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能容——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原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老子·第16章》)
[今译]
认识常道的人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可为天下君王。天下君王应合天理法则,天理法则应符合于“道”。
[按语]
河上公: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公正无私,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己躬也。能正德合神明,乃与天通。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
王弼:知常容无所不包通也。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姜太公告诉文王说:“大度盖天下,然后能包容天下;信用盖天下,然后能约束天下;仁德盖天下,然后能收服天下;恩泽盖天下,然后能保有天下;权势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遇事当机立断,则天运不能改变,时代不能变迁。”姜太公还认为“只有先具备了这六条,然后才能治理天下从事政治了。”而这六条之中,包容又居首位,它可以作为我们社交处世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甘地是二十世纪东方的著名领袖,他的政治基础建立在宗教之上。英雄式的忍耐性,使他的精神注入了每一位印度人的灵魂之中,而使英国武力式的压迫主义束手无策。无限的忍耐与无限的爱心,表现在他的牺牲精神之上,于是对以后的革命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是个惟一纯粹的精神运动的领袖。在他的政治工作与革命工作中,找不出任何以权谋私的痕迹。他总以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对待工作,藉此感召信徒、感服敌人。甘地的态度永远是仁慈和虔诚的,心性永远是圆融、宽恕的,即使对待敌人也是这样。我们略举一两件小事,便会使人们得到引证。
1907年,甘地因为自己所采取的主张,不能使一部分激进分子满意,甚至整个计划都受到怀疑,同时,政府又用尽全部权力迫使他软弱、顺从。有一天,甘地受到一群人用暴力施以狠毒的攻击与鞭打,直到以为他死去才放手离开。 以后,他又被捕下狱、判徒刑及罚做苦役。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他还是以无比的大度,最大的包容与宽恕暂时的、永久的政敌,继续为鞭打他的人奋斗,继续走自己既定的道路。在甘地与泰戈尔不和睦,有微小的裂痕时,他不想做任何文字上、口头上的争论与辩解。在他的好友中,有向他述说泰戈尔的坏话,用来加重两人之间成见的人,他经常是想办法打断他们的言辞,甚至毫不客气地命令他们不要说。甘地不仅不说泰戈尔的坏话,反而声明自己应该怎样感谢泰戈尔,怎样辜负了泰戈尔。他就是这样赢得人民乃至政敌的信任和拥戴的。
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的《品格的力量》一书中说:“真正伟大的人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是理所当然的。他把自己所属的民族视为神圣之物。他们不仅提升了所有自己的同代人,而且也提升了后来者。他们这种巨大的榜样作用是整个人类的普遍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睿智思想是整个人类最灿烂的遗产。”
萨迪说:“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子,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敢,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经常有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衡量别人和自己有没有气量。一部分人斤斤计较,眼里容不下沙,肚里容不下气,甚至因气量小而闹出病来,他们明知自己气量小就强调自己不是宰相;一部分人则相反,本不是宰相却伪装做宰相,在许多主要问题上不作斗争,一团和气,破坏原则。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对没有宰相气量的人不能指望太高,明明没有气量却指望宽宏大量,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们都应该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这样气量就会慢慢大起来。气量大,有涵养,能容人,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磨炼出来的。
为什么宰相的气量大,就是因为他们日理万机,管的事多,不大不行;再者,当了宰相,站得高望得远,原本以为是大事的,现在一看,算不上什么大事,也就不再计较。正因为是宰相,当然清楚“不忍不耐,不能做大”的道理,所以也就能约束自己,比以前更有气量,更能宽容了。
宽厚待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原文]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老子·第38章》)
[今译]
大丈夫与人打交道待人宽厚,而不刻薄。
[按语]
河上公: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身于敦朴。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王弼: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是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
“如何待人”?这是一门最高的学问,有的人尽其一生都没有学好“待人之道”。为什么呢?主要的是因为人有多种!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要求,所以做人做事很难“尽如人意”;所谓“顺了姑意,逆了嫂意”,做人难,就难在不能让人人都满意。
待人虽有种种不同的方便,但是“待人以宽”则是一条不变的定律。待人能够谦虚、尊重,固然重要;但是宽厚、宽容,更得人缘。有些人待人刻薄,待人严峻,如此想要获得人缘、获得别人的认同,实在难矣!
