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2976500000029

第29章 学习的方法(2)

当时的鲁国,政治、社会一片混乱,国君鲁昭公死,季平子立鲁定公。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死后,他的家臣阳虎实际上控制了鲁国政。阳虎有意要用孔子,但孔子以为时机未到,专心教学。

后来,阳虎在反三桓的斗争中失败而出逃。鲁定公便“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史记·孔子世家》)。在一年之内,由邑长升为工程长官,再升为司法长官。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当时鲁国的三桓在家中演奏只能由天子享用的“八佾舞”,狂妄至极。孔子十分生气,对他们“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第三》),并建议拆毁这些人的城堡。这就是有名的“礼堕三都”。叔孙氏、季孙氏先后拆掉了邱邑与费邑。而孟孙氏拒绝拆除成邑,孔子以武力威胁也未获成功。这时,齐国把一些能歌善舞的美女送给鲁定公,掌握实权的季孙氏接受了。鲁定公于是整天厮守着美女,有时一连几天不上朝听政。孔子看到自己受到排挤,而定公怠于问政,但又不想把国君的不智张扬天下,便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鲁国,“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第十八》),开始其十三年的周游列国的坎坷经历。

孔子在其漂泊流离的流亡生涯中,虽然也受到过一些国君的礼遇,但总的来说是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然而我们不能就此而认为他失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活动本身就是为政,何必一定要做官为政?孔子通过自己的言教和笃行表达了社会的良心,伸张了正义,他的教化遍天下。他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们都成了社会的栋梁,继续以仁义笃行于世。

学无常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

【今译】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

【评注】

朱子曰:“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

学历是过去,能力是现在,学习力决定未来。

就人一生需获得的各种知识来说,学校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同时又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必须善于广泛地、随时随地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技能。

孔子一贯坚持和强调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按《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记载,孔子明确问学的人就有老子、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苌弘子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孔子不仅向当时声望显赫的社会贤达或社会名流虚心请教,甚至“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的田野山林之隐士,如《论语·微子第十八》篇的楚人接舆荷莜丈人、长沮与桀溺,孔子都派遣学生执礼问讯,或亲自前往请教。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具备某方面的技能,怀着兼容的心态向身边的人学习,对于自己不及之处,他们就是某一方面的“师”。汉高祖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有人总结刘邦成功的原因就是:出生差,运气好;力量弱,胆子大;毛病多,改得快;水平低,悟性高。可见“学”才是“胜”的法则。

“学无常师”有一个观念和态度问题,就是要树立一种人人可以“为我师”的思想。有的人片面地理解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课,就是捧着书本仔细地读。然而,我们大部分的知识,都不是这样得来的。我们大部分的知识,特别是有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我们可以向优秀的人学习,汲取他的优点。成就我们的人生;我们也可以向不好的人学习,比如罪犯、小偷、失败者、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这些人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反省。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千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剩下来的东西”,是指生活中的事情,身边的事物,我们在学校里,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里的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如果遇到好的老师,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另一方面,除了资深的教授,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

在书本之外,广播、电视、参观、活动、网络或光盘数据库等等,都是学习的媒介与渠道。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种类信息,许多网络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选择单一渠道学习的人,心灵比较闭塞与孤寂;熟悉多元学习渠道的人心灵比较开放与快乐。

另外,除了身边的“师”,我们还应该感激“对手”。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多人一起跑总是比个人起跑的成绩好,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对手是一面镜子,也是我们的“师”,他可以让你发现自己的不足,给你压力,促使你提高。

学与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今译】

孔子说:“学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评注】

朱子曰: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

爱因斯坦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又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

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

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

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

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

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

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习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

我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一般的书本只讲述知识,没有告诉你怎么去运用这些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遇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任何书本、任何老师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从而也就无法教你怎样实际运用。所以,怎样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没有人能教你,全靠自己去摸索,去学习,全靠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去思考。

学习、思考、运用,再学习,再思考、再运用,这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巩固了学到的知识,也使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融会贯通,成为我们整个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孔子通过学习增长知识,用掌握的知识思考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能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把生活思考有机会地结合起来,他说:“君子有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念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十六》)

视思明:就是你用眼睛看事情时要思考看明白了没有。对事情辨别,要懂得以结果推知原因,把它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只有清楚明白了,你才知道要从哪里做起。

听思聪:听人说话,不要听风则雨,要多听我想。不仅要善于听不同的声音,还要听得聪明,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对自己有利。一个好的谈话者首先是一个好的倾听得。

色思温:这个色指的是脸部表情,我们脸部表情一定要呈现温和的状态,因为人与人相处最先看到的就是你的脸。貌思恭:貌既指容貌,更指动作。你的言谈举止,要给人很恭敬,谦卑的感觉。

言思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话时,要考虑到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要言行一致,不要阳奉阴违。

事思敬:要懂得敬业,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人。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态度认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疑思问:要好奇,要有疑问,要多问。只有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

忿思难: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一时的忍耐,可以换来今后长久的平稳。

见得思义: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以上是“九思”的内容。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这“九思”,貌似平常,其实寓意深远,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学以去六弊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第十七》)

【今译】

孔子说:“子路呀,你听说过有六种美德和六种毛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喜欢仁爱而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愚蠢。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放纵。喜欢信实而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狭隘。喜欢直爽而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争躁。

喜欢勇敢而不好学习,那毛病是闯祸。喜欢刚强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狂妄。”

【评注】

朱子曰: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

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

人有理性,可以求知。只需好学,终有所得。但是,事物总是辩证的,一长必有一短,优点同时也就是缺点。尤其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养,就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六言六蔽的“蔽”即弊,弊端。孔子这段话说的“学”,偏重于道德品质的全面修养,一个人具备仁、智、信、直、勇、刚的好品质,但如果不加强学习,善于运用,仍然有重大弊端。

好仁不好,其蔽也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容易成为老好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好好好,分不清是非,有恩而无威,常被人欺骗,成为傻瓜。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识渊博,学问好的人,容易好高骛远,没有根基。“荡”有两方面:才高的人,容易放荡、任性,所谓“名士风流大不扬”;或者目中无人,不能自加检点,这是一种荡,是做人方面的。另外是学问方面的,冷览博观,穷高极远,但没有中心,没有归宿,博学而无所成名,这也是一种荡。学问、智慧不仅仅是拥有知识,重要的是善用知识。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信,有两种解释,同时也是两个方面。一是自信,过分自信的人,觉得自己有办法,喜欢用手段,成为心眼方面的“贼”;二是信人。不知大节,出于哥们义气,以身试法,成为行为方面的“贼”。这两方面都是由“信”造成的。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正直,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正直的人充满责任感,说真话,做事实,对于任何事物既心态平和又坚持原则。但一个人如果过于耿直,直到没有一点涵养,不能把握说话的分寸和办事的尺度,对人对事没有一点保留,就容易直话伤人,把事情办砸,不受人欢迎。性子太直,没有一点含蓄嫁曲,这样的人也缺乏风度。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敢是好事,但如果动辄打人,胆大包天,不能克制自己,不讲道理,就会惹出事端,制造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