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标准。得陇望蜀,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其占有欲也越强烈。人世间的痛苦大多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此时,孔子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第四》)显然是达到一种很高境界后的智者之言。
气量放大一些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今译】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思想行为是贯通一致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讲求的,不过是忠厚宽恕罢了。”
【评注】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
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
忠厚宽恕,这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宽恕、包容,这是为人的精神实质。与人相处,必须能够容忍别人,宽恕他的过错,容纳他的想法。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必苛求别人却容忍自己的过失。
寓言家伊索讲过一个寓言:
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于是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人脱下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
太阳与北风打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道理:对别人要像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温暖;如果一味地强逼压制,会使人感到极强的心理压力。
要做一个人人欢迎的人,就要有一个大的胸怀。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方先打开胸襟,对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能做两面三刀的事。如果彼此间等待对方先有所表示,那么别指望会有互相理解、彼此合作的那一天了。
春秋时代,齐桓公取得的成就全赖宰相管仲的辅佐。但管仲曾因王位继承的问题与他作对,曾经刺杀齐桓公未成。因此齐桓公即位时,想惩罚管仲,后经鲍叔牙的劝说“大王若想称霸天下,就得起用管仲”,而立管仲为相。管仲为报齐桓公的知遇之恩,在政治上大展才华,不但使齐国兵强国盛,更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对于曾经和自己敌对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鲍叔牙的忠言,或许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就。正因为他能够包容管仲,任贤而不避仇,并将政治的实权交给管仲.才为他带来了日后的大业。
经常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气量。一部分人斤斤计较,眼里容不下沙,肚里容不下气,甚至因气量小而闹出病来。他们明知自己气量小就强调自己不是“宰相”;一部分人则相反,本不是宰相却伪装做“宰相”,在许多主要问题上不作斗争,一团和气,破坏原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对没有宰相气量的人不能指望太高,明明没有气量却指望其宽宏大量,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们都应该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这样气量就会慢慢大起来。气量大,有涵养,能容人,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磨炼出来的。
《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做人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为人之所不能为,成人之所不能成,达人之所不能达。
容得下几个小人,耐得住几桩逆事,过后感到心胸开阔,神清气爽,有如咀嚼橄榄,虽然当时觉得酸涩,在回味时则满口清凉。范仲淹曾经在宋代担任过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说:“我一生所学惟‘忠恕’二字,但受用无穷,以至于在朝廷之中辅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亲戚、家人等从不曾有一刻离开过这两个字。”范仲淹曾经告诫他的子弟们说:“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责别人时就会变得十分聪明;哪怕十分聪明,宽容自己时就会变得十分糊涂。你们只要常常用责备别人的思想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意来宽恕别人,不怕不可以成为圣贤的人。”以容养量,以忍养气,以恕养性,以忘养心,这样做很少有不能达到宽容的境界的。
留得生前身后名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今译】
孔子说:“君子感到最痛心的事情是去世以后没有留下好名声。”
【评注】
范氏曰: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
就名声本身而言,有好名声,也有坏名声,还有不好不坏的名声。
喜欢好名声,鄙视坏名声,这是人之常情。有人称名声为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人认为,名声的丧失,有如生命的死亡。蒙古族还有一句谚语:宁可折断骨头,也不损坏名声。这些话都是为了维护好名声,其涵义是做人就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不干那些偷鸡摸狗坏名声的之事。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在日本有国宝级的人物封号,甚至下围棋都提倡名人赛,还有歌唱的名人排行榜,以及体坛的名人、画坛的名人,论坛,的名人等。对于名人,在很多的国家都非常崇拜,但是在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肥”,只要你一有名,批评、打击、毁谤就纷至沓来。现在有名人实在讲也活得很辛苦,活得很可怜!
战国时期的苏秦,功名未成,家人都不屑理睬,后来他官封六国相印,当他经过乡里的途中,万人空巷迎接,尤其他的嫂嫂匍匐在地,苏秦问:“为何过去你对我那么苟薄,今日却对我如此谦卑呢?”嫂嫂说:“因为你现在的名位很高。”苏秦不禁慨叹地说:“贫穷的时候,父母不以我为子,兄不以我为弟,嫂不以我为叔;而如今有了名位以后,情况就有这么大的转变,可见在世间上名位怎么能说不重要呢?”
三代以前唯恐好名,因为他们觉得应该好德;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因为现代人好财好色,纵欲无度,能好名已经是人中的佼佼者了。
名不是求得的,名是做到的,所谓“实至名归”。名最好不是“虚有其名”,应该要有善名、德名、学名、令名、美名、好名、贤名,从而受到社会的尊重。
自重自敬,然后人敬
君子不重则不威
【原文】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第一》)
【今译】
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也就难以达到一定的境界。
【评注】
朱子曰: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欧阳修说:“君子修养品德,内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外要修饰自己的仪表。”苏洵说:“脸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清洗,这是做人起码的常识。”按照这个常识做人,完成了自我的人格,才能被人看得起。要被人看得起,平时做人要端重,要庄严,要恭敬;不要轻佻,不要苟且,不要散漫。
君子不重则不威。人作为万物之灵,能超越自我,都要依靠自己去创建,依靠自己去奋斗。
做人如果可以深入观察自己,深入认识自己,唤醒自身沉睡着的潜能,那么,伟大无比的力量和奇迹将会因此而产生。唤醒潜能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和圣人没有什么不同,圣人和你也没有什么不同;你就是英雄,英雄就是你,英雄和你没有半点分别。不过,你又应想到,你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不能成为英雄,还是因为你没有全力以赴地挖掘自己,创造自己。发现这些原因后,你会懂得,做人应完善自我独立的人格。完善独立的人格是成就圣贤豪杰不可缺少的条件。
歌德说,人格是大地之子。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变化,如生活条件变化,家庭关系变化,职业变化,地位变化,或者受挫遭难,或者伤残,甚至大灾大难,但是无论什么情况,都应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自敬,自爱自重。自尊的人一定能自敬,自敬的人一定能自重,自重的人一定能自爱。自尊的人不会自卑,自敬的人不会自贱,自重的人不会自暴,自爱的人不会自弃。
世界名著《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身为庄园主,财大气粗,对女主人公说过:“我有权蔑视你!”他自以为在地位既低下其貌又不扬的简·爱面前,有一种很“自然”的优越感。但有着坚强个性,又渴望平等的简,爱,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寸步不让地反唇相讥:“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不!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番话强烈地震撼了罗彻斯特,并使他对简·爱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而不应自感低人一等。
有位公司董事长,每次召开董事会时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进会议室,就好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就好像他完全不胜任董事长这个职位。
他经常感到奇怪,在董事会中,自己说话没有一点分量,自己为什么在董事会其他成员眼中威信这么低,自己为什么很少享受起码的尊重?
