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2976400000012

第12章 修身之道(3)

道德、品德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修身的首要问题。从大方面讲,一个人的道德人品很高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向着有利于社会、集体、企业的方向努力的;反之,只会给社会、企业、集体带来损害;从小方面而讲,一个人只有守住“德”字,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立足点。

有一个叫玻克的年轻人到一个公司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玻克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玻克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不眨。正在玻克不扔所措的时候,这时老人一把抓住玻克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儿子可能早就没命了。”

“怎么回事呢?”玻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不的儿子从湖里救上来的!”老人肯定地说道。玻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抢把玻克错当成他儿子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儿子!”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玻克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玻克:“难道我认错人了?”玻克安慰道:“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您儿子的恩人的!”

后来,玻克在这个公司里开始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见的那个老人。玻克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儿子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玻克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同事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同事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儿子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儿子!”“噢?”玻克大惑不解,那位同事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人才是可塑之才!”

玻克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一年为公司赢得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玻克继承了总裁的位置。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位总裁对录用人才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玻克是一位绝对信守“德”的人才,对那些另有图谋的人来说,本来,完全可以利用这位总裁的“稀里糊涂”,给自己贴上救人英雄的标签,来增加被录用的概率。但玻克却不这样做,他以德为做人之本,为自己打开人生局面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所以他是通过做人之道换来了成功之本。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像玻克一样,把“德”字刻在心头,做一个令人放心的人,在一个互相信任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敲开成功之门。

低调做人——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原文]

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第39章》)

[今译]

招来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因此,不追求美玉的尊贵华丽,反而要像石头那样坚硬低贱,不张扬。

[按语]

河上公:琭琭,喻少。珞珞,喻多。至少故见贵,不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外其中也。

王弼: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舆乃无舆也。玉石琭琭)珞珞,体尽于形,故不欲也。

张松如:琭琭;玉美貌;珞珞,石恶貌。

人一生中要依靠两件事来确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处世。而历览古今,纵观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标处世,低调做人。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正是这一标准的生动注解。我们翻阅历史,注目现实时,往往还会发现:大凡高标处世者,其做人的基调都很低;大凡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标准都相当高。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调做人者,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

莱特兄弟1903年造出了飞机并飞行成功后,名声大噪。一次,有一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兄弟两人,要给他们拍照,弟弟奥维尔·莱特谢绝了记者的请求,他说:“为什么要那么多人知道我俩的相貌呢?”

当记者要求哥哥威尔勃·莱特发表讲话时,威尔勃回答道:“先生,你可知道,鹦鹉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不能飞得很高很高。”

莱特兄弟俩视荣誉如粪土,不写自传,不接待新闻记者,更不喜欢抛头露面。有一次,奥维尔从口袋里取手帕时,带出来一条红丝带,姐姐见了问他是什么东西,他毫不在意地说:“哦,我忘记告诉你了,这是法国政府今天下午发给我的荣誉奖章。”

莱特兄弟二人的姿态折射出一种朴素的平和,并在出世与入世的平衡中,向我们提供了低姿态做人的启示。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友善和气,甘于让人,才是做人真实的一面。

许多人向李嘉诚请教如何才能做好生意。对于这个问题,李嘉诚的回答总是同一句话:“行为低调。”李嘉诚的意思是说,无论干什么都要以一种谦虚和合作的态度与人打交道,谈生意也是一样。

正如李嘉诚自己公布的生意秘诀一样:“最简单地讲,人要去寻找生意做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做人的勤劳、虚心、节俭的美德。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不仅做人方面保持低调,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同样也是谆谆教导。李嘉诚是个宽厚且开明的父亲,他希望的是儿子有出息,能够干大事业,至于个人的生活品位和作风,只要不太出格就行了。李泽楷独立门户创办盈科,李嘉诚赠予他的一句箴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显然,李泽楷以后的作为完全得益于这句箴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会低调。在人面前肆意地享受成功,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刘邦说,如果富贵不回家乡,就是“锦衣夜行”,即使穿上好衣服也没有人看见,这种心态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毕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一般不太可能心甘情愿保持低调。真正像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那样拒绝领取诺贝尔奖金的人总是少数。固然,像沙特这样的低调有点极端,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高调可以创造名气,名气就是价值,谁能轻易放弃出名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套用一句话,“成功难,成功的人保持低调更难”。因为低调不仅仅意味着成功,还需要对成功有更深层的领悟。

有品位的人不一定低调,有内涵的人也不一定低调,成熟的人也可以不低调,但是,反过来说,低调的人,更有品位,更有内涵,也更成熟。

赤子之心——含德之厚,比之赤子

[原文]

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第55章》)

[今译]

含德深厚的人仿佛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蜇咬他,野兽不伤害他,猛禽不攻击他。

[按语]

河上公: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之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王弼: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了。

中国人称婴儿为“赤子”,如《尚书·康诰》中就有记载“若保赤子,唯民其康义”的话。之所以这样称呼,或是因为婴儿降生时没有眉发,通体发红。也有另外一说,谓婴儿降生之初,长仅一尺,“尺”与“赤”通,故称赤子。

