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2965000000021

第21章 秋收(4)

应秋时所旺之气而卧,以协调阴阳,顺应自然。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对于睡眠方位有一定的论述。《四时调摄论》言:“秋七月……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仲秋之月……生气在末,坐卧宜向西南方,吉……季秋之月,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指出秋季坐卧宜朝西南方。而秋季头向西也是应秋气旺于西方之理。

◎ 节令养生食谱

白露时节养生的饮食方案如下。

阿胶糯米粥

制作原料:阿胶30克,糯米100~15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阿胶研碎备用。将糯米加水煮粥,粥将熟时放入研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再煮开后加入红糖,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眩晕、心悸、面色萎黄,阴虚火旺之心烦失眠、咯血、吐血、衄血、肺燥咳嗽、尿血、便血、崩漏者。

禁忌:阿胶性质黏腻,不易消化,脾胃虚弱、胃脘不适者少食。

本粥用糯米,取其温中补脾胃之功,抵消阿胶性质黏腻不易消化的副作用,同时助阿胶以补养阴血亏损,还能加强阿胶补肺之功。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用药法象》说其“止血安胎,兼除嗽痢”。《本草求真》中也提到“阿胶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阿胶入肺经能润燥,入肝经能补血,入肾经能滋阴,为疗阴虚血亏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胶原物质,水解后可得到多种氨基酸,另外还含有钙、硫等。阿胶有加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长的作用;能抗创伤性休克;阿胶还能促进钙的吸收,改善动物体内钙的平衡,有助于血清钙的存留。它还能防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本粥是秋季饮食养生佳品,又能治虚劳咳嗽,有很好的补血、止血之功,妇女最宜。

珠玉二宝粥

制作原料:生山药50克,薏米50克,柿饼30克。

制作方法:先将山药研碎备用,柿饼切成小块备用。然后将薏米加水煮成粥,放入研碎的山药、切好的柿饼,再煮开后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阴虚内热,虚劳干咳,纳呆,肺、脾、肾不足引起的久泻久痢、尿频者及老年性糖尿病者。

此粥是清代名医张锡纯的粥方,是秋季调理慢性疾病的理想食品。薏米微寒能清热,味甘淡能利湿,又可健脾,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山药益气养血,补肺、脾、肾。上二味药均为清补脾、肺之品,单用山药过于黏腻,又易助湿;单用薏米又过于清利,只有二者合用,才可相辅相成,久服无弊。柿饼可润肺生津、止咳化痰,是秋季常食之佳品。

参麦甲鱼

制作原料:甲鱼1只重约500~1000克,瘦火腿100克,生板油25克,葱节20克,生姜片10克,食盐6克,鸡汤500克,绍兴酒150克,浮小麦20克,茯苓10克,人参5克,鸡蛋1只,味精适量。

制作方法:将锅置火上,放入清水和甲鱼,烧沸后,用文火煮约半小时捞出,放在温水内,剔去背壳和腹甲以及四肢的粗骨,洗净切成约3厘米的块,摆入碗内。火腿切片,板油切成丁,盖在甲鱼上面,将所用调料一半兑入适量清汤,注入碗中。把浮小麦、茯苓用纱布包好投入汤中,人参打成细粉撒在面上,湿棉纸封口上笼蒸至烂。甲鱼出笼后,拣去葱、姜,滗出原汤,把甲鱼扣入碗中,原汤倒在手勺里,用剩下的一半调料及味精调味。烧开后撇去浮沫,再打1只鸡蛋在汤内,略煮后浇在甲鱼上面,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神疲短气等虚弱者。秋季食用,可防止和治疗燥邪伤阴。具有滋阴、益气、补虚的作用。