这位董事长没有意识到,是他把自己全身都贴满了无能的标签,是他把自己总装扮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的形象,是他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缺乏自信和自尊,如此种种,他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如果你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认识,如果你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那么,你会获得应有的尊重的。莎士比亚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是泥土,那我们将会真的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土了。”莎士比亚又说:“没有自尊就是自卑。”自卑的人,总是安于现状,安于平庸,不求上进,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其实,你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你的人格并不比别人低,只要自我发掘,自我奋斗,只争朝夕,终有一天会有所成就,让人刮目相看。
方中有圆,圆内容方
可与立,未可与权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第九》)
【今译】
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同学习的,未必可能与之一同取得成就;可以跟他一同取得成就的,未必能够一起有所建树;可以跟他一起有所建树的,未必能够与之分享权势。”
【评注】
洪氏曰:易九卦,终于巽以权。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
李泽厚解读这句话说:“经”与“权”是孔学一大问题,我以为译为“原则性”与“灵活性”最贴切,如何掌握此二者,就是所谓“领导的艺术”、“做人的艺术”,亦即根据具体情况掌握适当的“度”,这才是真正的“道”。“立”即树立、建立。如“立于礼”即关于原则立场,即“经”也。程颐却说“权只是经”,否认“权”(灵活性)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宋明理学家多空谈性理原则,不识生活权变,死守教条,不知灵活,迂腐无能,不足成事者,多矣。而阴谋家、政治家却又只重权变,讲灵活,只问利害,不顾原则,以至无所不为,但常常操胜算,建事业,功垂后世。这正是伦理主义与历史主义矛盾的又一种显现。如何掌握“经”与“权”的关系,其中又有“经”与“权”矣。经与权,原则性与灵活性,就为人来说,就是做人要可方可圆,要方中有圆,圆内容方。方内容圆,指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能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当的灵活性;在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保持文化修养的同时又能不失自己的天真和本色。
在作诗的理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戴着锁链跳舞”。写作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要讲究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古典诗歌尤其如此。诗的格律就是“方”,写诗必须遵守这种方,否则就不成其为诗,而是散文或小说。但是,在这种格律的要求之中,又允许一定的主动和灵活运用,这就是“方内容圆”、“戴着锁链跳舞”。跳得好,锁链也就不成其为锁链,而变成“项链”或“手链”,变成一种装饰品,反而增添了艺术的美。
诗的领域如此,别的领域也是如此。完全的自然是本色,但未经雕琢和修饰,毕竟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品。为人完全没有规矩,没有文化修养,固然有天然之美,但弊病是失之于“野”。而能在高度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中体现出自己的本色,则是更高一个层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这是从正面讲“方内容圆”。从反面讲,方内容圆是指不刻板,不钻牛角尖。在总体上、大方向上讲原则、讲规矩,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变通。
而圆内容方是从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角度人手,指不同物质和个性的个体和谐共存,允许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个性。比如当今的世界,讲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是方,所有的方合起来就是一个圆,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容纳,犹如不同个性的人互相尊重与和睦相处。
从做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上讲,圆内容方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处事方法。尤其是在乱世、困境、险境之中,人不能事行直道,不得不小心谨慎,讲究权变。有时为了大的原则、大的利益而不得已牺牲或违背小的原则、小的利益。比如《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管仲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公子纠和齐桓公是兄弟,也是政敌。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反而给齐桓公当了宰相。
有人说管仲不仁,孔子说,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使用武力,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老百姓如今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人了。他为天下和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
管仲忠诚齐桓公,对公子纠来说是不忠、不仁、不义,从为人的角度讲圆而不方。但是,他为天下国家做出了贡献,为天下百姓尽了大忠、大仁、大义,可以说是圆内容方,没有违背天下的大义,大原则。所以孔子不但没有否定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功绩。
“圆内容方”的另一个例子是冯道。
在唐、宋之际,五胡乱中华的几十年间,都是胡人统治。五个朝代,都请冯道出来做官,而他对每个君主都表现出忠心。可见他的为人处世“圆”到了极点。对冯道的这种行为,欧阳修骂他无耻,认为他替胡人做事,没有气节。而同时代的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却认为他了不起,是“菩萨位中人”。冯道的一生,可谓是“圆内容方,不忘大原则”。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既不贪财,也不好色。
在谨慎和圆滑中,冯道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命脉,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他死后很多年,才出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