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诺未门:犹太人的家教圣经
2971400000013

第13章 犹太人的品德教(1)

1.对人有礼貌

列宁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边辛比尔斯克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他们采取各种方法,如解释、亲身示范、引导孩子经常实践、及时提醒、耐心培养习惯等,从小教育孩子尊敬长者、待人和气、举止大方。

列宁从小在父母的教育和指导下,对人非常有礼貌,即使是非常贫穷的人们也不例外。一次,一个贫苦农民赶的大车不小心陷入了沟里,列宁看到后,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农民拉车。车拉出来后,列宁还捡起农民掉在地上的破手套,很恭敬地与他交谈,分别时还很客气地与他握手道别。

不但是列宁,家中兄弟姐妹在列宁父母的影响和教导下,也非常有礼貌。

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对待父亲的信差——一位文化不高的老人也是十分客气。每次见到那个老人,哥哥都非常热情地主动与他打招呼、问好,分别时总是以拥抱告别。

事实上,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将来的成就,每个父母都应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并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品德教育。

我们试图或者是在努力提出一个信念,道德与行为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

——犹太政治家基辛格

让孩子懂得品德决定成就的高低

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格。

犹太父母除了教育孩子热爱学习、掌握知识、拥有智慧外,还总是给孩子们讲品德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事实上,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

犹太父母总是把列宁父母教育子女当作自己教育孩子的榜样:

列宁的父母乌里扬诺夫夫妇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经常告诉孩子,无论是对什么样的人,都要有礼貌。

在列宁还很小时,乌里扬诺夫夫妇就常常嘱咐他对于礼貌的一些行为规范:要注意自己讲话的语调,不要高声喧哗;倘若别人偶尔心情不好,对你不友好,你要学会谅解他人;如果有同学发音不对,还应该用委婉客气的语气帮他们纠正,而不是讥笑他;如果佣人情绪不佳,愁眉不展,你应该安慰她,使她高兴起来;睡觉前不要忘记向大家问晚安,包括最小的弟妹在内。他们还教育列宁,礼貌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大事。只有把这些小的礼貌养成习惯后,才能很好地做人做事。

不仅仅是列宁,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非常懂礼貌。他们从来不会以粗野无礼来对待别人,他们从不欺负别人,当然要除掉那些不足挂齿的小人之外,对别人也从不采取轻视的态度。在父母良好的教育下,不管是和自己的老师,还是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搬运工人、洗衣妇谈话,列宁都持着同样尊重的态度。有时他在喀山省柯库什基诺村外公家过夜,和农村儿童玩过家家游戏,他也总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以礼相待。

经过父母的殷切教育,列宁从小就时刻保持着这种内心充满善意、行为谦恭有礼的本色。熟悉列宁的人都会这样称赞他:走路时一定让同伴先走;给老人和妇女让座;即使别人在举手之劳的小事上帮了他,他也一定要表示道谢;自己有了过失,总是请求别人原谅;亲吻母亲的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以外貌去看待和对待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在穿着树皮鞋和破衣烂衫的农民或工人中间,还是在刚刚从前线回来的士兵中间,列宁也从来不会失掉这样的高尚本色。

列宁的热情又不失礼貌、大方得体的态度,使他从未脱离人民大众,人们都乐意跟他谈心里话,在他们心中列宁是最平易近人的人。

而列宁之所以有这么高尚的品德,与父母在他小时候对他进行对人要有礼貌,对人要有和气的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2.尊师与求知

两位受拉比之命的视察员来到一个镇上,想拜见镇上的守卫之人。

镇上的守备局长闻讯后急忙赶出来迎接,但视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人是守护镇民的人,而不是你这个守备局长。”

这时,警察局长又跑出来迎接,视察员却仍然摇头:“我们所说的守护市镇的人,不是守备局长,也不是警察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部队和警官都会破坏市镇,只有教师才是真正守护市镇的人。”

犹太父母总是告诉自己的孩子,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你要像尊敬上帝那样尊重教师。在我国,人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假如你的母亲和恋人双双落水,但你只能救出其中一人,你会救谁?

而在犹太家庭里,犹太父母则经常这样问孩子:“假如我和老师双双入狱,你只能救出其中一人,你会救谁?”

