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2971400000030

第30章 犹太人的财富教育(3)

以后不久,孔菲德就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刚开始,他自己一个人去推销垂法斯股票,最后,他又招聘了许多推销员,他的这种安排是标准的互助基金的组织方式,那就是,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和扩展,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他已经不需自己亲自去推销了,并开始专心训练新的推销员,以此来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为广阔的基金市场。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IOS公司已经拥有了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推销队伍已经壮大到了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此时的孔菲德就一层层地增设中间机构,原来的推销员已经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已经有权从自己的推销员那里提一定的佣金。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起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个时候的他,已距离金字塔的顶尖不远了。

到了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但他自己从未投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其实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一个“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孔菲德手中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又加之公司声名鹊起,于是,他又采取了在互助基金这一行中石破天惊的一步——成立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他的这家互助基金公司,名叫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IIT),并在号称“自由中的自由市场”的卢森堡登记。但基金的通讯地址和实际经营总部依然在瑞士,和原来的IOS公司在一起。孔菲德的那些熟练而有冲劲的推销员们,能使一般潜在的客户获得一个印象,即IIT是一家以瑞士为基地的殷实可靠的大公司,IIT股票销售的情况就如股市繁荣时的热门股票。在经过一年以后,IIT公司就已经获得了其投资者投入的350万美元,这时的基金继续增长,以至达到7.5亿美元。

步步为营

在这期间,孔菲德对“他只能向美国公民推销”的这一限制感到气愤。在50年代末期,有几个国家的政府就抱怨IOS的推销员(也许并未得到孔菲德的支持)私下违背这个规定,将大批的垂法斯的股票通过银行和以货币交换的方式,卖给那些非美国公民。孔菲德决定要设法使这一限制解除,他去见每一个国家的财政当局,并向他们说:“你们现在担心资金流出贵国,对不对?好吧,我告诉你们我的做法。我的新基金IIT,将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贵国企业股票,但你们要准许我向贵国人民推销基金股票作为交换条件。”就这样,他一国接一国地说服了对手。人们眼中的“空手道高手”孔菲德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使自己从推销员、主任、超级推销员,而发展到了老板的地位,并登上了互助基金金字塔的塔尖,这时,大批的财源正向他滚滚而来。

在此之后,孔菲德又在加拿大注册登记了一家“基金的基金”公司,财源就进一步开阔起来了。接下来,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金融中心——华尔街。众所周知,华尔街股市一直是誉满全球的,它的许多热门股票都是抢手货,孔菲德也明白,只有跻身其间,自己才能有用武之地。孔菲德就在华尔街设立了一个公司办事处,这对长期不能在华尔街和美国其他各地立身的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来说,更是一举两得的事。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私人基金成立起来,它们对任何股票都大胆投资,从炙手可热的热门股票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冷门股票,从房地产投资到北极石油探测,他们都会插上一手,并从中捞到不少的好处。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孔菲德脱颖而出,成了美国股票界的一颗巨星。而他的成功正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5.双赢才算赢

犹太商人的经商法则是:一笔生意,双方赢利。也就是说,大多数商人在赢钱时都能够取得双赢的效果。双赢才算是最后的赢家。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追求财富的时候,不要一味强调争强好胜,置对方于死地,要教育他们懂得:只有双方都赢利,才是一个更长久的成功计策。

一笔生意,双赢才能长赢。

——《塔木德》

双赢才能长赢

坚定的信念会助你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很多的犹太商人都具有这样一个信念:双赢才能长赢。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时说:“懂得在和别人合作的时候,即使撤销合同,也要确保双赢的经商原则。”

在芝加哥有位名叫罗道夫的商人,这位商人在人们的眼中是个偏执的疯人,在他刚刚接手经营公司时,是个独树一帜的人。他常常违反“一笔生意,双方赢利”这个经营信念,这个行商规则在他头脑中并没有生根发芽,他是一个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人。

在工作当中,罗道夫一向以“我”自居。有一次,公司开研讨会,罗道夫义正辞严地发表自己的论点,他认为竞争对手就是冤家,只有击毁对手自己才能够生存。别人纠正他,做生意应该能够和平竞争,互相帮助、互相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起发展,从而产生双赢或多赢的效果,这是做生意的原则。

