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2976500000019

第19章 成功的启示(2)

让我们看一看林肯的简历:21岁时,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52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如果林肯在这些失败的事情面前放弃努力,他还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吗?

罗兰说:“一件事情的失败只是因为你在最后关头停止了前进,你是否会功败垂成,只看你有没有再坚持那最后的一刻。”不放弃,不改变初衷,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事情上面去求发展,自然会有成功的一天。

成为一个通才

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评注】

朱子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做人当志存高远,不能自我设限,不是依恃一才一艺立足于社会,而是能够触类旁通,成为通才。

“不器”,有人解释为:器者,拘于一用,譬如耳、目、口、鼻,不能相通。故君子之学,不可拘于一器,必求其才之通、识之达,然后可以用周于天下矣。

南怀谨将“不器”和“为政”合起来解读,他说,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不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君子不器”

这个学问,就是成为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在为政方面,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李零对“不器”的看法是,器是用来载道的。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就像人吃的是饭,不是饭碗。器,各有各的用途,知识分子的毛病是拘泥于小道,不知变通,因为追求器,自己也变成了器。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

有一本书,讲述了“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的道理。书中指出:“什么不可阻挡?变通不可阻挡!什么是无敌的?变通是无敌的!

你知道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是什么吗?有人说是变色龙,也有人说是天上的云,还有人说是女人的心。其实都不是。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应该是水。水是什么?诗人说,水是音乐,泉水叮咚,沁人心脾;科学家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农民说,水是庄稼不可缺少的东西;防汛指挥部的人说,水是洪水猛兽;军事家说,水可以淹七军……

然而,我却说:“水是变通”。我们如果能像水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该聪明时聪明,该模糊时模糊,该行动时行动,该停止时停止,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现实世界,人不能被异化,不能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这才叫做“活”。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分工越来越细密,成为一个通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应是我们的谋生的手段,也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再坚持一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第九》)

【今译】

孔子说:“譬如造山,只差一筐土,如果中断,我也就停止了。譬如在平地上,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我也就干下来了。”

【评注】

朱子曰: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荀子·劝学》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命中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孔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庶民议政,各种遭遇激起他满腔的救世热忱,他碰到过不少困难,然而他都能一一忍受,顽强地坚持着,他不仅要求自己坚持,也要求他的学生坚持。

冉求有一天不无自卑地说:“并非不爱慕夫子的道德学说,只是自感天资不及,力不从心啊!”

孔子严肃地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真正力不从心,欲进而不能的人,只能半途而废,现在,你是在画地为牢,自我设限呀!“(《论语·雍也第六》)

任何成绩的取得,事业成功,都缘于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探索追求;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坎坷和波折,世人之所以有强弱之分,原因就在于前者在接受命运挑战的时候说:“我会坚持下去。”后者说:“算了,我承受不住。”

坚持下去,已经成为所有卓越人物的共同点,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基调。每一个成功的人,在确定了自己的正确道路后,都在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忍耐着。

有一幅漫画:一个挖井的人,他一连挖了好几口井,都没看到水。

并不是没有水,事实上,他只要将其中任何一口井再挖深一点点就行了,但他没有,结果所有的工夫都白费了。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总是抱怨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的机遇太少,而一旦机遇来了,抓住了,又抱怨成功太难。尽管我们曾经也投入过拼搏过,但就在成功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们退却了,放弃了。

有一位朋友就一个偶然的机会相中了一种新产品,并满怀信心地将它推向市场,一段时日后,这种新产品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给他带来可观的利润,便撤了回来。不久,这种新产品再次在市场上出现,竟然十分畅销。后来,朋友懊悔不已,说在这种新产品还没有被大众了解和接受的时候我强调的只是结果,当这种产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时,我却撤了回来,结果让别人捡了个大便宜。

有时成功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了,关键时刻,也正是再坚持一下的时候。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吃惊地发现,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才是真的能坚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正是以这种惊人的耐心忍受着不成功的现实和生活。

很多的人以为成功很难,成功要付出太多、会很痛苦,就不去梦想和追求。那是不是不成功就很舒服、很自在、很潇洒了?当然不是,事实上,不成功才真的更难。有的人不肯付出一时的努力去博取成功,去换取一生的幸福,却甘愿用尽一生去面对失败的痛苦。

那些追逐成功的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成就,就因为他们有梦想肯奋斗,他们不用去为生存本身发愁,他们时刻想着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现在你还能说成功太累、成功太难吗?你是选择创造、追求成功的生活呢?还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当然,你有权力选择你要的生活。

你可以不思成功,但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轻松。你可以追逐成功,但要坚持,你会因此而生活得更好。

坐而言不如立而行

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第十四》)

【今译】

夫子说:“说大话而不惭愧,让他做起来就觉得很难了。”

【评注】

朱子曰: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古希腊最早的哲人泰勒斯说过:“多说话并不表明有才智。”人有两只耳朵,只有一张嘴,一位古罗马哲人从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图:让我们多听少说。孔子主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知的了。清朝的李笠翁也认为:智者拙于言谈,善谈者罕是智者。

当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讷者。但是,相信这句话也是成立的: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

有一则幽默,大意是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

评论家这句话说得很机智,意思也是明白的:愚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聪明;聪明人因沉默而未表现其聪明,所以蠢。仔细琢磨,其实不然。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聪明人非说话不可吗?

聪明人一定有话可说吗?再也没有比听聪明人在无话可说时偏要连篇累牍地说聪明的废话更让人厌烦的了,此时他就很蠢。

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夸夸其谈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大张旗鼓地推销自己。

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俗不可耐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先声夺人闹得天下沸沸扬扬。在这一片叫卖声中,常常使人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的人的精神训练之一。”吉辛则说过:“人世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在增长着的喧嚣中加上一份,单凭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这两位圣者都是羞于言谈的人,看来绝非偶然。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可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

国际上曾经流行几句话:德国人“边说边做”,美国人“做了不说”,落后的国家“不说不做”。难怪世界上各个国家有强有弱,从他们的民族性,从他们对言行的关系,就可看出端倪了。因为“言行一致,,的人,有言论也有力量实践,则凡事何愁不办呢!

