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2976600000014

第14章 孙子谈谋略(1)

能而不能在人生中就是一种装糊涂的艺术。郑板桥有一句箴言:“聪明难,糊涂难,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聪明示之糊涂,能而示之不能,称谓智能;声色披露,不能示之能,俗谓逞能;缺智乏谋,临敌无计,乃谓无能。

“卑而骄之”有三种解释:第一,敌人卑怯,应当设计谋使敌人骄傲麻痹;第二,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设计谋使他骄傲;第三,我方故意用卑词示弱,使敌人骄傲。这三种解释虽含义不同,但目的相同,即设定计谋让敌人骄傲起来。骄兵易轻敌,骄兵必败。

相对于“正”,孙子更重视“奇”,更重视“奇”之运用,因而他强调“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谓“以奇胜”,就是我们常讲的出奇制胜。

兵行诡道——兵者,诡道也

[原文]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

[今译]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需要用各种方法欺骗敌人。

[历代论引]

曹操: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李筌曰:军不厌诈。

梅尧曰: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

王皙曰:诡者,所以求胜敌;御众必以信也。

张预曰: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故曳柴扬尘,栾枝之谲也;万弩齐发,孙膑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单之权也;囊沙壅水,淮阴之诈也。此皆用诡道而制胜也。

[兵法札记]

用兵作战是一种诡道之术,这是《孙子兵法》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历史的经验表明:兵需用诈,兵不厌诈。战争中,敌我双方为了掩盖各自的真实目的和作战意图,想千方设百计,制造各种假象诱骗对方,迷惑敌人,从而给对方造成错觉,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军事条件,以较小的代价夺取较大的胜利。

清朝的一代明君康熙就曾经在平叛噶尔丹叛乱时巧用“兵行诡道”这一计策摆脱困境。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率9万大军远征昭莫多平定准噶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可是当时清军在经过沙漠地带的长途跋涉之后,人困马乏,粮草将尽,如果此时与噶尔丹决战,恐怕难以胜算,于是康熙准备下令撤退。但此时,噶尔丹的大军也与清军相距不远,仓促撤兵容易受到敌军的背后袭击。康熙一筹莫展,他突然想起噶尔丹所派出的使者还在清军营中,于是心生一计,召来使者,大声训斥,命他赶快回去告知噶尔丹速来归降,否则将大军征讨,到那时噶尔丹将死无葬身之地,而且还表示全军要与噶尔丹决一死,不平叛乱,决不回朝。使者听后速回营中告知噶尔丹,噶尔丹下令大军立即向后撤退。待敌人撤后到一定的距离后,康熙才突然下令班师,摆脱了困境。

康熙的大军在经过一番长途的沙漠跋涉之后,肯定会人困马乏,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是噶尔丹部并未准确地了解到这一事实。康熙大军人困马乏,不能迎战,只好撤退,而想要撤退这一事实,更不能让敌方得知。但是仓促撤退又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于是康熙又巧妙地利用敌方的使者带给噶尔丹一种假象,促使噶尔丹大军撤退,而自己却趁机脱离了险境,这正是“兵者,诡道也”这一军事思想的巧妙运用。

[人生感悟]

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斗争,不单纯表现为军事力量,同时也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较量;在战场上,不单纯表现为斗力,更要斗智。战争,是人的活力对抗, 是你死我活的竞技,因而不能不充满诡诈。人生处世,虽然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也充满着险恶诡诈,需要我们用智慧来应对。

有一人家来客,父亲叫其儿子去附近小店买包万宝路香烟。烟买回,发现是假货。父亲带着儿子来小店,让店主拿过一包烟来。父亲持烟仔细审视,并自语道:“唉,这年头假烟太多了!”店主抢过话头:“你放心,我这里绝无假货!”父亲仍叹曰:“可恨哪,上周我在市中心一家店铺买了一包烟,店主还不是打包票说绝对不假。谁知拿回家打开来一看是假烟。”店主道:“你去找他呀!”父亲哭丧着脸说:“已经过了好几天才开包发觉的,他还会认帐吗?”店主惋惜道:“你当时发觉就好了,他敢不认帐?”父亲认真请教:“要是当时发觉了,他还是不认帐咋办?”店主指教道:“找工商局去呀!人赃俱获,他能不怕吗?”父亲见时机已到,朝躲在一边的儿子一招手,而后从怀中摸出那包烟来:“那好!请你看该咋办吧?”店主一下傻了眼:“啊……对……对不起,对不起,我退款,我退款!”

