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2976500000008

第8章 交际的魅力(2)

孤零零的一个人不能唱歌,不能说笑话,不能打球,不能跳舞,不能闹架拌嘴,总之,什么开心的事也不能做。世界最酷毒的刑罚要算幽禁和充军,逼得你和你所常接近的人们分开,让你尝无亲无友那种孤寂的滋味。人必须接近人,你如果不信,请你闭关独居十天半个月,再走到十字街头在人群中挤一挤,你心里会感到说不出来的快慰,仿佛过了一次大瘾,虽然街上那些行人在平时没有一个让你瞧得上眼。

人是一种怪物,自己是一个人,却要显得瞧不起人,要孤高自赏,要闭门谢客,要把心里所想的看成神妙不可言说,“不可与俗人道”,其实潜意识里面唯恐人不注意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赞赏自己。世间最欢喜守秘密的人往往也是最不能守秘密的人。他们对你说:“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他不能不告诉你,却忘记你也不能不告诉人。这所谓“不能”实在出于天性中一种极大的压迫力。人需要朋友,如同人需要泄露秘密,都由天性中一种压迫力在驱遣。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不满足就可以威胁到生命的健全。

益友和损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

【今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朋友直爽,朋友信实,朋友见闻广博,这就有益了。朋友虚浮,朋友圆滑,朋友夸夸其谈,这就有害了。”

【评注】

朱子曰: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便,平声,习熟也。辟,婢亦反。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友谊能带来温暖,友谊能带来力量,通过朋友这扇窗,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人人都渴望交到一位好朋友,人人都渴望获得一份真友情,但朋友有好坏之分,好朋友帮助你,让你成长更成功;坏朋友麻烦你,引你走上歪路。所以一个人在交友时需要慎重,需要有所选择。

孔子告诫说,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要亲近正直、诚实、博学的益友,远离虚伪、谄媚、言过其实的损友。

和正直的人交朋友,我们会受到他的人格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做人有责任感,说真话,做实事,对于任何事物,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这样,能给我们带来许多财富: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

友谅,就是诚实的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心里头怎么想的,就让它怎么表现出来,这是诚实的表现。诚实最主要的在于不假不欺,这里的不欺是“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诚实的人,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诚实的人总是以真实的一i面出现在朋友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时候,所以诚实的人总能赢得朋友的信任。

多闻,就是见闻广博,知识面宽,就像“诚实”和“守信”联系在一起一样,“多闻”和“博学”也常联系在一起。博学多闻的人总让人敬慕。博学多闻的人,在事业上屡有建树,因为他们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不但不会死守条条框框,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犀利的目光,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增长我们的见识,多闻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助益。

相反,不能和虚伪的人交朋友,不能和谄媚的人交朋友,不能和言过其实的人交朋友。

虚伪的人是危险分子,他爱掩过饰非,喜欢做作,谦逊过分如俗话说的“过谦者多诈,过默者藏奸”,皮笑肉不笑,嘴里像抹了蜜,然而,甜言蜜语的背后却是虚情假意、关键时刻只顾自己。

谄媚的人笑里藏刀,内心恶毒,喜欢背后说人的坏话,挑拨离间,行动诡秘,态度暧昧;当面奉承,背后诋毁;貌似朋友,热情扑面,实则利用,借刀杀人;造谣生事,心狠手辣,自以为手段高明,得意非凡。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双面人,”十分可恶,当面对你和颜悦色,恭维奉承,背后却对你捅刀子,诋毁你,其心理十分阴暗。

言过其实的人人天生一副伶牙俐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没有他不知道的事,但实际上他肚子里没有多少真东西,华而不实,“绣花枕头一包草”。

无论做人做事,还是为人处世,我们都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朋友的好坏不是商品标签,贴在脸上一目了然。孔子要求我们用知识去体会,用经验做对比,提高对人和事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明亮的眼睛明辨是非,美好的心灵感悟是非,坚持不懈地努力实践检验是非,结交益友为自己储备能量,远离损友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友谊的距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第四》)

【今译】

子游说:“事奉国君,太烦琐,便会受到羞辱。对待朋友,太烦琐,便会遭到疏远。”

【评注】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子游,名言偃,子游是他的字,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颇具管理才能。

数,读shuo,宋代学者程颐解释为烦数,也就是烦琐,子游说,辅佐领导,历数其事而频繁进谏,这是自取其辱啊。朋友交往,多次劝导他的言行,反而会使朋友感到难堪不快而疏远自己。

有一篇《豪猪的哲学》寓言,说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刺,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种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取暖最好,离的稍微远一点,冬天就冷,互相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靠,结果一旦靠近了,彼此的刺尖扎着对方了,于是又开始远离对方,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体温取暖,就再靠近,看看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距离,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论语》里无处不有哲学,朋友的问题就是哲学的问题。子游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向我们传达的讯息是,无论对领导还是对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远近的分寸,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亲人朋友之间也应该保持,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一旦没有这种尊重,越过了尺度,一切过于亲近,亲近得彼此都不独立了,这就潜藏着隐患,这就离疏远不远了。

有人说,好朋友之间也要保持距离。既然是好朋友,那为何还要保持距离,这样不就彼此疏远,缺乏诚意吗?