每个犹太孩子都会回答说救老师,因为老师教给了我们智慧,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他们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宁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塔木德》

教育孩子尊师

许多人羡慕犹太人鼓胀的腰包,可是又有谁看到了犹太人的智慧?请不要忘记他们对知识的推崇。

犹太人以尊师重教而著名,有很多格言都能折射出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比如,“宁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假如父亲与教师同时坐牢,又只能保释出一个人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

现在的以色列,在不惜重金挖掘人才方面毫不逊色于美国,想必也是重视人才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深究他们的手段是否道德的话,就吸引人才这一点而言,还是可以窥见他们对人才的顶礼膜拜。近几十年来,正是因为他们尊师求知,才使他们生活在阿拉伯世仇包围之中的弹丸之地却岿然不动。

在犹太人眼里,“拉比”是神圣的。“拉比”一词在希伯来语中的第一涵义就是“教师”,因此,在犹太人的现实生活中,拉比就相当于各地犹太学校的负责人与职业教师。在犹太人看来,在社会中,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权威与智慧的拉比来完成,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不仅要向学生解答学业上的难题,而且还要指点生活中的迷津。人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向拉比求助,并且把拉比们说过的话往往视为至理名言。

在犹太民族的传统中,教师有着极高的地位。犹太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也经常读《塔木德》中尊敬老师的故事以及至理名言给孩子听:

有一个孩子,他的老师和他的父亲同时被海盗绑架,必须以巨额财产才能赎回他们的性命。当时,孩子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只能赎回一个人。这位孩子做出的选择是:先从强盗手中救出自己的老师。

在犹太父母以及犹太孩子之间,还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尊师故事:

约瑟夫是一个摔跤教练,他的技术高明,浑身解数有290多种,并且每次出手都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人能战胜他。在他的徒弟当中,萨缪尔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力大无比,本事高明,也是所有徒弟中最有建树的一个。

当时,萨缪尔的名气已经很大。有一次,国王点名要看他的摔跤。萨缪尔赢得比赛后,就跑到国王面前夸口,说:“国王陛下,其实,以我的本领、技术和力气,我是能摔赢我师傅,但是考虑到他的年龄较大,我不愿意摔赢他而已。”

萨缪尔这样不尊重师长、狂妄自大,国王听后非常生气,于是叫人选了一处宽大的场地,叫师徒二人比赛,并且还把满朝文武都请过来观看。

比赛刚开始时,萨缪尔耀武扬威地走进场地,就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每一招都致狠,对待他的师傅就像对待敌人一样。

约瑟夫看他力气比自己大,所用技术又和自己如出一辙,因此,他就用一招萨缪尔没见过的招数,一理就将他扭住。萨缪尔还不知怎样招架,就已经被师傅举过头顶,摔在地上了。

满场的人都欢呼起来,国王奖给师傅一件华丽的袍子,并斥责萨缪尔说:“你太狂妄了,竟然妄想和师傅较量,最终你也没有赢,而且你也是不可能赢的。”

虽然萨缪尔输了,但仍不服气地说道:“国王!他胜过我并不是凭力气,而是他用了从来就没有教过我的一招。他凭的是我不知道的一点小本事,才把我打败的。”

约瑟夫听了徒弟的话,说道:“我留下这一手就是为着今天。曾经也有一位圣人说过:‘不要把本事全部教给别人,万一哪一天他变成你的敌人了,你就抵挡不住他了?’如今,这种徒弟变成敌人的事情竟然也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我看你的基础不错,本想抛却这些繁文缛节,把我全部的技艺传授给你,但你目无尊长,实在是太令我失望了,我不会再教你什么了。”

可以想象,如果萨缪尔谦虚谨慎,尊敬传授给自己超人技艺的师傅,不久的将来,约瑟夫一定会将这最后一招也传授给他,那么他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摔跤手。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他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求知欲的培养有助于孩子成功

犹太曾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曾受尽迫害和歧视——金钱被抢走,房屋被烧毁,人民被屠杀。但是即使大难临头,犹太人仍然坚持选择了可以永远伴随自己、无法被人剥夺的财富——知识,也即智慧。

马克思曾经说过:“求知可以改变人,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没有一个人是贫穷的,除非他不接受教育。”犹太人从小就经常教育孩子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知识的吸收和积累。

