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2965000000015

第15章 夏长(6)

古书《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因此,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食面,一般指的是面条。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菜熬面、肉丝面、油渣面、三鲜面、片儿川、肉丝炒面、过桥面及夏季的麻油凉拌面等许多品种。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

◎ 节令养生运动——扇扇子

现代物质文明也是一把双刃剑,用过了头则会带来弊端。有些人贪凉,夏天总是躲在温度调得特别低的空调房间,以避酷暑之苦。殊不知空调给人带来凉爽,也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由于门窗紧闭和室内的空气污染,造成室内氧气缺乏;再加上恒温环境,自身产热、散热调节功能失调,会使人患上所谓的空调病。传统的取凉虽不怎么“过瘾”,但却有多重效应。可能许多人都想不到的是,扇扇子竟然也可以当成一种运动来享受。

老年人“夏日摇扇”有益身心。人的肢体是由左右大脑交叉控制的。左脑支配右侧肢体,右脑支配左侧肢体。悠闲的摇扇多是用左右手轮流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手指、手腕、肘关节的灵活性,锻炼双肢的肌肉力量,更可有效地刺激大脑两半球,增加其血流量和脑血管的柔韧性,从而可增强脑细胞功能,并可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健脑又益智。夜间摇扇于户外小憩,“轻罗小扇扑流萤”,老友相聚,家人闲坐,品茶消暑,身心俱爽。暑意稍消即入室安寝,也利于睡眠。

◎ 妙方巧治本季常见病——失眠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指睡眠时间不足或入睡困难、睡得不深、不熟、易醒等表现。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因素有:心理生理因素、抑郁症、感染、中毒及药物因素、酗酒及睡眠环境不良等。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心情易烦躁,更容易发生失眠。

以下偏方可以缓解失眠,减轻痛苦。

鲜竹笋方

【原料】竹笋50~100克,夏枯草20克,槐花15克。

【制法】鲜竹笋、夏枯草、槐花洗净,煎水服食。或用新鲜竹笋适量,捣碎后取汁饮服。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失眠。

猪心方

【原料】猪心1个,酸枣仁10克,远志15克,当归30克。

【制法】猪心洗净剖开,内放酸枣仁、远志、当归,用细线将猪心捆好,加水、料酒,文火煨熟,趁热服食。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

黄鱼方

【原料】黄鱼1条,金针菜15克。

【制法】黄鱼剖杀,去鳞及内脏,留下鱼鳔,加入金针菜、精盐、味精、料酒、姜丝、葱末各适量,加水煮食。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头晕失眠。

蜂蜜方

【原料】蜂蜜50克,黑豆、合欢花、小麦各30克。

【制法】加水适量,放入黑豆、合欢花、小麦煎汤,熟后兑入蜂蜜调服,每晚临睡前一剂。

【用法】每日一次。

【主治】心肾不交引起的心烦失眠、头晕健忘。

小暑

◎ 节令特点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时天气已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所以称作“小暑”。时至小暑,已是绿树浓荫,炎热之感渐渐袭来,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

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一到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也就是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此时天气炎热,所以蟋蟀离开炎热的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天空中可以看到老鹰在飞翔,练习搏击的方法。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 养生要领

小暑时节,正是人们一年中最忙的时间。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在忙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是解除疲劳,缓解体内代谢的好办法。水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水约占人体重量的70%。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根据民间经验,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这些人中也从未有得过大病的。可见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阳历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的日子。民谚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三伏”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达到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三伏”。“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 节令衣着

有些人喜欢在夏天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37℃左右),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夏天最好不要光着上身。相反,应适当穿些衣物,一来可以隔热,二来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照射。紫外线既容易产生热量,又容易造成晒伤。小暑节气,太阳距地面较近,晴天时空气中紫外线含量在一年当中是比较高的,因此应当多加小心。

◎ 起居须知

一年中最热的天气来了,而阴气也在这时候开始生长,所以不能过于贪凉,而应当适当使身体排汗降温。这样还可以排出体内的一些毒素,对身体是有益的。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定时起睡最好,可保护生物钟不受影响。定时,是体内生物钟准点运转的基本要求,可形成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则人们的行为便有了预见性和适应性。这是对环境的最好的适应。夏季养生应有个夏季的作息时间。一旦规定下来,便要自我约束,决不无故违反,即使节假休息日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动力定型”。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小暑时节,应该遵循定时起睡的原则。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即晚上22:00~23:00点就寝,早上5:30~6:30起床;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此外,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这种“定时”在夏季尤其重要。炎热的天气影响人们的睡眠,尤其使人睡得不深不甜。但是一旦养成了定时就寝的习惯,就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上床不久即可入睡,并很快转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来,而且醒后有舒适惬意感。如此,即使在炎夏,人体生物钟也不会“错点”。

小暑节气中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不好。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腹痛、头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另外,“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在小暑节气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

◎ 节令养生食谱

小暑节气天气已热,但尚未达到极点,其时养生的饮食方案如下。

荷叶粥

制作原料:荷叶50克,白糖30克,粳米250克。

制作方法:鲜荷叶洗净,去蒂及边缘。另将梗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适量水,将荷叶盖于粳米上。再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煎熬,粳米熟透后揭去荷叶,放入白糖,拌匀,停火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暑湿泄泻、雷头风、吐血、衄血、眩晕、水气浮肿、崩漏、产后血晕者。

荷叶性味苦、涩、平。入心、肝、脾经。《日华子本草》说:“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本草纲目》说:“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淤血,消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咯血、产后恶血、损伤败血。”由此可见,荷叶不仅是清暑利湿的要药,而且与其他中药为伍,又是止血的要药。

