言绝句影响深远。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出处】出自唐·崔颢《黄鹤楼》

【释义】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解析】原文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昔人驾鹤登仙,如今已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了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于是诗人登临古迹,睹物思人,即景生情,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写下了这首千古不朽的名作。

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当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有明显的摹学此诗的痕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十三中以为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清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将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了“七言律诗”的首篇。

至于黄鹤楼的得名,传说跟一个道士有关。有一个道士常来这一家酒家喝酒,因为老板不收他的钱,所以他临走时便在墙上画了一只会飞下来跳舞的黄鹤,从此酒家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再来到酒家,骑上鹤便飞走了。后来老板在这里建了一座楼,称之为“黄鹤楼”。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出处】出自西晋·王赞《杂诗》

【释义】人们都有怀念故乡之情,身在异乡的鸟儿也会思念曾经生活的那片丛林。

【解析】这句话这是晋人王赞《杂诗》中的一句。全诗如下:“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夕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南朝人对这首诗尤其是首句嘉评甚多。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钟嵘《诗品》中说:“子荆‘零雨’之外,正长‘朔风’之后,虽有累札,良亦无闻。”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释义】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笑着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解析】原文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这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便写了这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据说贺知章经常与张旭出入民间,见有好墙壁或屏障,一时兴起,即随手挥毫题字。贺知章生性旷达,谈吐诙谐,为人所重并乐与交往。其姑表兄弟工部尚书陆象先曾说:“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看来贺知章是个很容易接近的人,并且《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充分说明了他的这种性格。试想,如果贺老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小儿们恐怕早吓得躲在路边,哪里有机会笑问他“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一生官运亨通,贺知章退休时,唐玄宗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赠行,太子以下百官饯行送别,颇有点“空前绝后”的意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出自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释义】本是同根相生,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呢?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解析】原文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已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在争夺魏王位的过程中,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在曹植与曹丕的斗争中,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还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内睦者,家道昌

【出处】出自北宋·林逋《省心录》

【释义】家庭内部和睦的,家庭就昌盛。

【解析】三国时,曹操父子和司马懿父子之间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三国时,曹丕兄弟相残,大大削弱了曹氏集团的内部力量,从而给了司马氏集团以可乘之机,而司马氏父子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与他们内部的团结也是分不开的。

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出身大士族地主。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魏国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

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明帝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正始十年,司马氏父子发动兵谏,使司马氏得以独专朝政。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母丘俭起兵声讨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文钦和母丘俭。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

最后,司马炎建立晋朝,取代了曹魏,并灭掉了吴蜀,统一了全国,曹魏之所以失败,与其内部兄弟相残有直接关系,而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取代曹魏,正是其父子同心协力的结果。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出处】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释义】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