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个心理技巧
2979900000024

第24章 克服贪婪心理

1贪欲使轻松变得沉重

贪欲的膨胀,使简单变得复杂,轻松变得沉重,快乐最终也会被淹没。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根据这些猴子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然后就静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它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那把米放入嘴中。

延伸阅读:

人生的大部分痛苦来自于欲望的不能满足。拥有欲望是好的,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仅会失去本该拥有的东西,还会失去生存的智慧。

2贪婪的代价

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是它们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嫉妒地说:“哼!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

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他把好多好多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跑步时,它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为贪婪,想拥有更多的脚,结果却适得其反,脚成了束缚它行动的绳索,代价可谓惨重。

延伸阅读:

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3把生存的起点放得低一些

古伊朗著名诗人萨迪在讲到自己从不抱怨命苦时说了他的一次遭遇。

一次,萨迪没有钱买鞋,只能赤脚到教堂去。进教堂前,他确实感到沮丧和不幸,而当他在礼拜堂里看到一位没有脚的人时,才发觉自己并非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不再以穷困得没有鞋子为苦,于是他这样写道:“在饱足人的眼中,烧鹅好比青草;在饥饿人的眼中,萝卜便是佳肴。人们在沙漠中口渴难耐时所期望的,并非让人扔给你一袋钞票或珠宝,而是一瓢能解渴的凉水。人们在身无分文时所期望的,并非腰缠万贯,而是能解决无米之炊。”

延伸阅读:

在你不知足时,想到还有比你更艰难的人,你便会发现自己生活得也很幸福。一个人,只要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就算没有辜负此生。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但是,只要你把生存的起点放得低一些,就会知足而乐。

4节制欲望

农夫在大海边捕到了一条鱼。这是一条漂亮的金鱼。鱼开始用人的声音请求说:“放了我吧,老人家,我要满足你的三个愿望。”

农夫非常爱喝酒,他想了想说:“那就这么办吧,让大海全都变成酒。”鱼摆了一下尾巴,农夫尝了尝海水,真的变成了酒。

他想了想,提出了第二个愿望让那条流进大海的河也变成酒。

鱼摆了一下尾巴,农夫尝了尝河水,又变成了酒。他开始想第三个愿望了。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农夫气坏了,吐了口唾沫说:“再加半公升,你就自由自在地游去吧。”

农夫的愿望看起来是多么的可笑。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贪婪。

延伸阅读:

有钱的人总希望再多些;有权的人总乞求地位再高些;有名的人总渴望名气再大些。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节制欲望,也许你的生活会更快乐。

5放弃是一种美德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

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因为有时候为了强求一样东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不划算的。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也常有这样的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所以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延伸阅读:

不去贪婪就不会有太多坎坷,所以,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位置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不如轻松地去面对,去欣赏,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得到了幸福。

6知足是一种境界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年轻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

延伸阅读: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7生存就是福

一位钱币商和一位卖烧饼的小贩,同时被一场洪水困在了一个野外的山岗上。两天后,钱币商身上带的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只剩下了一口袋钱币。而烧饼贩子则还有一口袋烧饼。

钱币商提出一个建议,要用一个钱币买烧饼贩子一个烧饼。若是在平时,这是再便宜不过的事了,此时烧饼贩子却不同意,认为发财的机会到了,就提出要用一口袋烧饼换一口袋钱币。钱币商同意了。

一天又一天,洪水还是没有退下去。钱币商吃着从烧饼贩子手里买来的烧饼,而烧饼贩子则饿得饥肠辘辘。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提出来要用这口袋钱币买回他曾经卖出的而如今数量已不多的烧饼。钱币商没有完全答应他的条件,只允诺他用五个钱币换一个烧饼。

洪水退去后,烧饼全部吃光了,而一袋钱币又回到了钱币商的手中。

延伸阅读:

钱币商很聪明,也很精明,做人不要贪得无厌,生存就是福。而贪婪的烧饼贩子只看眼前,最后不仅没得到不义之财,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8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一个神奇的洞,里面的宝藏足以使人毕生享用不尽。但是这个山洞一百年才开一次。

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座山时,正巧碰到百年难得的一次洞门大开的机会。他兴奋地进入洞内,发现里面有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里装。由于洞门随时都有可能关上,他必须动作很快,并且要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洋洋地装了满满一袋珠宝后,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来后他发现帽子忘在里面了。于是他又冲入洞中,可惜时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延伸阅读:

故事很简单,却耐人寻味。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贪婪无边。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终,最终却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