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2965000000017

第17章 夏长(8)

风邪可引起多种疾病,伤人常在不经意之间。大暑时节天气闷热,晚上也酷热难耐。有些人喜欢纳凉至深夜,甚至贪凉而露宿于外;或睡于电风扇下,直吹取凉。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中医指出:“夏夜避风如避箭。”夏季虽热,但仍阴气逼人,下半夜风也很凉,尤其在室内过道的风力比较大。而夏季人体皮肤毛孔开泄,入睡之后,肌体抵抗力较弱,极易遭受风邪的侵袭。

◎ 节令养生食谱

豆芽鸡丝

制作原料:绿豆芽100克,仔鸡胸肉200克,麻油、精盐、味精、醋、白糖、姜、蒜瓣适量。

制作方法:姜切成细丝,蒜去皮捣成泥状。鸡胸放入开水锅煮至六成熟,捞出沥干,切成丝。绿豆芽去头脚洗净,放进开水锅内略烫,捞出沥干,也装入盛鸡丝的盘内,用适量的醋、麻油、白糖、精盐、姜丝、蒜泥调成卤汁,浇入盘内,拌匀入味即可。

泥鳅丝瓜汤

制作原料:丝瓜100克,泥鳅150克,姜5克,薄荷叶10克,香油4克,蒜泥15克。

制作方法:将丝瓜皮去掉,切成薄片,洗净,将肠中杂物排净的泥鳅冲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煲10~15分钟后,放入丝瓜、薄荷叶、姜、蒜泥,煮熟丝瓜,放入少许精盐、香油4克,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可治痱子疖毒,人人皆宜。

此汤有清热解毒、利水渗湿的功效。

猪皮炖红枣

制作原料:猪皮250~500克,红枣10~20枚,盐或糖等调味品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皮洗净去毛,切成小块,与红枣、适量红糖或盐隔水同炖半小时左右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出血、血友病、齿龈出血、贫血及咽喉肿痛、少阴下痢者。

禁忌:湿热痰壅者忌食。

本炖品适于出血性疾患及贫血的调养和治疗。其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动物胶质。猪皮与红枣配伍,加强了补脾养血之功。

百合莲子蛋羹

制作原料:百合、莲子肉各50克,鸡蛋2~3个,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整鸡蛋煮熟,去壳待用;百合、莲子肉洗净后,与鸡蛋同放入炖盅内,加适量冰糖,隔水炖半小时左右即可。

适宜人群:可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还可抗衰老、补虚损。还适用于慢性气管炎,肺热咳嗽,劳嗽咯血及心肾不交或心肾两虚之失眠、心悸、遗精、尿频、白浊、带下,脾虚泄泻者。

禁忌:百合性寒,故风寒咳嗽者忌食。

本炖品补中有清,为体弱之人常食之佳品。莲子味涩,有收敛作用,故大便干结、疳积、疟疾及外感初起有表证者忌食。百合味甘能补,性寒能清热,莲子可补五脏及十二经脉气血,与鸡蛋同炖食,共收滋养润肺、清心安神之功。

◎ 滋补原则

在谈到夏季如何养生时,《理虚元鉴》作者汪绮石在书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指明了夏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长夏是每年阴历六月,大暑时节正当长夏。长夏最适宜养津液。这样不但能安度盛夏,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也大有好处。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饮食宜减苦增辛。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所以夏天食物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胃,以清淡爽口、利水渗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为佳。

◎ 节令养生小贴士

刮痧治中暑

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保赤推拿法》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痧胀玉衡》

盛夏季节,容易发生中暑。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此时必须尽快进行刮痧治疗。

刮痧疗法虽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方法,但实际上它却蕴含着中医经络理论。刮痧讲究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祛除邪气,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认为五脏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线及中线两侧),凡邪气上行则逆,下则顺。通过向下刮痧,使邪气下降,经络中的气机得到通畅而正常运行,所以痧症得以痊愈。

刮痧疗法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治疗中暑,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方法:刮拭颈项胸背前后,施力由轻到重,从头项侧向足跟方向刮拭。如无专用工具,可用硬币涂抹万金油或清凉油,刮拭面尽可能拉长,待皮表出现斑点(痧),色鲜红或暗红,有明显疼痛时,再寻痛点短刮加强至皮色变得更深暗为止。

◎ 节令中药养生

砭石与针灸

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主要被用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和用它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对此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记载,如《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说文解字》也说"砭,以石刺病也。"具体说明了砭石是通过刺人体来治病的。

那么,砭石是怎么会被用来治病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往往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常常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干活。因而会被尖石、树枝、荆棘等划破、撞伤皮肤,甚至会碰破皮肤而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伤或流血之后,却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重现后,人们自然会认识到刺激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疗部分疾病。于是经过长期的认识实践与积累,就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方法。

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砭石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一般称为针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称为鑱石。这已经从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如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