海菲茨出生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职业小提琴手。他们一家人都拥有犹太血统。

海菲茨小时候,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培养他的求知欲。小海菲茨3岁起,父亲就要求他跟着学琴,4岁入维尔纽斯音乐学校从师马尔金。小海菲茨6岁即在音乐会上成功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茨8岁的时候,在维尔纽斯音乐学校为前来此地旅行的奥尔教授演奏,这位名师一眼就看出这个孩子非同小可,他建议海菲茨的父亲把孩子送到圣彼德堡来跟他学习。但是,当时俄国的法律禁止犹太人在圣彼德堡定居,这可使一家人都是犹太血统的海菲茨的父亲伤透了脑筋。但是,圣彼德堡音乐学院的院长、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为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父子俩收为学生,因此,在奥尔班上的学生名册里有两个海菲茨。

海菲茨在小提琴的学习上,他的父亲不仅费尽了心思,而且严格督促儿子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法语、德语、历史、地理、数学,这些都请了私人教师到家中来授课。海菲茨十分刻苦,出去看了一场戏或参观了一个博物馆,回来都要写一篇作文,这种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求知欲望,海菲茨保持终生。

1912年10月,海菲茨受到著名指挥家尼基什的邀请,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海菲茨极其精彩的演奏轰动了乐坛,观众席上的克莱斯勒深为赞叹地对着身边的津巴厘斯特说:“你我也许应该怀着更多满意的心情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从此,海菲茨的名字不胫而走,人们都知道罗斯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男孩。雅沙·海菲茨如同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美丽神奇、造福人间的火鸟,他的横空出世使整个小提琴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3.孝敬父母

从前,一个家庭里有一位老爷爷,他双腿迈不动,眼睛也看不清,耳朵也听不见,牙齿都掉光了。他吃饭的时候,一部分饭菜总是控制不住从嘴里掉出来。儿子和儿媳妇也因此不再让他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而让老爷爷一个人在火炉边吃饭。

一次,老爷爷吃饭时想把碗挪近一点,但是一不小心碗掉在地上摔碎了。

儿媳妇知道后就开始责骂老人:“你看你,不知打碎了多少碗,你把家里的东西都弄坏了!”老爷爷只是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从此之后,老爷爷就只能用一个大木盆吃饭。

一次偶然的机会,儿子和媳妇看见自己的儿子在地上摆弄一堆小木片。儿子感觉很奇怪,就问道:“儿子,你这是在做什么?”

孩子高兴地回答说:“我正在做木盆呢。等你和妈妈老的时候,我也用木盆给你们盛饭吃。”

夫妻俩听完儿子的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抱头痛哭起来。他们为自己如此对待年老的父亲而感到羞愧。

从那以后,他们又把老爷爷请上桌吃饭,并且开始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孩子受父母的影响,也转变了态度,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在了一起。

孝敬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而任何品德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同时,作为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拉比西缅·本·约哈伊

让孩子从小懂得尊老爱幼的美德

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民族,而尊重长者,是犹太民族崇尚的美德。古今中外,孝道本是人类固有的美德,犹太人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而犹太父母也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

一位犹太人有一颗非常漂亮、价值昂贵的钻石。

一位商人知道后,打算用重金买来装饰神殿,于是他登门求购。到达之后已是深夜,他叩响店门,出来开门的是一名男子。男子问明来意后,就去找存放钻石的库房门的钥匙,而钥匙平时都在他父亲的枕头下面。男子悄悄地来到父亲的房间,发现父亲正睡得香甜。

面对商人难得的高价,出乎意料的是,男子并没有叫醒自己的父亲,而是对商人抱歉地说:“对不起,我的父亲正在睡觉,我不能吵醒他,所以无法卖您钻石。”

面对这样难得的一个发财机会,男子却因不愿惊扰正在熟睡的父亲而放弃,犹太人的孝心令那个商人非常感动,而这个佳话也逐渐传诵开来。

父母不但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孝敬老人,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殊不知“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切记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在犹太每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中间一代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孝敬长辈,那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以及祖辈。在这样的一个犹太家庭里,不仅长幼有序,而且每个人之间都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其乐融融的和睦气氛,而这种氛围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孩子。

培养孩子的孝心

孝道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美德,但是却有一些人不懂得孝顺父母,在父母逝世后,才悔不当初、斥责自己,但这时候悔恨又有什么用呢!每个孩子应及时把握今天,趁父母还在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了解父母生活上的需要,让父母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给予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应该让自己的父母以有儿女为荣,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而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孝心时,必须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教育孩子要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