人与人相交,不要看别人待我们如何,而要看我们如何待人!因为,待人以宽,才肯对人信任、对人体贴、对人谅解、对人包容;一切于宽厚中,才能看出我们待人的道德、待人的智能、待人的用心、待人的艺术。
两个朋友在沙漠旅行,旅途中他们为了一件小事而发生争吵,其中一个还打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独自走到帐篷外,一言不发地在沙子上写下了一句话:“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边,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幸好朋友救起了他。上岸后,那个人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了一句话:“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后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那个人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忘掉朋友对你的不好,记着朋友对你的好,这就是宽容与感恩。互相宽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春秋时,齐国有个名叫夷射的大臣,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被齐王视为近臣。一次齐王宴请,他由于不胜酒力,便到宫门后吹吹风。守门人曾受过刖刑,是个无脚之人,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对他很鄙弃,便大声斥责,叫他滚到一边去,还侮辱守门人是囚犯,不配向他讨酒吃!守门人想分辩时,夷射已悻悻离去。守门人十分愤恨。这时因天下雨,宫门前刚好积了一摊水,状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生报复心理。正巧,次日清晨齐王出门,见门前那摊不雅的水迹心生不悦,急问守门人是谁放肆,在宫门前便溺。守门人故作惶恐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曾经站在这里一段时间。”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赐夷射死。
为一杯酒而丧命的确可悲,但没有他平时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所种下的祸根,也不会招此恶报。一杯酒本不足挂齿,但守门人受人格之辱,岂能不报。夷射遭此借刀杀人之毒计,也是咎由自取。
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过失,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受到挟制,心眼狭小,更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
有个故事说:儿子在家乡因为建房子,为了一道墙和邻居争地,于是写信给在朝为官的父亲,希望父亲出面帮忙计回公道。父亲接信后,以诗作函回曰:“万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所以,“宽厚待人”不但是人际相处之道,也是自我做人的根本。
不慕虚荣——处其实,不居其华
[原文]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第38章》)
[今译]
人生之中要追求实际的能力,而不崇尚虚假的荣誉,应当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
[按语]
河上公:处忠信也,不尚言也,去彼华薄,取此厚实。
王弼: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在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古希腊有这样的传说:一名叫赫洛斯特拉特的牧人,为了要出名,竟放火烧毁了一个在建筑学上非常有我的古迹——埃凡司的阿泰密斯神庙,这就是所谓的“赫洛斯特拉特的荣誉”,就是老子说的“华”,就是我们常说的虚荣。
一般人都有一点虚荣心,这很正常。因为虚荣与人的自尊心有关,自尊心这个东西不太容易掌握。一个人的自尊心若是过强,或是走向极端,就很容易变成虚荣心,虚荣心给人带来的只有伤害。
英国哲学家培根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两句格言:“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愚者所倾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虚荣心使人多嘴多舌;自尊心使人沉默。”从表面看,虚荣仿佛是一种聪明;从长远看,虚荣实际是一种愚蠢。虚荣者常有小狡黠,却缺乏大智慧。虚荣的人不一定少机敏,却一定缺远见。虚荣的女人是金钱的俘虏,虚荣的男人是权力的俘虏。太强的虚荣心,使男人变得虚伪,使女人变得堕落。
托马斯?肯比斯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从不关注他的名誉高度的。”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傲慢,也就不会抱怨自己命运的悲惨。相反追慕虚荣的自我卖弄,是一种腐蚀人类心灵的通病,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完全不受它的影响。
虚荣使人变得自负,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人遇事常常十分无奈,但还是拼命想出风头,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一旦真相大白,他们便无地自容,失去信心,放弃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到头来,虚荣带给他们的只有失败。其实,这些人是在玩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赌博游戏。
