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2971400000022

第22章 犹太人的性格教育(2)

就在这时,弗莱明的儿子从茅屋里走出来,绅士说:“让我们来个协议,我把你儿子带走,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小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有用于社会的人。”

弗莱明答应了这个协议。后来,弗莱明的儿子就读于圣玛利亚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而他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并因此而荣获诺贝尔奖。

多年之后,这位绅士的儿子不幸染上了肺炎。在此之前,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无药可救,但是,有了盘尼西林,他就得救了,他的儿子就是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故事中农夫弗莱明对别人的一点点帮助,对社会就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有一颗爱心,要用爱心去关心他人,要做到无私。生活中这类情况屡见不鲜:有些人,一开始接触给人印象不错,但时间长了,人们却逐渐对他敬而远之,疏远他;有的人刚刚相处,似乎很难交往,但时间一长,人们却越来越喜欢他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人品”。尽管前一种人表面上待人很热情,实际上却是奔着回报去的。他帮助别人,目的是希望放长线钓大鱼,想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真正的有爱心是不求别人回报的。而后一种人与其正好相反,他帮助别人不露声色,施人勿念,也不求什么回报。但如果别人对他有帮助,他就会受施勿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且还要找机会报答才能安心。

有些人只顾自己的需要,丝毫不考虑别人的难处,常向别人提出一些使人难以达到的要求,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在关心别人时会尽可能避免给对方出难题。因此,犹太父母们就会告诉他们的孩子们:“为人处事之道就是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去关怀他们,互利改善了世界的品质。”如果拆分汉字“人”就会感觉它具有深刻的哲学意味,那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支撑: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这是最浅显的表述。犹太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不仅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进步与温馨。要知道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让人们无私地去奉献。

教育孩子真诚待人

每个犹太父母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爱心,要学会真诚待人。

在森林里,狐狸想和鹤做朋友。有一天,狐狸想邀请鹤来她家吃晚饭。于是,狐狸就对鹤说:“亲爱的鹤,来吧,一定要来!真的,我要请你吃顿饭!”

本来鹤是不想去的,但拗不过狐狸的邀请,也只好去赴宴了。到狐狸家的时候,狐狸已经将碎麦米饭煮好,它没有考虑到鹤的嘴是尖的,就把饭平抹在盘子上,端上盘子就对鹤说:“吃吧,亲爱的鹤!”但由于它尖尖的嘴,无论鹤怎么用嘴“笃笃”地敲着盘子,也吃不着一点食物。但狐狸灵巧地舔着盘子上的饭粒,就这样,它把饭全都吃掉了。在吃过饭后,狐狸对鹤说:“亲爱的鹤,请别见怪!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招待你了。”

鹤并没有生气,而有礼貌地回答道:“狐狸,我怎么会怪你呢?我应该谢谢你才对啦!明天到我家里做客吧。”

过了一天,狐狸来到鹤的家里做客。狐狸到鹤家的时候,鹤也把冷杂拌汤做好,并且把汤倒入颈部细长的罐里,然后把罐放到桌上说:“狐狸,请吃吧!说实话,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招待你。”但由于罐口非常小,它怎么也吃不到。狐狸一会儿绕着罐走,一会儿又闻闻罐,一会儿舔舔罐,无论它怎样做,也没法使它的嘴钻到罐里去。而鹤用它那尖尖的嘴啄汤喝,直到把汤全部喝光为止。这时,鹤对狐狸说:“狐狸,请别见怪!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招待你啦。”狐狸原本想要在鹤家里美美吃上一顿的,然后再跑回家去。但想到昨天它也是这样对待鹤的,狐狸懊恼极了,现在,也只有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回家了。

如果狐狸是真心对待鹤的话,他就会考虑到鹤嘴尖而细长的特点准备饭食,让鹤饱餐一顿,那么在鹤回请它时,也一定不会“如法炮制”,使狐狸饿着肚子回家的。这就是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反过来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所以说,每个父母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对别人要拥有一颗爱心,要真诚地对待别人。

培养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心灵

在犹太社会中,父母对孩子爱心的教育还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培育孩子有颗美好的心灵。

犹太人在二战中惨遭屠戮,这是众所周知的。虽然犹太人的信仰被大大动摇,但这并没有毁灭犹太人对美好心灵的追求。犹太人长期遭到迫害,必须要面对现代生活中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生活,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调适、转换心态的能力必须要加强。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他们十分注重自身心灵的修养,每个犹太人也都是这样教育他们的子女的。

