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全集)
2967600000059

第59章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好口才的演讲实务(1)

当代社会,演讲的作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一场智斗,能免却刀兵之祸;同客户洽谈,一段利锋,可赢得亿万资财;作施政演说,一段妙语,可是群情激愤,万心振奋……

塑造良好的演讲形象

演讲者的形象是演讲者思想道德、情操学识及个性的外在体现,是演讲者的仪表、举止、礼貌、表情、谈吐的综合反映。演讲者一经上场,就会把自己的形象诉诸听众的视觉,直接影响听众的评价和审美。

因此,聪明的演讲者从上台到下台,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人以完美的印象。

1.走进会场。

在一般的演讲场合,走进会场时要面带微笑,不论听众是否在注意你;如果是重要的演讲者或被请的,往往由大会主持者陪同,则更要雍容大度,谦和诚挚,用眼神和微笑与听众交流,步履稳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

2.就座前后。

演讲时如需提前上台就座,演讲者将和大会主席或陪同人员一起走到座位前,演讲者应先以尊敬的态度主动请对方入座,对方也会礼貌地恳请演讲者坐,这时方可坐下。坐下后不要前探后望,也不要和台上台下的熟人打招呼。

3.介绍之后。

主持人或大会主席介绍之后,演讲者应自然起立,并向主席点头致意,并要由衷地从面部、眼神表示出谦虚之意和感激之情。

4.登上讲台。

演讲者向主席点头致谢后,稳健地走到台前,自然地面对听众站好。此时应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也可面露微笑,尤其是女性演讲者。

5.演讲开始。

演讲开始前,先以友好、诚恳、恭敬的态度向听众敬个礼,以表示对听众的致意。然后不要急于开口,暂停几秒钟,以亲切、尊敬的眼光遍视一下听众,表示光顾和招呼的意思,这能起到组织听众、安定听众情绪的作用。同时深吸一口气,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以免心率过速。

6.站姿。

若会场未设演讲台,演讲者一般以站在前台中间为合适,这可以统观全场,最大限度地注意到周围听众的情绪,使处在不同的位置的听众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演讲者的表演。另外,站位也要考虑光线,要让光线照在脸上,使听众者看到演讲者的真实表情,但必须合适,不能刺激演讲者,使他看不到听众。

至于站法,没有固定模式,但要保证演讲者的表演。较好的有两种。

一是前进式站法。即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两足成45°角,身躯微向前倾,给人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一是自然式站法。即两足平行,相距与肩等宽,给人一种注意集中、精神抖擞的印象。

7.走下讲台。

演讲完毕,应说句“谢谢大家,再见”,接着向听众敬礼致意,向大会主席致意,然后走回原座。坐下后,如果大会主席和听众以掌声向演讲者表示感谢,则应立即起立,面向听众致礼,以表示回谢。

8.走出会场。

大会主席陪同演讲者往外走的时候,听众常常出于礼节鼓掌欢送。这时演讲者更应谦虚,用鼓掌或招手表示答谢,直到走出会场。

演讲要让人听懂

清晰的语言,是保证信息传输的根本条件,也是演讲语言的首要特征。概念要准确,表意要清晰,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规劝、影响听众的目的。

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用通俗的说法,尊重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其次,要规范化。

演讲稿中的语言讲出来要让别人听得懂,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否则演讲就失去了听众,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语言不准确,意思表达得不清楚,话说得不明白,往往造成听众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准确的语言,所谓规范化的语言就是“统一的、普及的;无论在它的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上,都具有明确的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对一些外来词语要少用、慎用。特别是考虑到领导者的特殊身份,在语言上更要严把关,通俗易懂。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为一代语言大师,其语言通俗晓畅,独步于现代文坛。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这样介绍:“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们在思谋……’‘思谋’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现成也易懂,宁可写得老实些,也别生造。”这个窍门应当在所有演讲者中间推而广之,付诸实践。

做到演讲语言的通俗和规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其次不用生造的古里古怪的词语;再次恰当使用文言和方言词语;最后用明白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以浅显的形象事物解释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举例来说明听众陌生的事物。