白果鸡丁

制作原料:白果(银杏)1000克,无骨嫩鸡肉250克,蛋清2个,高汤、白砂糖、绍酒、淀粉、味精、香油、食盐、油、葱各适量。

制作方法:白果去壳,在油锅内煸炒至六成熟,捞出剥去薄衣待用。鸡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丁,放在碗内加入蛋清、食盐、淀粉搅拌均匀。炒锅烧热放油(量要多些),待油烧至六成熟时,将鸡丁下锅用勺划散,放入白果继续翻炒,至熟后连油一同倒入漏勺内沥油。然后在锅内倒入少量油,将葱段煸炒,随即烹入绍酒、高汤、食盐、味精,把加工过的白果鸡丁倒入锅内翻炒,用湿淀粉勾薄芡,出锅前淋入香油,搅拌均匀,起锅装盘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慢性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及带下者。有补气养血,平喘止带的作用。

◎ 滋补原则

秋季气候开始转凉,进入“阳消阴长”过渡阶段。顺应秋季气候特点,节令养生食谱应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秋季万物收敛,白露时节,燥气当令。此季人们食欲大增,因为在夏季消耗的体力要靠此季节增加营养来补充。因此,秋季里饮食宜用甘润平和之品,即“平补”。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热食物,也应忌生冷、寒凉之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蔬丰盛,萝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银耳、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补”佳品。此外,还有许多食物,如山药、扁豆等既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又具健补脾胃作用;燕窝、银耳、百合之类,则既能养阴润燥,又可益中补气。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平补,有许多适宜的食品可以选择。

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 节令养生小贴士

秋凉护胃六要素

入秋以后,随着北方来的冷空气的不断向南侵袭,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使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另外,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使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因而容易导致胃病发生。尤其是原来患有胃病的病人在秋季很容易复发。因此,秋凉以后要预防胃病发作,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饮食要规律、卫生。进餐有时过早,有时过晚,可口的就吃得多,不可口的就吃得少,或任意吃冷食、零食,使胃肠的工作量紧一阵、松一阵,这就容易造成胃肠病。饮食不卫生,腐败的食物吃了容易中毒。因此,选择食物,要注意新鲜、清洁,进食有规律,是防止胃肠病的首要问题。

口味要清淡。要保持胃肠的冲和之气,就得常吃些素食淡饭,适当辅佐一些肉类肥甘食品。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吃生冷,并戒除烟、酒,以防刺激胃黏膜,促使溃疡恶化和复发。

情绪要乐观。研究表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人的心理、情绪息息相关。过度的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愤怒都能导致胃肠病的发生。因此,预防和治疗胃肠病,要经常心情愉快,保持乐观,避免患得患失、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身体要锻炼。要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要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减少发病的机会。

用药要谨慎。临床实践证明,应禁服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的药物。如因病需要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在饭后服用或同时加用保护胃的药物。另外,服药治疗的症状消失,也不等于胃肠病彻底治愈。慢性胃肠病多发展为器质性病变,症状虽然可以很快暂时消失,但创面还需逐渐地恢复。患者应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衣被要保暖。因此,要随气候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而导致胃病发作。

◎ 节令中药养生

秋季清润养肺的中药滋养

秋季天气转燥,易伤肺、伤津液,常见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中药因其治病求本,副作用少令人瞩目,而秋季的清润益肺的中药滋养法更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雪梨川贝饮

组方及服用方法:大雪梨一个,去皮挖心装入川贝末0.5克、冰糖2克,同蒸熟后食用。

功效:治疗慢性喉炎。

罗陈瘦肉汤

组方及服用方法:罗汉果一个、陈皮6克、瘦猪肉100克。先将陈皮浸泡后去白再与罗汉果瘦猪肉同煮熟后去罗汉果、陈皮喝汤吃肉。

功效:适于肺燥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等症。

杏仁大蒜汤

组方及服用方法:甜杏仁12克、大蒜3克、枇杷叶9克、紫苏叶9克。先把甜杏仁、大蒜捣烂如泥,再将紫苏叶、枇杷叶放一碗半水煎成一碗后,即冲入杏蒜泥中,用筷子搅拌加盖,稍等沉淀过滤即可服用,残渣留下冲服3煎,每日一剂,早晚各半剂。