古语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虚荣,也是一种“窃”。虚荣者,容易轻浮;轻浮者,容易受骗;受骗者,容易受伤;受伤者,容易沉沦。许多沉沦,始于虚荣。虚荣,很像是一个绮丽的梦。当你在梦中的时候,仿佛拥有了许多,当梦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什么也没有。既然如此,与其去拥抱一个空空的梦,还不如去把握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虚荣心重的人,所追求的东西,莫过于名不副实的荣誉;所畏惧的东西,莫过于突如其来的羞辱。
虚荣心最大的后遗症之一是促使一个人失去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害怕羞辱,所以不定时活在恐惧中,经常没有安全感,不满足。而虚荣心强的人,与其说是为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不如说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所以不惜玩弄欺骗、诡诈的手段,使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问题是——虚荣心是一股强烈的欲望,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虚荣心所引起的后遗症,几乎都是围绕在其周遭的恶行及不当的手段,所以严格说来,每个人的虚荣心应该都和他愚蠢等高。
真正的成功人士,是不会因某些成就而沾沾自喜的;即便是为所成就的人和事物感到骄傲,也应该是心存感恩、健康的骄傲,而非华而不实的“虚荣”!虚荣心一旦形成(成熟)后,它所结合的诸多不良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会让你只看得到眼前,离成功却愈来愈远。
当你视荣誉为虚无的时候,你的荣誉是实在的;当你唯名利是图,视荣誉为至宝的时候,你的荣誉是虚无的。你没有荣誉时追求虚荣,虚荣可以助你,成为你生命的动力;你为了私欲而贪图虚荣,虚荣可以害你,成为你生命的累赘。丢掉虚荣心吧,我们要像元代王冕《题墨梅》诗中说的那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追求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文]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今译]
万物内涵着阴又能包容着阳,这阴阳的气互相激荡产生和谐。
[按语]
吕吉甫:凡幽而不测者,阴也;明而可见者,阳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测之阴,向于明而可见之阳,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则背之,抱则向之也。
张松如:“和”,有二义:一谓阴阳合和,如《庄子·田子方》所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二谓阴阳二气合而为“和气”,如高亨说:“‘冲气以为和’者,言阴阳二气涌摇交荡以成和气也。”
世上的万事万物有其本来面目和自然之理。 一个女人过日子,必然孤凄;一个男子度时光,必然寂寞。鱼儿必定成群游荡,大雁飞行必定成队成行……这就是事物的道理。
自然的法则就是这样,和为贵,合则全。何况人与人之间呢?圣贤的思想就是依据这些原则形成的,人与人的合作也是因为这些原则而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然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常走向它的反面。关系闹翻,翻脸不和时,合作的关系便破坏了,彼此都把对方视为仇敌,并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
天下纷争大乱,和为贵的想法丢了,合则全的做法就成了累赘。强者称雄,各拉一班人马,各立一种旗号,道德标准不统一,是非曲直各执一端,各家学派也都以一孔之见沾沾自喜,并拼击对方。一孔之见如果可取,结合起来便是众人乾坤大。比方说,耳能听,眼能看,嘴能吃,鼻子能闻,皮肤能感觉,手能灵巧地做事,脚下可以致千万里,都有各自独具的功能,不能彼此废弃,也不可相互代替,就像万空众技,各有长处,因而,各有自己的用途。虽然如此,但都只是一技之长,不能全面。
人与人闹翻,否定他人,就会自己孤掌拍不响,独木不成林。必须尽快另找合作者。强者称雄,天下纷争,社会的和谐平衡打破了,强者就是在削弱自己,可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了解和为贵、合是全的人,心心相交,不打不相识,事业更繁荣。
不争不吵,不斗不鸣,商场上很忌讳结成仇敌,长期对抗。商场上很容易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执不下,甚至争斗不休。或者因为一笔生意受到伤害,从而耿耿于怀。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反目成仇、结成死敌的必要。
有位商界老手说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争一笔生意搞得两败俱伤;然而,说不定明天携手,有可能共占市场,互相得利。
所以,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总是在谈判时面带微笑,永远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