就第一点,上文老舍先生改“思谋”为“思索”即为一例。

至于生造词语,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于艰深难懂的相对论的形象阐述,即便是物理学的门外汉也能铭记于心。

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列宁,在面对劳动群众发表演讲时,最善于运用听众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形象来表达复杂深奥的政治问题。在《什么是苏维埃政权》这篇广受欢迎的演讲中,他说:“日益吸引每个国家工人的新政权的实质就在于:从前管理国家的总是富人或资本家,而现在第一次是由遭受资本主义压迫而且人数最多的阶级来管理国家。在世界上,我们俄国第一次这样建立了国家政权,没有剥削者参加,只有工人和劳动农民组成群众组织——苏维埃。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交给苏维埃。”这些再朴实不过的语言,直观明了,准确实在地回答了“什么是苏维埃?这一新政权的性质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解除了人们心头的疑惑。

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一生坎坷而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演讲始终是他宣传民主的有力武器。他以演讲阐明观点,宣传真理,以演讲发号施令,激励斗志。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建立起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一周年后,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又发表《三民主义》演讲。他在演讲中,满怀爱国主义情感,以富有哲理的论述,质朴通俗的语言,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三民主义。

对于民族主义,他以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作比:“譬如一个人,见着父母总是认得,绝不会把他当作路人,也绝不会把路人当作父母;民族主义也是这样,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满洲人入关到如今已有260多年,我们汉人就是小孩子,见着满人也是认得,总不会把满人当作汉人。这就是民族主义的根本。”

说到民生主义,他又以大灾大祸防止要比扑灭容易的道理作类比,说明它虽非燃眉之急,但却必须高度重视。“凡是大灾大祸没有发生的时候,要防止它是容易的;到了发生之后,要扑灭它却是极难。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是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时候收拾不了,又要弄成大革命了。革命的事情是万不得已才用,不可频频伤国民的元气。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博学多识,才高八斗,青少年时代就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五年时间里,除刻苦钻研医学本科知识外,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物理学、农学等,尤其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同时,在课余时间,他还十分重视进修中文。尽管如此,中山先生在这篇演讲中都没有用“之乎者也”来卖弄自己,而是以最朴实,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比喻类比这样的修辞方法,来形象化的说明,革命要成功,首先就要唤起民众的觉悟,获得民众的支持,让民众做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理论的传播就成为必要的前提,革命理论要为人民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它的无穷威力。孙中山的演讲以听众为中心,要以听众接受为目的,他深入浅出的演说正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的理论才能深入人心。

以简洁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痛陈时弊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在这方面,我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堪称楷模。

鲁迅的演讲,其友人许寿裳评价说:“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描述说:“以朴素的、质直的、不加文饰的讲话,款款而又低沉的声音,投向群众。”“雄辩地驳斥了异端邪说,摈弃了弥漫世间的乌烟瘴气,给听众如饭醇醪,如服清凉散。”在鲁迅的一生中,曾多年执教,多次演讲,直接谆谆教导青年,鲁迅的每一篇演讲,都是一篇精彩的战斗檄文。

演讲要尽量口语化

在前面已经论及演讲语言,有着自身不同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特点。演讲语言要“上口”“入耳”,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耳”的要求,要做到“上口”还要求演讲语言的口语化。演讲的内容最终要诉诸于演讲者的口头表达传递给听众,如果演讲者的语言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同时,演讲者讲起来也觉得别扭,不自然。

要求演讲的语言口语化,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了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先是得用笔写出来的,往往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要竭力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稿子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如果不那么“上口”,说明语言有毛病,就要进一步加以修改。

为了使演讲稿口语化,就要对那些不适合口头表达的词句作修改,如将长句改为短句;倒装句改为正装句;听不大明白的文言词语和不常用的成语予以替换或删除;还要注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这主要是从听众的感受上加以考虑。单音词声音短促,不容易听清楚,双音词声音存在的时间长,留给听众的印象深。因此,演讲稿中的单音词要尽可能改为双音词,如:曾——曾经,已——已经,因——因为,若——倘若,应——应该。这与口头表达和人们收听的习惯是相适应的。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大学者,通今博古,学富五车。他在演讲中亦十分注意语言的口语化,把深刻的道理融在淳朴通俗的言词中,生动活泼,新鲜质朴,含蓄幽默,琅琅上口,铿锵入耳。

