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2976600000016

第16章 孙子谈谋略(3)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他把任命理由解释清楚了。

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完,那位议员已被他的大度折服了。他私下懊悔刚才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了,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并没有错。”

借钱生财——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原文]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作战篇》)

[今译]

武器装备由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满足作战需求了。

[历代论引]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李筌曰:具我戎器,因敌之食,虽出师千里,无匮乏也。

杜估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取资用于我国,因粮食于敌家也。晋师馆谷于楚是也。

梅尧臣曰:军之须用取于国,军之粮饷因于敌。

张预曰:器用取于国者,以物轻而易致也;粮食因于敌者,以粟重而难运也。夫千里馈粮,则士有饥色,故因粮则食可足。

[兵法札记]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孙子对当时出国远征部队后勤保障方法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远征作战后勤保障的核心与本质,体现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法则。在孙子以后的两千五百年间,由于粮秣在战争物资消耗中一直占据绝大的比重,凡远离基地的快速机动作战,其后勤补给方法都不能背离孙子的这一八字箴言。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为了彻底打击匈奴主,确保西部安宁,调集十万骑兵和几十万步兵,十四万头马匹和大量军需物资,深入大漠以北,千里迢迢,大规模奔袭匈奴腹地,大将军卫青率军四进,从侧翼进攻,霍去病率军从东路进攻。根据沙漠作战特点,吸取他人在沙漠作战失利的教训,霍去病努力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霍去病先用在匈奴居住时间较长的汉人作军校,充分利用俘虏的匈奴降卒勇士,携带少量军需物资,注重在战争中用缴获敌人的军粮物资补充自己,因粮于敌,因而虽进军极远而军粮不断。

霍去病所率部队,由于是轻装,又是熟悉当地地理的人为向导,因而轻车熟路,进军神速,横穿大漠,渡过获章渠,诛杀匈奴王比车耆,转而进攻匈奴左大将,夺得军旗战鼓,又越过漠北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今蒙古国之克鲁仑河),俘获匈奴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在狼居胥山(约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上祭天,在姑衍山上(狼居胥山西北山麓)祭地,在山上眺望瀚海。进军途中,抓到俘虏,及时打听敌人去向,歼敌达七万余。同时,卫青统率的西路军也多获大胜。此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兵患对当朝统治者的极大威胁,赢得了中原地区较长时间的安宁。

[人生感悟]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思想运用到人生中,就是借用别人的资本成就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的。

世界报业大王默多克工作起来就像发疯,写文章,定标题,设计版面,样样都亲自插手。他不管董事会其他成员或有关编辑的反对,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干下去。几年之内,他将《星期日邮报》同最大的竞争对手《广告报》合并,并且使《新闻报》获得极大成功。一日默多克听说珀斯市的《星期日时报》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便决定兼并它。结果,默多克筹措了40万美元兼并了这家报纸。默多克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他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

靠一分钱一分钱积攒,不仅时间漫长,而且也很容易错过机遇,所以,在进行艰苦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借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现代有许多赤手空拳闯天下而成功的大老板,日本角荣建设公司董事长角荣便是其中之一。

在发迹之前,角荣长期专心思考“没有资金赚大钱”的生意,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想出一套“预约销售”的方法。这个办法是譬如有人要卖某处山坡的地上物时,他就前去找买主,一找到,他就跟买主接洽。他说:“那座山上的木料价值有100万元以上,主人现在有意以80万脱手,请你把它买下来,两个月内保证赚一成。超出一成利润时,超出部分由我所得,如果赚不到一成时,我可以赔你一成的利润。”角荣又让有钱的朋友给他做连带保证。如果买方把它买下来,买好之后,角荣就代买主销售,如此他往往以买价2倍左右的价格脱手。对买主来说,2个月就有一成的利润,而一成利润比一年的银行利息要多得多,而且有保证,安全可靠,因此找买主并不困难。

这项预约促销的方法,虽然需要有一点社会信用才能办得到,但如果你有信用,有人替你保证,你只要有诚意和勤于跑腿,这项事业就可以日益壮大。在百业都需要大本钱经营的今天,角荣做这项不要资本的生意确有一套,并且颇有所获。他本来一无所有,经过10年的努力,就是靠着这种高超的“借术”,赚取了10亿日元。

出奇制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

[今译]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会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