学会伪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原文]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兵法·计篇》)

[今译]

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成不准备打仗。

[历代论引]

张预曰: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李牧败匈奴、孙膑斩庞涓之类也。

杜牧曰:此乃诡诈藏形。夫形也者,不可使见于敌;敌人见形,必有应。《传》曰:“鸷鸟将击,必藏其形。”如匈奴示羸老于汉使之义也。

杜佑曰:言已实能、用,外示之以不能、不用,使敌不我备也。若孙膑减灶而制庞涓。

王皙曰:强示弱,勇示怯,治示乱,实示虚,智示愚,众示寡,进示退,速示迟,取示舍,彼示此。

[兵法札记]

两军对垒,智能的将帅总是能而示之不能,以愚的假象,造成敌人轻视自己的错觉,尔后积极准备,伺机制胜。此乃重要的军事谋略之一。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誉为“赵之北边良将”的李牧,在戍边御敌的斗争中,曾先后三次采用“能而示不能”之术,做到守乃固,攻必克,被后人传为佳话。

公元前244年,李牧奉命驻守代郡雁门县,防备匈奴入侵。他针对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积极备战,把地方官吏的税收一律归于幕府,作为军队费用。他还每天叫人杀牛赏士,教练骑射,并经常派人侦察敌情。他下命令说:“匈奴入盗,急入收保,不得相斗,有敢捕虏者斩。”这样,匈奴每次侵犯,部队便于工作回营保寨,不擅自与敌接战。匈奴误认为李牧胆怯,赵国的士兵也错怪李牧畏敌如虎。赵悼襄王责备李牧无能,督促他出战,但李牧仍按自己的主针办。赵悼襄王发怒,将李牧调离,使他人代将。

新上任的将军改变了李牧的策略。每当匈奴入侵,赵兵都锋芒毕露,仓促战斗。结果,仅一年左右时间,赵军屡遭失利,连代北一带的老百姓都不敢外出放牧了。赵悼襄王只好把李牧召回。李牧到职后,仍按过去的谋略行事,部队不轻易与敌战斗。后来,匈奴骄而不备,赵兵群情激奋。李牧见时机成熟,就选精兵十万,待命脉决战。一天,他让边郡的居民都去放牧,诱敌前来抢掠。接着,又能派出少数部队正面接敌,且战且退,引诱匈奴主力全力追来。这时,李牧的伏兵左右包抄,斩杀匈奴十几万,并一鼓作气击败东胡,降服林胡,匈奴首领远遁。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入侵赵国的边境。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派大将桓龉领兵侵犯赵国,直向赵都邯郸进攻。这时,赵悼襄王已死,即位的赵王迁调李牧为大将率军御敌。李牧拜见赵王迁说,请大王允许我按照自己的谋略用兵,方敢受命。赵王迁答应后,李牧领兵坚守壁垒,仍象他当年在代郡那样,每日宰牛羊慰问将士,让其比武习箭,但不许出战。秦将桓龉见赵军坚壁不战,遂分兵一半,去攻打甘泉。李牧伺隙率军而动,乘虚袭之,打破秦兵,杀死有名干将十余名。桓龉领兵从甘泉返回相救,中赵兵埋伏,大败而逃。

从以上看出,李牧确是一位善于运用“能而示之不能”之计,正是建立在“谋全局”这一基础之上,为的是慎之从战,一举成功。他驻守代郡时,所以不急于和匈奴战斗,是因为准备还不充分,条件尚未成熟。他集军费,搞训练,察敌情,便是从长计议、最终致胜的明智之举。对此,李牧的士兵,甚至赵悼襄王,皆不识其计,不明其意,反认为他惧怕敌人。可见,有远谋方有深韬略,智者谋远、图大。

李牧无论是在代郡与匈奴战斗,还是在邯郸与秦兵对阵,都是首先坚守壁垒,赏士练兵,养精蓄锐,待敌人疲惫、士气沮丧之际,出击破敌。从表象看,李牧面对强敌,似乎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其实,这正是他老成持重、别具匠心的表现。可见,示之不能并非黔驴技穷,而是以逸待劳,攻其无备。

[人生感悟]

能而不能在人生中就是一种装糊涂的艺术。郑板桥有一句箴言:“聪明难,糊涂难,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聪明示之糊涂,能而示之不能,称谓智能;声色披露,不能示之能,俗谓逞能;缺智乏谋,临敌无计,乃谓无能。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开阔,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样快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是有篡位野心的人。如果我表现出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决定不把树砍倒。”

商代末朝,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适时“装傻”,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

以利相诱——利而诱之

[原文]

利而诱之。(《孙子兵法·计篇》)

[今译]

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

[历代论引]

贾林曰:以利运之,动而有形,我所以因形制胜也。

梅尧臣曰:彼贪利,则以货诱之。

何氏曰:利而诱之者,如赤眉委辎重而饵邓禹是也。

张预曰:示以小利,诱而克之。

[兵法札记]

“利而诱之”意即针对敌人贪利的心理,施以小利,诱其上钩,落入既设之圈套,战而胜之。在孙武之前,郑国的世子忽就曾用此法对付北戎,大获全胜。孙武提出的“利而诱之”,显然是概括了在他之前象世子忽战北戎这一类的战争经验。