人为什么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就是因为被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都一样。但两个人不管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有多大,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彼此所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没有差异那就是两人同体了,就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了。

正如一对处于“蜜月期”的新婚男女一样,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不可避免地触碰彼此的差异和缺点,并且这种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多,结婚之前,他们一直在求同,眼里闪烁的尽是对方的优点,而经过一个阶段后,求同的动力变小,差异就显露出来,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直至最后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相互挑剔、批评,然后人离情散。

朋友之间交往的艺术与夫妻之间相处的艺术有些共同之处,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你有了好朋友,与其因为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适度保持距离,以免碰撞,而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关系。所以,我们交友时要多参考子游说的那句话。

我们怎样与朋友友好相处呢?子贡也曾就此问题咨询过他的老师,孔子的答复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第十二》)看到朋友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犯了错误,你要忠心地加以劝告,善意地加以引导,如果他不听劝告,也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与子游都是讲与好朋友相处要有个度,要保持距离。朋友之交在于信,在于义,但是朋友之所以为朋友,在于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要以为自己的见识就是唯一,别人就必须听取,我们的意见可以坦诚提供给朋友参考,我们有义务为朋友提供帮助,但是我们没有权利要求朋友一定服从于我们的意志。

称得上是朋友的人,是志同道合的人,是容易交流沟通的人,更是坦诚相待直言相告的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所以自以为是朋友,关系很铁很深,两个人一帽子厚,每当看到朋友不妥之处的时候就由不得要发表意见,要求对方改正,以为这才是对朋友负责的表现。

但孔子说在与朋友交往中要很好地把握“度”:对朋友要忠,要及时忠告,还要善道之,注意讲求方式方法,做恰当的引导,尤其要点到为止,不可一意孤行,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而自取其辱。

孔子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朋友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平等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处于“和而不同”的状态。因此,当发现对方有缺点时,要负责任地为其指出来,开导、引导、启发,帮其改正,但不能包办,因为你不能代替他思考,更不能代替他行动。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谁也不能代替谁思考,谁也不能代替谁选择。我们只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委婉地告诉朋友,至于听取与否,取决于他自己,由他自己决定,你不要凌驾于朋友之上,替朋友设计。任何人都是独立的,朋友更是独立的,他们都是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他们对生活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不必强人所难,也不要自以为是。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是故亲得以合者,乃得以亲而离。”(《庄子·山木篇》)孔子也在《论语》中点名赞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的交友之道,他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平仲,即晏婴,史书称他为晏子,也就是“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这位晏子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旧保持恭敬。庄子的“淡如水”,孔子说晏子的“善与人交,久而久之”就是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讲原则。这样孰是孰非,善恶曲直,易于评判。有错则改,无错则勉,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双方是心存敬意的,这样才可能长久。

我们是一家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

【今译】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做一个君子,严谨而不放纵,对待别人恭敬而合乎礼制,到处都可以是兄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注】

胡氏曰: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特以广司马牛之意,意圆而语滞者也。惟圣人则无此病矣。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丧明,则以蔽于爱而昧于理,是以不能践其言尔。

司马牛发出的这个感慨在《左传·哀公今十四年》有详细记载:宋国桓魋,也就是司马牛的哥哥依恃受到景公宠爱而变得骄盈自大,景公感到他这样做终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暗中谋划想杀掉桓魑。

还没来得及实施,桓魑先行策划谋反,景公要司马牛的另一个哥哥向巢率兵去讨伐桓魑,向巢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兄弟动手呢?他带着军队和桓魑一起叛乱。最终两人都失败了,被迫逃向国外。司马牛因为两个哥哥的事情在宋国也呆不下去了,便拿出封地和玉玺买了一条命,四处流亡。

有一次,司马牛很感伤地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到这句话,于是劝他放开胸怀,冥冥中自有安排,不要想太多,一个人只要为人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与人相交恭谨有礼,这样,天下之大,到处都不缺朋友,何必为没有好兄弟而伤心呢?子夏的意思是,在恭敬礼义这些共同原则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和谐相处,像兄弟似的,一家人相亲相爱。

人在家里或在一个环境中生活久了,父母兄弟朋友都很了解你,这种因相知而相爱的感情是美好的。但是人难免要去新的地方开辟新的生活,这时候一片生疏,该怎么办呢?《礼记》上说:曾子的学生要离开老师、同学到晋国去工作,很动感情,说:“我没有知己了!”曾子说:“何必这样呢?

轻松地去吧。到那里能与你相知的人以朋友相处;不能与你相知的人,同样,以礼义相处;宽厚待人,把事做好,少发议论,大家就能像兄弟一样在一起共事了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交际方式可以说是很重要的。

一位老太太坐在小镇郊外的马路边纳凉。有个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请问老人家,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老太太看了一下年轻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年轻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老太太叹口气,说:“小伙子,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儿差不多。”年轻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

过了一会儿,一位姑娘来到老太太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她。这位姑娘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老太太面露笑容,说:“姑娘,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正如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在今天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时代里,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也就会找到朋友。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融洽相处。

能够与人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大度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

救人要救急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第六》)

【今译】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给六斗。”

冉求请加一点,孔子说:“给十六斗。”冉有却给了八十斗。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贵重的皮大衣。我听说过,君子救人只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

【评注】

程子曰:夫子之使子华,子华为夫子使,义也,而冉子乃为之请。

圣人宽容,不欲直拒人,故与之少,所以示不当与也;请益而与之亦少,所以示不当益也。求未达而自与之多,则已过矣,故夫子非之。盖赤苟至乏,则夫子必自周之,不待请矣。

子华姓公西,名赤,子华是他的字。在年龄上,他比孔子小上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