安妮·弗兰克是一名荷兰籍的犹太小姑娘,她的母亲从小就教育她要有爱心,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的母亲经常会给她讲一些故事,来启发她要有爱心,她从中也受益许多。后来,她在著名的《安妮日记》中写道:“不管怎么说,我仍然相信人类的内心是善良的。”安妮在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到杀戮时,仍然坚信人是美好的,这与她母亲对她爱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相信,人生的幸福美满其实只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外部世界是一回事,我们的内心又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单单为自己而活,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给予,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一个有爱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可以在生命之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每个父母都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一颗爱心,要时时处处去关心他人,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人。

4.团队教育

从前,有个人开车路过一个村庄,车子不小心陷入了泥坑里,怎么也开不出来。他下车想找人帮忙,大约走了1里地,看见有户农家,就前去请求帮助。他敲开门,讲明情况。农夫说:“后墙外拴着一头瞎眼的驴,叫约汉,也许它能帮助你。”

于是,农夫牵着这头瞎眼的驴跟着这个人来到汽车前,农夫把那头驴和汽车连在一起。农夫开始喊:“麦卢,拉,使劲拉。”这头驴没有动。农夫又喊“马克,拉,使劲拉。”这头驴仍无动于衷。农夫又接着大声喊:“约汉,拉,使劲拉。”这时,这头驴开始使劲了,车子一下子就被驴拉了出来。

开车的人感到很疑惑,就问:“它叫约汉,你怎么不一开始就叫它的名字呀?”农夫说:“如果一开始它就知道只有自己在拉,没有别的驴,它才不会使劲哪!所以要先叫别的驴的名字。”

团队代表的是一种力量。团结需要每个成员心里有一种团队意识,有了团队意识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人的价值,脱离了群体的人是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

——《诺未门》

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犹太法典》说:“原以为一定会有人带蜡烛进去,可是一走进房间里,发觉整个房间都是黑漆漆的,没有半个人拿着蜡烛。其实,只要每个人都拿一根小蜡烛进去,这个房间就会像白天那样明亮。”犹太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他们时常通过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给孩子讲团队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蚂蚁遇到非常大的野火时,众多蚂蚁为了逃生,就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那噼里啪啦的烧焦声是最外层蚂蚁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呐喊,它们用自己的躯体为其他蚂蚁开辟了一条求生之路。

还有一次,洪水暴虐,聚在堤坝上的人们凝望着凶猛的波涛,有一人惊呼:“快看,那是什么?好像有一个人头顺着波浪漂过来。”大家正准备再近些营救时,一位老者说:“那是蚁球,蚂蚁这东西,很有灵性。有一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蚁球,有篮球那么大。洪水到来时,蚂蚁迅速抱成团,随波漂流。蚁球外层的蚂蚁,有些会被波浪打入水中,但只要蚁球能上岸,或能碰到一个大的漂流物,蚂蚁就得救了。”不一会儿,蚁球就上岸了,蚁群像登陆艇上上岸的战士,一层一层地打开,迅速而井然地一排排冲上堤岸。岸边的水中留下了一团不小的蚁球,那就是里层的蚂蚁。虽然他们英勇牺牲了,但他们的尸体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这是多么强烈的团结意识呀,这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

蚂蚁团队的力量不可思议,令人震撼,感叹他们能造蚁山,能悄然瓦解各种庞然大物,甚至撼动千里之堤。蚂蚁之所以会那么团结,就在于每只蚂蚁都有团队意识。

还有一位科学家在研究蚂蚁的时候,曾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虽然巢中的蚂蚁在刚开始非常惊恐,但在大约短短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难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毕竟一只蚂蚁喷射的蚁酸量是有限的,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前仆后继的蚂蚁仍不断,不到一分钟,火终于被扑灭。存活者立即将死去蚂蚁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土地上,然后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这位动物学家在一个月后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虽然这次引起的火更大一些,但这次蚂蚁有了经验,调兵遣将迅速,协同作战有条不紊。不到一分钟,就把火扑灭了,并且没有一只蚂蚁遇难。蚂蚁创造出灭火的一个奇迹。面临灭顶之灾的蚂蚁表现非凡,这令每个人都十分震惊。这就是团结一致的力量,有了团结的力量,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忍耐力

犹太红色资本家哈默曾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能担当大任,必须首先经受得起磨难。能经受得起各种考验,形成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性格,才能有所成就。”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忍耐力,没有忍耐力是很难成功的。

的确,对于那些易冲动的人来说,忍耐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敌人。如果忍耐能化解不该发生的冲突,那么这样的忍耐是值得你去做的;如果你固执地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机,还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每个人都要记住,把忍耐带在身上,它就可以为你带来机会、快乐和成功。

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一份良好的忍耐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个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有一份忍耐力。

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而弥坚。

——犹太格言

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忍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