传统中国人对赤子或婴儿是有很好的评价的,孟子称颂过“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老子也不例外,五千言中,三次提及,并将之视为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老子·第28章》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离失,就能回归到婴的状态。这和我们平时说的“赤子之心”意思差不多,它是要人复归于天真、单纯,朴实的境界。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是婴儿的时候,无愁无虑,一片天真,是人生难得的一段好时光。其实,童年快乐的原因并非因为那时遇不到难过的事,也并非因为那时一定未受过亏待。主要的是因为童年时遇事不去多想,一瞬间就会把痛苦忘记,而去想些快乐的事了。这是孩子经常快乐的最大原因。如果我们也能使自己不斤斤计较,能及时把痛苦放开,积极地朝前看,不记恨、不自怜,心情一定能够维持开朗与轻快。

小孩子能够经常快乐的原因,不但因为他们不计较痛苦,而且因为他们容易满足。一个小玩具、一块糖,都能使他们转悲为喜。成年人由于经验多了,等闲的小快乐不能安慰他们,所以不易抛开烦恼。如果我们也能尽量让自己保持一种知足感谢的心情,不要轻视眼前手边可以拥有的东西,快乐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了。

大人不容易摆脱烦恼的另一原因是太严肃、太固执,故意给自己制造约束,使自己放不开、丢不下。不如孩子们洒脱。

大年人往往用严肃而患得患失的态度去学习,因此负担重而效果少。孩子们在游戏的心情中去学习,因此学习得快,乐趣多。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都曾以天真诚挚的心情创作过为孩子们所喜欢的作品。大音乐家海顿的《玩具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睡美人》《天鹅湖》,德彪西的《儿童天地》,以及大制片家沃尔特·迪斯尼的卡通影片中的音乐,都流露着非常美丽多彩的、属于孩子们的幻想。我们可以想像;这些大师的心灵是何等的纯净与天然!唯大艺术家能始终保持一片天真的童心,事实上保持童心也就是成功的一大要素。

赤子之心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单纯。“单纯”不加一点修饰,不加一点造作,小孩子、小动物、小野花、小野草们徘徊流连,一看再看,就是因为他们的单纯所产生的一种美和吸引力。使人看了,能从种种世俗的约束、造作、虚伪之中解脱,回到平易、天然和纯真。也是人人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活有一部分是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另外也应该有一部分是轻松的、洒脱的。有痛苦也可以一笑放开,有失望也可以随它去,穷困也不抱怨,受了委屈也不记恨。保留孩子时期的天真无邪的心情,即可了悟,人生原是很简单的事。快乐也并不难求得。一切都只因我们平时太苛刻,太小量了,才会有很多痛苦。多让自己保存几分单纯、天真、如同孩子般的心情,自可多享有一些人生乐趣。

不生气——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老子·第68章》)

[今译]

善于带兵的人不尚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逞愤怒。

[按语]

河上公:善为士者不武,言贵道德,不好武力。善战者不怒,善以道战贵,禁邪于胸心,绝不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

王弼: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后而不先,应而不喝,故不在怒。

常言道,“急则有失,怒则无智”。发怒时人常常失去理智,因此古人云:怒不可以兴师。《孙子兵法·火攻》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意思是说,一国之主,不能凭一时之愤怒决定兴师,一军之将不可以凭一时之愤怒率众出战。因为怒崦兴师出战,很可能决策失误,损失折将,导致被动。愤怒可以重新欢乐,怨恨可以重新喜悦,但国记录在案可复存,人死不会复活。所以,兴师动众,一定要有利则动,无利则止,慎之再慎。

历史上有许多因“怒而兴师”导致的悲剧。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止住刘帮15日,便是有功。项羽走后,刘帮、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城下,指名辱骂,画着漫画,污辱曹咎。曹咎怒从心起,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项军出城入瓮,霎时山摇地动,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三国时,关羽因错走麦城被杀。消息传到蜀国后,刘备捶胸顿足,发誓要为关羽报仇,出兵攻打东吴。蜀中群臣大都加以劝阻,刘备不听。诸葛亮见刘备决心已定,知道劝也无用,便不再说什么了。

一年多以后,也就是221年春夏之交,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出巫峡,沿长江水陆并进,直扑东吴。孙权见刘备来势凶猛,派人向刘备求和。刘备不许。孙权见求和已无希望,就任命陆逊为都督,率领将军朱然、潘璋等共5万人马,抵御蜀军。

双方相持了六七个月,蜀军始终找不到机会跟吴军交战。时间一久,蜀军斗志逐渐涣散,刘备本人也放松了警惕。222年闰6月,陆逊见蜀军懈怠,便命令吴军火烧蜀营,发动猛攻,连破蜀军40余营,杀得蜀军大败而逃。刘备最后一病不起,白帝城托孤。

刘备作为三国中的主角之一,曾被评为“喜怒无形于色”,足见其克制情绪的能力。曹操与他共论天下英雄时,他以惊雷掩饰自己的心志,说明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但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却在晚年犯了这样致命的错误。由此看来,聪明人发怒的后果,比普通人更危险一些。

洁身自好——圣人被褐怀玉

[原文]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第70章》)

[今译]

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我的人就更难能可贵了。因而,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而怀里揣着美玉。

[按语]

高亨:则读为贼,贼我者贵,谓害我者皆居上位。知我者既少,害我者又贵,故圣人被褐怀玉,求无人知,且以免祸。老子去周入秦,殆由斯欤!

范应元:对人内有真贵,外不华饰,不求人知,与道同也。

奚侗:世之知我者少,是我独异于人,而为天下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