[历代论引]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

李筌曰:战无其诈,难以胜敌。动静也。通流不绝。

杜估曰: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言应变出奇无穷竭。

[兵法札记]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的这句话历来为兵家所尊崇。但是关于奇正的解释,各家不同,有的说“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有的说“明战为正,暗攻为奇”;有的说“正面作战为正,侧翼作战为奇”;有的说“静为正,动为奇”。虽然说法不一,但大致出入不大,强调的都是在战争中奇与正的交叉,融合。

相对于“正”,孙子更重视“奇”,更重视“奇”之运用,因而他强调“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谓“以奇胜”,就是我们常讲的出奇制胜。在具体运用中,就是要不拘常法,不守常规,敢于突破传统的逻辑程序框框,善于造成现象与本质的强烈反差,使其假中隐真,虚实结合,看似不能而能,荒谬与怪诞中隐含着科学和真理,从而达到制敌目的。

东汉末年,,黄河南北地区在几经征伐之后逐渐形成了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对峙的局面。袁绍兵多将广,地域辽阔,占有很大的优势,曹操担心受到袁绍攻伐,自己防不胜防,于是陈兵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以吸引袁绍。公元200年八月,袁绍率大军接近官渡,东西连营几十里。双方相持了三个月,互有伤亡,不分胜负。曹操的实力远不如袁绍,时间一久,曹军的粮食供给发生了问题。曹操动摇起来,想撤军回许昌。他给在许昌的谋士荀彧写信以征询意见。

荀彧坚决反对曹操回师。他在回信中写道:“袁绍军人数虽然众多个战斗力很差。我军以其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守官渡半年多,袁绍竟不能前进半步,这就是证明。现在袁绍的军队也已很疲乏,此时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万万不可错过良机……”荀彧的信坚定了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的信心。

几天后,曹军捉获袁军的一个间谍,间谍供认:袁军将领韩猛押送粮车数千辆将要运至官渡,他是来给韩猛探路的。曹操立即派徐晃、史涣二将前去堵截。韩猛不敌徐、史二将,粮食全被徐、史劫走。袁绍失去几千车粮食,十分懊丧。再次运粮时,他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人护送,并将粮食囤积在距自己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河南延津东南)。

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为自己的亲属争辩了几句,袁绍大怒,将其遂出军营。许攸一气之下离开袁绍,投降了曹操,并把袁绍的军粮全集中在乌巢一事报告给曹操。曹操正在为如何才能出奇制胜而大伤脑筋,听完许攸的话,顿时胸有成竹。他连夜采取行动,命令曹洪留守大营,亲自率领5000精兵,打着袁军的旗号,骗过巡逻的袁军,在破晓之前赶到乌巢。5000精兵,人人带有引火的柴草,众人一齐动手,乌巢顿时火光冲天,而负责守护乌巢的淳于琼还来不及上马,就已成为曹操的俘虏。乌巢的军粮被曹操焚毁后,袁军军心动摇。袁绍又偏听偏信郭图的话逼走了大将张(合阝)、高览,士气愈发衰落。

曹操抓住战机,发起猛攻,袁军折损了7万余人,袁绍和儿子袁谭落荒而逃,逃到河北时,仅剩下800余名骑兵。

[人生感悟]

出奇制胜,是社会竞争中的普遍方略。社会竞争的现实是,许多人甚至成百上千的人都盯着同一个目标,“相对而争利。”在竞争的队伍里,可能有许多精明强干、智慧过人之士。获取目标所能采取的办法,差不多人们都想到了。这样,要想超出众人,出类拔萃,就必须有一点“绝招”,见人所未见,为人所未为,出奇制胜。

有一年,美国芝家哥举办规模很大的世界博览会。世界各大厂家差不多都将产品送去陈列。美国赫赫有名的五十七罐头食品也送了去参加展览。但令他失望的是,博览会的工作人员派给他一个会场中最偏僻的阁楼。

博览会开始后,前来参观的人,拥挤异常,但是,到汉斯先生阁楼的人,简直绝无仅有。为此,汉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在博览会开幕后的第二个星期,会场中出现一个新奇的玩艺儿。前来参观的人常常从地上拾到一些小小的铜牌,铜牌上刻着一行字:“拾得这块铜牌,就可以拿它到阁楼上的汉斯食品公司换取纪念品。”

数千块铜牌续在会场上发现。不久,汉斯那无人问津的小阅楼,便被挤得水泄不通,会场主持人怕阁楼会崩塌,不得不请木匠设计加固。从那天起。汉斯的阁楼,成了博览会的“名胜”,参观者无不争先前往,既使铜牌绝迹,盛况也未削减,一直到闭幕。不用说,汉斯先生的招儿是够奇的,这一奇招,使他转败为胜,打了个漂亮仗。