可是,当时的罗道夫却根本不这么看,他坚持认为市场竞争中的对手就是自己的敌手,与对手分享胜利的果实是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的。有人追根到底地问他原因,他于是就坦白了自己固执己见的原因,原来他心中隐藏心计:其一,同行业中,虽然大家都是在进行公平竞争,但同行之间却存在保密性,他根本不会与你分享;其二,同行之间彼此都在刺探对方的情报,然后神秘地制定能够战胜对手的策略,给对手来一个突然的袭击;其三,在同行中,谁都想为自己的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总是想方设法地占领较多的市场份额,与对手争抢同一块蛋糕;其四,市场发展到最后,终究会有饱和的一天,不可能容纳下更多的同行,因此,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润,同行都会在心中打着算盘,想着怎样吃掉对方,给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所以,以强制弱,以强灭弱,才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听了他的这一番解释,其他人对他的经营作风有了一些理解,知道他一向独占鳌头,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与对手争先恐后,想尽办法不给对方留有余地,直至把他们摧垮为止。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会不择手段,通常采用诋毁、攻击和欺骗的方法。

研讨会开了一个小时才结束,罗道夫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及行事方法,结果,许多合作伙伴与他不欢而散。

从此,罗道夫在生意场上开始屡屡失败。经过这样的打击之后,罗道夫终于清醒了过来。他重新理顺了头绪,归正了自己的观念,每做一笔生意,首先就考虑到怎样能够获得双赢和多赢的效果。结果,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在罗道夫的经营管理之下,公司的产品就遍及世界各地。在全世界,有70%的人拥有他们公司的产品,从而使得他创造了奇迹。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笔生意,双方赢利”的赚钱术,归功于“双赢才能长赢”的经营理念。

创办公司、经营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赚钱,而赚钱是为国家、公司和员工共同拥有的,所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互为朋友,采用正当的竞争手段,合法的经营策略,才是每个公司,也是全社会生存的最佳选择,同样,这也是犹太父母教育孩子们在以后的经商社会中能够生存、立足的一个基础。

6.赚钱的方法是多样的

在犹太人的观念里,金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犹太商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挣钱。因此,犹太父母让他们的孩子懂得赚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到了手中,都会变成赚钱的商品。

任何东西到了商人的手里都会变成商品。

——犹太格言

赚钱的观念

在犹太家庭里,当一个孩子出生了以后,他们的父母就开始灌输这样的观念:金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能给他们带来快乐。金钱能为人们提供各种机会,能带给好人好东西,带给坏人坏东西。

除此之外,犹太人还给孩子们讲赚钱的方法,告诉他们赚钱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遵循守规、不犯法,不管做什么样的生意,什么钱都可以赚。犹太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们,你的目的是赚钱,只有赚到钱才是一个人做生意的真理,尽自己一切的可能去获得最大的利益。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正当途径赚来的钱,都是心安理得的。

1872年,24岁的年轻人哈同,来到中国的上海谋求生路,他是一位伊拉克犹太人。当时,在他身上除了穿的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他立志来中国赚钱发财,但自己却一无资本,二无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他决心从一个立足点开始,哈同靠自己身体长得魁梧,很快在一家洋行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如果换作别人,是不愿干的,自己相貌堂堂、年轻高大,却屈服于当一个站门的雇员,于情于理有点不合适。而这位犹太小伙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并没有丢失个人的脸面和身份。除此之外,他更有深层次的考虑,通过这份工作找到个立足点,再通过自己今后的努力奋斗,积蓄力量,最终将会找到赚更多钱的路子。

于是,哈同在当看门工时忠于职守,在晚上,他又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来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书籍。在看门的同时,他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后来,老板觉得哈同工作出色、脑子精灵,就把他调到业务部门当办事员。

哈同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业绩做得很不错,后来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经过这番努力之后,他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但胸怀大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努力工作的同时,哈同也暗暗积蓄着“力量”。