请看梁启超先生在《人权与女权》中的讲述:

“啊,啊!了不得,了不得!人类心力发动起来什么东西也挡他不住。‘一!二!三!开步走’‘走!走!走!’走到18世纪末年,在法国巴黎城轰的放出一声大炮来:《人权宣言》!好呀好呀!我们一起来!属地么,要自治;阶级么,要废除;选举么,要普遍;黑奴农奴么,要解放。19世纪全个欧洲、全个美洲热烘烘闹了100年,闹的就是这一件事。吹喇叭,放爆竹,吃干杯,成功!凯旋!人权万岁!从前只有皇帝是人,贵族是人,僧侣是人,如今我们也和他们一样,不算人的都算人了,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凡叫做人的,都恢复他们资格了。人权万岁!万万岁!

“万岁声中,还有一大部分‘圆颅方趾横目睿心’的动物在那边悄悄地滴泪。这一部分动物,虽然在他们同类中占一半的数量,但向来没有把他们编在人类里头。这一部分是谁,就是女子!人权运动,运动的是人权,她们是women不是men,说得天花乱坠的人权,却不关她们的事!”

梁先生在这篇政论色彩极强的演说中,却运用如此通俗的日常用语,这很是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但他短促有力的句子,富有节奏感的语式,使整篇演讲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口头语言应该是朴素的,是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胡乱堆砌,故意雕琢,既不符合口头表达习惯,又会给听众哗众取宠、滑稽可笑之感。

江苏三笑在《丑女自有风流在》的演讲中就是用日常口语表述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现截取其中两段,同读者共同体味。

“小时候,我不觉得自己生得‘丑’,过得挺快活;后来才发现别人都在异样地对待我,歧视我:在学校,同学不愿与我同桌。在工厂、工会举办文艺演出没有我。走在大街上,异性们见了我不屑一顾,有时还嗤之以鼻;亲朋见了我品头论足,同伴见了我指指点点,好友见了我绕道而行……所有这些原因只有一个:我长得‘丑’。

“我‘丑’碍你什么啦?不吃你、不喝你、不穿你、不用你的,可你们为何这样鄙夷我、苛求我、嘲笑我?我好难过!有多少个让人欣喜的日子,我都在泪水中度过;有多少个让人浪漫的夜晚,我都在寂寞中度过。”

这段语言,既无夸张的描绘,也无形象的渲染,而是准确地记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实和现象,用的是极为通俗的口语,诸如“不吃你、不喝你”,“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应该说把一个外在的“丑”和内在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如果演讲者是对自己的长相、身材、眼睛、皮肤等直接加以文字描绘,恐怕其效果反倒不佳了。可见,艾青说“口语里存在着美”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怎样使语言朴素这个问题,郭沫若在《关于文风答〈新观察〉记者问》一文中给予了解答:“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现在有些文章有了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而且总是爱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比如嫌‘十分’不够,一定要说‘二十分’,‘二十分’还嫌不够,一定要说‘十二万分’;其实你说得愈极端化,效果愈见少,别人是愈不相信的。”这就是说,要朴实,就要避免堆砌词藻。朴素的语言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把普普通通的词语用得巧妙,让它放出光彩。

演讲要力求生动形象

一篇好的演讲稿,光有语言的通俗、明白还不够,讲出的话能被听众所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与成功的演讲还相距甚远。好的演讲还要能吸引人,让听众爱听,这就要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求语言表达“言之有物”,使人获得真切实在的感受。如果演讲中使用过多空泛的概念,过多虚幻的描绘,听众往往不得要领,难于理解和消化。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深奥讲得浅显,使枯燥变成有趣。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从多方入手,或选用形象化的词语,或用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形象化的词语就是形象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我们谨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开头部分为例: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才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段质朴无华的语言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全世界爱戴马克思、尊敬马克思、信仰他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的人们,都在恩格斯形象的描述中重温了伟大导师去世时的情形,人们屏住呼吸,默默地送别他的灵魂,在绵绵哀思中整理着对这位伟人的片段回忆。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渲染出事件发生时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