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中医古籍《内经》中记载了古代"九针"的长度、形状及用途。"九针"即指: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长针、毫针、大针。九针的出现与应用,标志着外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灸法产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们在烤火中祛散了寒凉,得到了温暖,同时体会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就用兽皮或树皮等包上烧热的石块、砂士等,贴敷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人们又逐步改善这种热熨法,采用一些干草等作燃料,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来治病,这就形成了灸法。

灸所用的燃料,一开始往往用杂草树枝等,以后逐步发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黄灸、灯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为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能温煦气血,治疗虚寒之证。

◎ 中医小常识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四部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难经》

《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为后世有关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其阐述了《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

《神农本草经》

全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节令美食——西瓜

民间有俗语:“暑天几块瓜,药剂不用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西瓜“甘寒无毒”,不仅“消烦止渴,解暑热”,而且“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本经逢源》记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泻。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白虎汤为汉伤寒论方,有清热生津、解渴除烦的功效。说西瓜是“天生白虎汤”,即指西瓜皮与其同功。西瓜的瓜皮也是可以入药的部分,被中医称作“西瓜翠衣”。其实,瓜皮在清暑涤热、利尿生津方面的作用远胜于瓜瓤。

西瓜堪称“瓜中之王”。味道甘味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西瓜除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外,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氨基酸、番茄红素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富有营养、纯净、食用安全的食品。

应细说的是,西瓜虽好,但它总属寒凉之品,素体虚寒胃弱之人如若贪食过多,易引起腹痛、腹泻。它还不宜与油腻之物一同食用。西瓜若与温热的食物或饮料同食,则寒热两不调和,易使人呕吐。

◎ 节令养生运动——游泳

游泳是夏季最为适宜的健身运动。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泳之游之”的词句。大暑盛夏炎热,酷暑难消,游泳既可让人得到乐趣,消暑去凉,又能让人从中得到锻炼。

游泳时,人在水中承受的压力比在空气中大许多倍。站在齐胸深的水中,呼吸肌可得到有效的锻炼。经常游泳的人,心脏能得到锻炼,心肌发达,收缩能力强。同时,呼吸肌亦强壮有力,肺活量大。

游泳过程中全身肌肉有节奏地进行着紧张收缩、放松舒张的交替活动,锻炼了肌肉,也消耗多余的脂肪。因而,经常游泳,能使人体肌肉富有弹性,体型健美。经常在冷水中锻炼,体温调节机能得到改善,从而增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游泳时,人体各部分的器官都参与活动,从而加大了人体能量的消耗,促进了新陈代谢,增强了神经、呼吸和消化、血液循环等系统的功能。

游泳时,水流和波浪对身体的摩擦和冲击还形成了水对人体的特殊“按摩”。这样能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紧张的神经得到休息,可以对经常失眠的人进行有效的催眠。

不要刚吃饱饭就游,以免因体表血管扩张,胃肠血液相对减少而影响消化功能。也不要空腹游泳,以防体内能源供不应求,使大脑血糖不足,引起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甚至晕倒。游泳的最佳时间是在饭后一小时左右。不宜在烈日下长时间游泳,最好避开中午阳光特别强烈的时间段,以防中暑。游泳前,应充分做好四肢、躯干各类关节和肌群的准备活动,再用凉水浇浇面、胸等部位,慢慢适应水温,切不可贸然入水,以防发生抽筋事故。剧烈运动后出汗较多,也不应立即游泳。此时体力疲劳,肌体反应迟钝,如立即下水,容易产生因动作不协调而引起的呛水,还会使张开的汗腺和毛细血管急剧收缩,出现肌肉痉挛。

◎ 妙方巧治本季常见病——中暑

中暑是发生于夏季或高温作业时的一种急性病症,属于中医学“暑厥”、”暑风”、”闭证”的范围。长时间受到烈日暴晒或气温过高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轻者可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迷、肢厥、面色苍白、呼吸不匀、血压降低、高热等。本病患者以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及长期卧床的病人与产妇为多见。

以下偏方可缓解中暑,减轻痛苦。

新鲜薄荷方

【原料】新鲜薄荷30克,大米60克,冰糖20克。

【制法】先将薄荷加水煎汤,待其冷却,再用大米煮粥,快熟时加入冰糖、薄荷汤,再煮一二沸,即可。

【用法】每日两次。

【主治】中暑。

鲜竹叶方

【原料】鲜竹叶10克,鲜薄荷叶2克,绿茶5克。

【制法】将鲜竹叶、鲜薄荷叶、绿茶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用法】量随意。

【主治】中暑。

苦瓜方

【原料】苦瓜1个,绿茶适量。

【制法】将苦瓜上端切开,去瓤,装入绿茶,把苦瓜挂于通风处阴干。取下洗净,连同茶叶切碎,混匀。每服10克,以沸水冲沏,代茶频饮。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中暑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利等症。

青竹叶方

【原料】青竹叶1把,鲜藿香叶30克,茶叶10克,青蒿15克。

【制法】先将竹叶、藿香、青蒿三味加水煎汤,取汁冲沏茶叶,代茶饮用。

【用法】每日一剂。

【主治】中暑高热、汗出、口渴、烦闷、恶心、呕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