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犹太人借智慧
2977200000042

第42章 犹太人挫折教育智慧(3)

剥夺游戏的机会。如果孩子随便乱扔东西,乱砸玩具,不听劝阻,父母就应该把玩具藏起来,使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玩玩具的机会。又如在游戏时,孩子欺侮了同伴,父母可以禁止他与同伴游戏,直到他觉得寂寞并请求父母允许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说脏话,屡教不改,父母就可以通过不让他看电视、假日不带他出去玩、不和他游戏、不给他讲故事、不买已经答应好给他买的玩具和图书等,以示惩罚。

轻打孩子的屁股。在教育中,孩子实在不听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父母打孩子的屁股以示惩罚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不要打孩子的脸,或用棍子狠打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屈辱而对父母怀恨在心。

打骂孩子很难使责罚真正奏效。责罚孩子时,父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光听孩子口头认错,而要他用行动改正。

不要很快饶恕孩子。只要有一两次很轻易地饶恕了他,他就会一件事还未了结,又大胆地去做另一件错事。因为孩子知道,他只要一求饶,父母就会轻易地宽恕他。

惩罚的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举止,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和举止不改变,这种惩罚就没有发挥作用。

许多父母聚焦于惩罚,而不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如果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一天惩罚他六七次,这种惩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许多父母希望找到一种别的更好的办法来惩罚孩子,并希望自己不发火、不打孩子屁股就能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

一位犹太教育家认为,任何一种频繁使用的惩罚都是不起有效作用的,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很难得到改善。孩子们对父母的吼叫充耳不闻,对打屁股也是习以为常,父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对于孩子重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某种惩罚可以改变孩子这种不良行为、举止。如果它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可以尝试其他的惩罚方式。父母可能认为威胁、吼叫、责备、打屁股是好的方式,这些惩罚可以发泄父母的怒气,但不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对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举止没有长期的效果。

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生存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却可能导致罪恶。

犹太人的一位领袖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却可能导致罪恶。”

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很多犹太学生很早就开始打工。他们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教师的高中生还在夏天的时候参加夏令营,做中、小学生的领队。

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朋友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一个人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你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固然不错,但一定要知道,人是绝对不可能永远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这样一个犹太人,他的名字叫来姆。他在16岁的时候,考上了英国的一所大学,准备到那里去留学。临行之前,他的父亲只给了他100英镑的学费,并说,这些钱只算是借给他的,在他学成之后,必须归还。

要是在中国的父亲眼里,这样做是有辱名声。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应当是无私的奉献,哪怕做牛做马都应该,岂有借钱给孩子还要求他归还的道理!

而中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感到不悦和难堪。报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

广东某重点学校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父母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可她一进校门,就花数千元买了手机、随身听,还说将来要买手提电脑。

按照我们的观点,犹太人来姆父亲的做法无疑是荒唐的、绝情的。可按照犹太人的观点,这正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独特的关心和爱护。正是这样带有压力性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尽快成长、成熟并独立起来。

果然,来姆到英国后,一边学习,一边熟悉情况,很快就想到了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在伦敦读书的四年里,他用自己赚的钱交纳了学费。在从伦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时候,他回到父亲身边,将100英镑交还给父亲。

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正是犹太人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一部犹太人的历史就是他们遭受迫害的历史。正是苦难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占领了东欧,对犹太人实施非人性的统治,目的就是将他们斩尽杀绝。在某个小镇上,有个犹太人家庭,一家五口为了躲避德国军队只好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吃喝全靠朋友们接济。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者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近仓库时,他们就吓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出。时间一长,他们完全学会了用动作来表达感情。

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肯定是被德国人抓走了。”又过了两个月,父亲也一去不回。半年后,叔叔出门不久,孩子们就听到一声枪响。

三个大人相继死去,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姐姐的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声音时,姐姐就赶紧掩住弟弟的嘴。

过了一个月,姐姐也永远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凡听到同样的声音,弟弟就自己捂住嘴巴,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这是一个犹太人经历的悲惨童年的一幕。

犹太拉比常常告诉学生:

“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无法忍受黑暗。”

每经历一次暴风雨,天空就架起桥一般的美丽彩虹,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必定会有希望到来。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存活下来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这就是告诉自己,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

这些都是《羊皮卷》告诉我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他们一生都是这样,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灵魂都是这样看待和思考问题的。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们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们而哭泣。犹太的箴言是这样解释的:

“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

犹太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围绕着他,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

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

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

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

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的善行;

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的十之二三。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种种烦恼了。相反,人生的痛苦和烦恼越多越好。

《羊皮卷》里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10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拥有1个烦恼的人却会觉得整天都很烦恼。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目标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着。直到人死了,他的一生盖棺论定了,人生任务完成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