上兵伐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原文]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今译]

用兵作战的最高追求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是用军事手段去夺取胜利,攻打敌国城池是最差的选择。

[历代论引]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交,将合也。兵形已成也。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攻)也。

梅尧臣曰:以智胜。以威胜。以战胜。费财役为最下。

王皙曰:以智谋屈人最为上。谓未能全屈敌谋,当且间其交,使之解散。彼交则事小(钜)敌坚,彼不交则事巨(小)敌脆也。战者危事。士卒杀伤,城或未克。

[兵法札记]

孙子主张“上兵伐谋”,是因为“兵者,诡道也”。孙子提出的这个思想是对战争经验的总结,是对整个军事行动的哲学概括,它提示了战争行为的本质。孙子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军事战略学中的大智慧、大谋略。

作为一般的军事将领,几乎共同地认定了一个死理:将军的功勋应该在战场上建立,将军的丰碑只能在尸骨上树起。其实,这是十分偏颇的观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王者之气,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战屈人,多用的是杀人掠地的霸气。在《谋攻篇》中,孙子先提出:“必以全争天下”的命题,就是说:要战胜敌国,扩展领土,不能仅仅依靠军事暴力手段,而应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全面地运用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文化的、秘密的、公开的各种手段,使敌国或敌军完整地降服。

正因如此,在战争中,三军统帅就不能只懂指挥将士冲锋陷阵,还应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重视“伐谋”与“伐交”。孙武把“伐谋”“伐交”视为上策与中策,就因为它是一种政治手段,其优点及特点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取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余胜”。而这“全胜”的“伐谋”正是战略决策中的最理想的要求。公元前1763年,伊尹审时度势,以谋略胜敌。伊尹是商汤的大臣,官名阿衡(相兼军师。当时,为了探测夏桀的力量,伊尹向商汤献计说:“要与桀的军队作战,就要搞清楚桀的军力有多强,桀的号召力有多大。这些一时很难看出来,可以采取抗贡(即不给桀送贡品)的手法来探视一下桀还有多大军力和号召力。”

商汤接受了伊尹的意见。第一年,商汤末给桀进贡,桀发怒,调九夷之兵讨伐商汤。根据这个情况,伊尹对汤说,桀还有号召力,不宜和桀作战,赶快赔礼道歉。于是商汤给桀补送了更加优厚的贡品来平息桀的怒气。

第二年,汤又抗贡,桀更加发怒,欲调九夷之兵讨伐汤。但是,由于九夷的军队疲劳,财力耗尽,九夷反对连年用兵,不听调动指挥,最后只征集到三夷之兵来讨伐商汤。这时伊尹献计说:桀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了,三夷之兵战斗力也不强了,士气也不高了,我们可以对桀作战了。于是商汤联合诸侯军队,在山西安邑的鸣条设下埋伏,诱桀的军队出战。

这次战役商汤彻底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建立了商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鸣条之战。

[人生感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谋略思想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因而更加受到人们重视和青睐。谋略不仅在国家安全战略上起着重要的理论“基石”作用,而且已迈出了战争的“门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在当今世界,不懂谋略,不善用谋略,将会处处受制于人,大吃苦头。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谋略是一种聪明睿智的哲学思考,是一种胜人一筹的思辨和对策,不仅适用于对敌人,也适用于对内部(如因人施教、灵活主动的思想和政治工作等),不仅适用于对人,也适用于对事对物、对社会等,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一种朴素的谋略意识。

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但驾车的方向却对准了北方,结果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同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诚的下属,他总是同自己对着干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这位下属的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可能对上司的威胁性就越大。

一凡在某钢厂宣传处工作,有一天,处长突然叫他整理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其实,这是处长对一凡的一次考试,它将关系到一凡是否还能继续在机关呆下去。本来对这样的材料,一凡并不感到为难,但有了无形的压力,便不得不格外精心。花了一个通宵,写好后反复推敲,又抄写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了处长的桌子上。处长当然高兴,快嘛,字又写得遒劲、悦目,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是,处长越看到最后,笑容越收紧。最后,他把文稿退回,让他再认真修改修改,满脸的严肃,真叫人搞不清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一凡转身刚要迈步,处长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对,对,那个‘副厂长’的‘副’字不能写成‘付’,这不合文字规范,你把它改过来,改过来就行了。”处长又恢复了先前高兴的样子,还一个劲地道:“来得快,不错。”这一下考试自然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