功效:治疗风寒咳嗽效果显著。

此外,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枸杞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熬粥加入适量不仅能调味开胃还能达清润养肺的功效。

咽炎方

组方及服用方法:麦冬、胖大海、金银花、生地黄、桔梗、板兰根、射干、甘草、菊花、木蝴蝶各3克。水煎服,早晚各一剂,或沸水泡服均可,四季皆宜。

功效:养阴润肺、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镇咳止痒,用于慢性咽炎引起的咽干、咽痒、刺激性咳嗽及口鼻干燥、口渴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等症。

注意事项:中医用药讲究“因时制宜”“用寒远寒”,金银花、板兰根、射干为寒药,冬季用量宜减半。

◎ 中医小常识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神农本草经》中说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除了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一些药划为“平性”, 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

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虽然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但仍然只称为五味。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淤证。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 节令美食——茭白

夏秋季节是食用茭白的旺季。白露时分,茭白正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当令菜品。明代有一首“咏茭”的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柔松甚比轻冰,江湖岩假秋风便,如与鲈莼伴季鹰。”茭白,又名茭笋、菰笋,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了关于茭白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公元五世纪以前,人们采食菰的种子,把它作为粮食。在五世纪到六世纪时,人们发现有的植株不能开花结实,但基部茎干膨大,形成了肥大的肉质茎,便采以为菜,这就是今天的茭白。

茭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茭白性寒,味甘。据《食疗本草》、《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记载,茭白能治疗多种疾病。在《食疗本草》中记载茭白“利五脏邪气,酒糟面赤、白癞、疬疡、目赤。热毒风气,卒心痛,可加盐醋煮食之”。《本草拾遗》对茭白的药用也做了描述:茭白能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消酒毒。《本草纲目》认为茭白具有解烦热、调肠的功能。

茭白甘寒,性滑而利,既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又能清暑解烦而止渴,具有祛热、生津、止渴、利尿、除湿、通利的功效;主治暑湿腹痛、中焦痼热、烦渴、二便不利以及酒毒、乳少等症。秋季食用尤为适宜,可清热通便,还能解除酒毒,治酒醉不醒。茭白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能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具有健壮肌体的作用。茭白能退黄疸,对于黄疸型肝炎有益。

◎ 节令养生运动——晨醒健身操

秋天的清晨,天气较凉。人初醒,肌体仍处于惺松、疲软的状态。这时宜选做较轻的健身运动,有助于提高呼吸功能,锻炼肌肉、关节,活血通络、清志提神。

做这套操的时候,先闭目静卧20~30秒。仰卧,伸臂举腿,向左右两侧翻滚身体1~2分钟。然后身体俯卧,臀部慢慢高起,屈起双膝,双前臂、肘撑在床上,呈“猫耸”状,再伸直,配合呼吸(屈吸、伸呼),重复8~10次。锻炼腰背肌伸展力和柔韧性,可提高脊椎和肩、髋关节灵活性。

双前臂、肩乃至上身抬起,足、小腿乃至下肢向后抬起,腹部紧贴床上,呈“飞燕”状,深吸气。再放松,呼气,重复8~10次。以锻炼腹直肌、背肌、脊柱和呼吸功能。再俯撑在床上,胸、腹部向上拱起,脚趾踮着床面,用力蹬起,状似“拱桥”,深吸气。再伸直,呼气,重复8~10次。以锻炼骨间肌腱和拇收肌肌力,提高呼吸系统机能。

配合甩手、踢腿等动作,体右侧卧,左上、下肢前伸、外展、后伸,重复8~10次,再左侧卧,右侧肢体重复左侧肢体的动作。这样可以锻炼肩、髋关节及肢体的活动力。平卧,双足掌贴紧床面,摩擦收起双腿、屈膝,再伸膝,抬腿的同时,抬起头部,双眼平视双足,吸气,放松,呼气,重复8~10次。以锻炼背阔肌、脊柱、颈肌和腹肌。

最后,向左右慢慢转动颈部,重复8~10次。以活动颈部肌肉、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