1901年,哈同认为自己创业的时机要到了,于是,他离开打工的岗位,并开始独立经营自己的商行。哈同把自己创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当他看到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品并不是很多,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时,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他便以经营洋货买卖为主。在此经营的过程中,他获得了高额的利润,但这时的哈同并没有随着资本的增多而放缓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他又开始了买卖土地和放高利贷业务。他买入的土地往往从一些急于等钱用的人那获得,所以他把价钱压得很低,卖主不得不就范。接着,他再将以低价买入的土地租给别人造屋,到一定的年限之后再收回,这样一来,连房产也归他所有了。除此之外,他自己也投资建造楼房,并提供出租,以此获取惊人的利润。

赚钱有术的犹太人数不胜数,移居英国的亚伦也是个典型的例子。

亚伦从凯伦移居英国以后,从打工开始做起,然后用积蓄的小钱做了些小生意。后来由于生意的扩大,他需要资金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但是,凯伦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往往与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全为银行打工,而且风险比银行还大,这样倒不如从事放债业务合算。不久之后,凯伦便开始了放债业务,他一边维持小生意经营,一边抽出部分资本贷给那些急需用钱的人。

另外,他又从银行借来利率相对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等钱应急的生产者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用100元放贷1年,便可以从中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能赚钱。

凯伦就是盯着这个赚钱的路子,迅速走上发迹之路。在他63岁逝世时留下的钱财,在当时的英国来说是首屈一指的。

7.在信息里找钱

美国有位著名的犹太裔实业家、政治家和哲人,他就是伯纳德·巴鲁克。在他20多岁时,就因拥有一双明亮而锐利的眼睛而成为百万富翁。对于许多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巴鲁克都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抓住属于自己的生意机会。

1899年7月初一个周末的深夜,巴鲁克通过广播关注着美西战争的进展,忽然听到美国海军在圣地亚哥打败了西班牙舰队的新闻。

“美西战争将告一段落,这时吃进股票准能发大财。”巴鲁克马上做出了这样的判断。虽然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周一一般不营业,但第二天一早,巴鲁克还是包下了一趟火车,以19世纪末最快的速度从家里赶到公司,在私人证券交易所轻轻松松地吃进了大量股票,创造了一夜暴富的奇迹。

犹太人在做生意时,讲究以速度取胜,认为一个人经商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击的速度。其实,速度正是信息所蕴含的价值。

信息是有价的。

——《塔木德》

信息是有价的,这是犹太商人遵循的一个经商理念。在犹太社会中,每个犹太商人都非常重视商业情报,为之花费巨大的财力、精力亦在所不惜。

例如,当时的尼桑·罗斯柴尔德个人的情报网、通讯设备甚至比当时英国政府的还要先进、厉害。这个情报网让尼桑·罗斯柴尔德比英国政府更早地了解到滑铁卢战役的战况,帮助尼桑在交易所内大发横财。

还有一个经营大陆谷物公司的福里布尔,他几乎把自己的公司变成了一个专业的信息公司,他购置一流的信息设备,聘请一流的信息专家,甚至包括各国情报局的退休人员。就这样,福里布尔靠着准确的信息使他的每笔交易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商业舞台越大,商情就越重要,一向以世界为舞台的犹太商人对信息的理解和重视自然甚于常人。在人类社会中,犹太人是从事信息产业的第一人,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早开办通讯社的第一人。

一般来说,成功的商业活动都源于某一种奇思妙想。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我们在某一刻的某种设想的演绎。这些想法,无论奇妙与否,都是由某一种信息触动的。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异乎寻常地关注信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运用工作,这些与金钱是无关的。在古时候,犹太人把信息称之为“兆头”,他们用这种说法专指社会中与胜败、生存有关的消息。

后来,犹太西姆思拉比在《塔木德》中说出了“信息是有价的”观点,从而向人们宣告和预言了信息时代必然降临。

犹太父母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同样认识到信息对经商的重要性,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信息的搜集能力,让他们懂得信息的价值以及重要性。

在美国,有个叫菲普力·亚默尔的人,在19世纪末期,他通过一条信息就赚了将近1000万美元。

那是1875年的一天,亚默尔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短消息,这则短消息说墨西哥境内疑有瘟疫流行。亚默尔在看到信息之后想,如果是真的,那瘟疫一定会影响到与墨西哥接壤的加州和德州,而加州和德州是美国两大肉类供应基地,如果染上瘟疫必会引起全美的肉类供应紧张,肉价一定会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