公元前706年夏,北戎攻占齐国的祝阿,又兵临历城之下。齐国过去也曾遭受过北戎的侵扰,但北戎往往是抢掠一番便走,而这次大举进犯,却一直向齐国的纵深突击。齐僖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一面组织抗击,一面派人去郑、鲁、卫等国借兵。

郑庄公应邀后立即派世子忽率军前往救援,第一个到达齐国历下。齐僖公与世子忽共商退敌之策,世子忽说,北戎性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可以诱而取之。齐僖公很赞赏这个办法,于是便作了分工和部署。《东周列国志》第八回描绘说,准备工作完成后,负责引诱敌人的齐将公孙戴仲把城门打开,出关挑战;戎帅小良马上率军迎敌。两下交锋,打了约二十回合,戴仲回车便走,但却不进北门,绕城向东路而去。小良紧追不舍,大良率戎兵大部队随后。将到东门,遭到预先在那里埋伏的齐军的伏击。小良大喊:“中计了!”拨回马头后撤,却将大良的军队冲乱。戴仲和伏兵合兵追赶,戎兵远遁。戎兵行至鹊山,又遭预先部署在那里的郑军拦击,一场激战,小良被射死马下,大良也被世子铁斩之。齐郑联军打了一个歼灭战,保卫了齐国的北部边境。

在东周之初,实力比较强大的郑国,战略战术相当灵活,很有一些创造精神。公元前713年假托王命令齐鲁共同伐宋、公元前714年胜利地伏击北戎、公元前707以鱼丽之阵大破王师,在谋略方面都是相当高明的。这一次的诱而取之,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郑军之所以在谋略思想上能不断有新的突破,除了个人的天赋因素之外,恐怕与郑国当时的经济、技术发达有关,郑国的农业、商业、治铸技术都比较先进,这反映了他们的智力水平。

“凡与敌战,其将贪利而不知害,可诱以利;愚而不知变,可设伏以破之。”《百战奇略·利战》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诱、伏都是有条件的。世子忽很好地把握了这些条件。正是由于北戎“贪而无亲”,爱得小利,所以一诱就上钩;它只知道强攻,不知变化,所以可以设伏歼击。对于不贪不愚的敌人,诱伏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但是,两军交锋,皆为争利,问题在于如何使对方“贪”起来。聪明的将帅总是设法诱敌贪利。楚人伐绞,先让绞人抓住了少许打柴人,绞人胃口大开,倾巢而出,遭到楚军伏击,只好举军投降。此外,赤眉委辎重而饵邓禹,也是一个利而诱之的例子。

利与害是紧密相关的。有其利必有其害,有其害必有其利。然而利有大小,害有轻重,必须全面考虑,详加权衡,利大害小方可行,利小害大不能干。孙子告诫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强调在军事行动之前,一定要周密考察利与害两个方面,尽量减少盲目性,不干或少干蚀本生意。象北戎那样贪利忘害,不知道权衡利弊,或错误地权衡利弊,必定是要吃大亏的。

[人生感悟]

利而诱之是一种以小利换取大利的原则。用在处世做事中,就成为了“抛砖引玉”这一心计。从谋略上来说,抛砖引玉意思用相类似、或者低贱的东西去迷惑、诱骗对方,让其上当,然后就可以引出自己希望得到的目的来。

抛砖引玉这一转化技巧,可以使用的场合很多,效果也比较良好。在使用抛砖引玉计谋时,“抛砖”只是手段,“引玉”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一般来说,为了自己追求的那块美玉,一块砖头之小利大都也还是舍得,只是要察觉出何谓“砖头”,怎么样去抛砖头,才能引出自己的目的来,却是不无技巧与方法。这一点上,就需要我们动些心机了。

邓权山是一家工厂的业务员,业务跑得也还顺心,业绩也还不错,只是手头有一个让人头痛的客户。这个客户其实也没有别的,也不赖账,但就是喜欢拖账,而且往往一拖就是几个月。这样的客户本来应该跟他快刀斩乱麻,但因为这位客户每每要贷不少,就又舍不得丢掉,搞得他心头总是有所挂牵。

这一天,邓权山开完财务会议出来又被狠狠地克了一顿,就因为这位客户那儿还有一笔金额不少的账款。没奈何,便与一位朋友商量了一番,想了个策略。第二天上午,他没打电话就直接赶到了客户的公司。

在办公室大楼,老板的助理上前询问他是否找老板?可有预约?见他不曾预约,便说:“很抱歉,我们老板不在,等明天老板回来再打电话给你。”

邓权山知道,这是这位客户爱用的一招,一有什么事情就推说自己在外头办事,忙得很。这位助理其实认识自己,但既然对方已经这般开口,便也只好点点头向大门口走。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事情,就由包内掏出来一封信交给助理,说:“你们老板回来之后,麻烦你将这封信转交给他。”说完就匆匆离去了。

过了一刻多钟,邓权山又急急忙忙地走了回来,跟那位助理说:“很对不起,刚才的信给错了,请你还给我。这封信才是给你们老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