砂仁粳米粥

制作原料:粳米250克、砂仁3克。

制作方法:将砂仁选干净,碾成细末;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将铝锅置灶上,加水适量,用武火熬煮热烂,加入砂仁末,再烧沸,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气逆呕吐、脾胃虚寒、腹痛泻痢者。

禁忌:阴虚有热者忌食用。

青椒肉丝

制作原料:青椒250克,瘦猪肉250克,香油50克,精盐2克,酱油3克,湿淀粉30克,豆豉20克。

制作方法:将瘦猪肉洗净,切成细丝状,加入香油、酱油各半,与湿淀粉调匀,腌30分钟待用。将青椒去蒂、籽,洗净切成丝状。将锅置于火上注入另一半香油,烧至八成热,倒入青椒、肉丝、豆豉,翻炒至肉熟时,加精盐、酱油,炒匀起锅盛盘。

适宜人群:适用于产后、病后食欲不振,脾胃虚弱,身体困倦者。

禁忌:凡阴虚火旺、咯血、吐血、便血、咳嗽、目疾、疮疖和消化道溃疡及外感或热证未清的病人慎用。素体阳盛或痰湿为重者,不宜多食。

青椒为辣椒未成熟的果实,其形如柿如橘者作菜用。含辣味成分,主要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另含挥发油、蛋白质、钙、磷,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辣椒红素。本品能增进食欲,促进胃肠消化功能。食用宜选味不甚辣、辛香微甜而油润多肉者。不宜多食,过食可引起头晕、眼干,口腔、腹部或肛门灼热疼痛,腹泻,唇生疱疹等。豆豉为开胃进食之上品,同青椒炒食,咸辣适中,香润可口。适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的病人。猪肉味甘,性平,能滋阴、润燥、补血。猪肉不宜多食,多食则助热,生痰,动风;使人体脂肪堆积,身体肥胖,或血脂升高,以致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高血压等。故肥胖、痰湿、不孕、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者慎用或忌用。此外,外感或热证病人亦不宜食用。

香芹牛肉

制作原料:牛肉250克,香芹150克,食用油50克,淀粉10克,精盐2克,酱油、胡椒、味精各少许。

制作方法:牛肉剁成大块,用清水泡两小时,烧开氽去血水后,捞起晾冷切成条。湿淀粉加酱油搅匀后与牛肉条调匀。锅置武火上烧至油七八成热,放入牛肉、香芹,炒至牛肉熟,即可。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虚损羸瘦,体倦乏力及高血压所致的头痛脑胀、颜面潮红者。

禁忌:牛肉为“发物”,患疥疮、湿疹、痧痘、瘙痒者,食后病情可能加重,宜慎食用。

香芹即旱芹,药用价值较水芹高,其香气浓郁,味甘,性凉。茎叶含芹菜甙、佛手柑内酯、挥发油、有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C、糖类等。可降压、镇静、健胃、利尿、调经。牛肉,味甘,性平(水牛肉偏寒),能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消水肿。牛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磷、钙、铁、胆固醇等,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色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等),故营养价值甚高。

◎ 滋补原则

夏季滋补与冬季滋补不同,一定要清淡,不可过于滋腻,否则极易伤胃。中医认为,山药、大枣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且补而不腻,非常适合脾胃虚弱者夏季煮粥喝,且二者均具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作用,可有效对抗夏季因酷暑而造成的免疫力降低。蜂蜜、牛奶、莲藕、银耳、豆浆、百合既可益气养阴,又可养胃生津,是夏季体弱多病、出汗较多、食欲不振者的食疗佳品。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而又多雨,由于暑热挟湿,常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再加上气候炎热,使人多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往往因食之太过,又伤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此时的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利湿清暑、少油之物为宜。如西瓜、冬瓜、绿豆汤、酸梅汤、薄荷汤、绿茶等均为清热利暑、利湿养阳之品,夏季可以经常服用。更不可多食油腻厚味或不洁之品,以防痢疾、泄泻等胃肠道疾病。

◎ 节令养生小贴士

小暑药浴 祛病健身

【老中医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汗而发之。——《素问·玉机真藏论》

药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用香汤浴洁身,宋明期间,这种香汤浴传人民间,便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择日选用不同的药浴洁身、防病。如春节这天用五香汤沐浴,浴后令人遍体馨香,精神振奋;农历的二月二,古人称之为“中和节”,民间称为“龙抬头”的这一天,多取枸杞煎汤沐浴,可令人肌肤光泽,不老不病;夏季常用五枝汤洗浴,是为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到了清朝,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应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药浴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浸浴、熏浴、烫敷,作为保健养生则以浸浴为主。浸浴的具体方法,以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为例:先将等量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十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再将药液到人浴水内,即可浸浴。有条件的可每日一次,这种药浴方法适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于局部泡洗。

另外,此节令女性还可在泡澡的时候加入下列材料,在夏季养颜美白,还有香体的效果。绿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成粗末儿,装纱布袋煎汤浸浴,可使容颜、肌肤白润细腻,并香体驱邪。

◎ 节令中药养生

夏季常备养生中药

时值小暑,白天较热,气温居高不降,午夜后又较凉,不开窗睡觉则闷热难受,但若开窗睡觉则老幼体弱者很容易感冒受夜寒。轻者全身酸懒不适,重则发热、头痛、身痛、腹泻。况且天热人们都喜欢吃冷饮、瓜果,食物又易腐败,很容易患胃肠道疾病。因此,家庭小药箱中应备些夏季常用中药。

1.藿香: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治疗感冒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鲜藿香量加至25-35克。

2.佩兰:有解暑、化湿、醒脾的作用。治疗头晕昏闷、食少、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鲜佩兰更好,量加至2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