有一个年轻人,每天都想着如何“一举成名”,但是从来也不去好好地做事。有一天,遇到大发明家爱迪生,青年赶忙趋前请问爱迪生.如何才能扬名天下?爱迪生知道青年的毛病,不慌不忙地告诉他::“等你死后,你很快就会出名了。”

青年不解,问道:“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死后才出名呢?”

爱迪生诚恳地对他说:“因为你一直想要拥有一座高楼,可是从未动手去建,高楼当然不会凭空出现在你眼前。而你如果一辈子都活在空想之中,等你死后,人们就会经常提到你的名字,用以告诫那些只会做白日梦,却不肯动手去做事的人。如此一来,你不就能够达成名扬天下的心愿了吗?”

“说食不能当饱,画饼不能充饥!”我们要想由贫而富,由弱而强,应该要“做说一致”。与其“坐而说”,不如“立而行”!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君子欲纳其言而敏于行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

【今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行动敏捷。”

【评注】

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按孔子的说法,我们立身处世要勤做实事,手脚麻利地干;少讲话,三缄其口,谨慎出语。少讲话就持重,给人以一种稳重感,人家也不容易轻慢你;再者,谨慎讲话,还可避免兴头上的轻诺,否则言而无信,说了的事做不到,岂不伤了人格?做事勤敏,既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对事业的贡献。

有人喜欢痴心妄想,总是等待着幸运从天上掉下来,或是光说不练,等待着别人成功之后拉自己一把。

人对于自己的一生必须有美好的憧憬,但是,这种憧憬是不可能靠着空谈和等待实现的,功成名就的人都是付出行动解决问题的人。

他们依照正确的原则掌握主动,做了需要做的事情,并完成工作目标。

古代有一位周老汉,家宅建在一条河的旁边。由于地势低洼,天下大雨时,经常碰到水患,于是周老汉决定搬家。但是,这家人推崇平等,搬家这种事需要大家的同意,所以周老汉的一言堂、家长制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一天,有个过路人告诫周老汉:“天将降大雨,洪水欲至,为什么不搬家?”周老汉于是召集众人,开了个家庭会议。但是,会议从晚上磋商到第二天天亮,还没有结果。第二天,又有过路人告诫周老汉:“洪峰就在不远处,赶快搬家,不要犹豫呀!”周老汉又聚集众人,召开了家庭会议。但是,会议从晚上开到第二天早上,仍然不能决定是搬还是不搬。

这时,有人来警告说:“赶快搬家,如果晚了,洪峰来到,将有灭顶之灾呀!”周老汉慢吞吞地说:“容我再与家人开个会议,商量一下。”最后,洪峰来到,而周老汉全家人还未决定是否搬迁就全部被淹。

可以说,周老汉全家是典型的光说不练的“嘴把式”。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话代替不了实干,行动才是真实的语言。

今天,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行,还得会搞关系。许多人认为现在学会做人比干好工作更重要;会“做人”的人吃香,而一门心思干工作,不过是“傻干”,得不到一点好处。有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了“光靠实干要吃亏”的结论。为什么有人会欣赏“既要干工作更要拉关系”的观点呢?问题恰恰出在没把“做什么人”、“做老实人是否吃亏”等问题搞清楚。

有些人受“干得好不如关系硬”等歪理的影响,片面相信关系是万能的,导致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标准发生偏移,曲解了做人的真谛,把做人之道庸俗化了。如何做人,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我们不否认身边确有极少数人靠拉关系得到“回报”和“好处”,但绝大多数是靠实干获得进步的,这也是事实。靠实干赢得进步,才有做人的尊严,才能受到他人的敬佩。

有些人尽管工作干得不错,但背后却对领导吹吹拍拍、请客送礼,同样会让他人瞧不起,因为仅有“才”是不够的,人们看重的是德才兼备。更何况,靠关系得到的好处只是暂时的,不可能终生受益。当依靠的关系失去作用力时,好处也就没了。由此可见,认为做人须凭关系,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当然,光说“老实人终究不吃亏”是不够的,还必须让那些实干而不拉关系的人真正“香”起来,让那些看重关系和拉关系的人确实捞不到好处。作为领导,如果眼睛只盯着和自己亲近的人,实际上就是对拉关系者的纵容。因此,要端正一些人的做人之道,既要靠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清做人的真谛,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进步靠实干”、“实干者吃香”的环境。

对自己充满信心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原文】

子曰:“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第九》)

【今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高贵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惭耻辱的,只有子路吧?!‘不妒不贪,哪能不好?”’子路一生唱诵这诗句。

【评注】

朱子曰:言能不忮不,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吕氏曰:贫与富交,强者心忮,弱者必求。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诗出于《诗经·邶风·雄雉》篇。子路听了孔子的一番开导,就终身念着这句警言,以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在一般情况下,和经济生活比你好上一大截的人处在一起,很可能会滋生种种自卑感,比如感到自己寒酸得抬不起头,或者由此引发贪求之心,或者由此燃起嫉妒之火,等等。然而子路却对自己充满信心,他感到自己虽然穿着旧棉袍,和边上穿孤裘貉皮的大款比较起来,是穷了一点,可是君子固穷,穷得坚守节操,否则就会让你局促不安,无法平静了。

迈克尔出身贫寒,家境穷困潦倒。在从商以前,他曾是一家酒店的服务生。干的就是替客人搬行李、擦车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