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2964200000029

第29章 演讲技能的运用(1)

亮出观点

如果没有独到的观点,再好的演讲词发挥作用的空间都会很小,只有在演讲者闪光的思想观点指导下,才可能产生优秀的演讲词。在演讲词中亮出自己观点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提出疑问亮出观点,也可以用其他事物烘托出观点,还能用开门见山的表述等方法亮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疑问,亮出观点

《蜡烛之光》的演讲中有这样几段内容:“蜡烛,伟大吗?”也许有人会这样问我。是的,蜡烛,很平凡,然而并不渺小。你看,它纯洁无瑕,是那样高雅,它在燃烧自己时,又是那样无怨无悔,它发出的光和热,虽不很强,但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对生活的追求,带来对理想的憧憬。我要赞颂的,正是它燃烧自己,照亮人间,从头到脚一生光明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里,演讲者分三层进行议论:

①蜡烛虽平凡,但并不渺小;

②它纯洁、高雅、忠诚,给人类带来光明、温暖、追求、憧憬;

③它毫不保留的终生的奉献精神。由此高度概括了蜡烛的功德和品质,表达了演讲者内心的崇敬之意和赞美之情。

这种先设疑后论述的方式,给人留下遐思的广阔天地。

观点提出前,先设疑问,然后在解答问题中表露思想观点,这就是设问法。设疑之法,承上所疑,启下所论,衔接自然,文脉流畅。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胸怀,也可就某一侧面精谈细说,笔墨自如。

采用烘托、陪衬的方法提出观点

《我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中有这样的话:

……有人推崇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女性;有人推崇生活中温柔、贤良的女性;还有人推崇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在生活中又温柔、贤良的女性。可是,我却推崇敢于自我否定的女性……我赞美敢于向旧意识挑战的女性。

这段话的作者强调改革开放时代的女性应当是一种新型女性,而他认为最可推崇的女性品格就是那种大胆地向旧观念挑战、自觉地否定自身的软弱、无为、依赖等心理,以及有独立人格追求的女性品格。这一观点,是先通过三层烘托才显露出来的。以这种方式亮出观点,既拓宽了视野,又文眼鲜明,悬念迭生,文势起伏。

运用这种方法的演讲者先不直白观点,而是先对其他事物或从别的角度着意点染描写,然后摆出观点,以前者烘托、陪衬后者。

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我的流言观》:

我希望别人对我评头品足,我喜欢周围有我的“风言风语”。我认为在“人言可畏”统治下缩头缩脑的角色都是懦夫!……诬蔑,那是出于嫉妒,我会庆幸自己在事业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讽刺?更欢迎!我相信这枚银针会刺痛我的神经,医治我自身克服不了的缺点,从而最终得到完善的还是我自己。我喜欢高尔基的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希望别人对我评头品足,我喜欢周围有我的‘风言风语’。”开头就直陈观点,使人感到要言不繁,怦然心动。这篇演讲词,通篇紧紧扣住“人言不可畏,反可喜”这一流言观行文,观点新颖,独具个性。作者认为流言是警策自己、完善自己的动力。诬蔑与讽刺,能刺痛神经,医治缺点,更能增强自己的免疫力。

演讲词中亮出观点的方式繁杂,除上述方式外,尚有问答式、对比式、哲理式等。方法各异,不一而足,它们使演讲词争奇斗艳,五彩缤纷。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它无需烘托渲染,蓄积悬念;也无需借语铺垫,千呼万唤,只是用精辟的语言,通过分析、推理、判断、议论,直接倾吐自己的观点。

用比喻方法开篇

例如,《新时代的流行色》: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表现自己吗?可我要说:表现自己又有什么过错呢?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都在表现自己吗?孔雀开屏,白鹤亮翅,一粒种子总要发一片芽叶,一株小草总要顶一朵花蕾。就连没有生命的矿物质也有自我表现的呀!金子要发光,硫磺有气味,更何况我们人呢?……如果我们屈尊于那种夸张变形的谦虚,总是临阵畏缩不前,凡事后退一步,那么,即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万夫不当之勇,也只能自我埋没,自我淘汰。

这段演讲词,取孔雀开屏、白鹤亮翅、种子发芽、小草开花、金子发光、硫磺有气味等自然现象作为喻体,说明由于宇宙万物皆有自我表现,才有大千世界的辉煌灿烂,因此,表现自己,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作者取喻明理,把精辟的论述与模拟形象的描绘糅为一体,既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的美感,理趣浑然,发人深省。

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演讲时将思想观点寄寓于比喻之中,往往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幽默感,寥寥几笔,便能收到以一当十的奇效。

62

用推理展开演讲

演讲的展开有很多种方法,用推理展开演讲经常见到。用无懈可击的推理来展开演讲。避免逻辑上的谬误。我们通过推理来了解以前不懂的东西,通过分析和综合已知的事物来了解未知的事物。推理符合逻辑的要求,是引导听众接受自己观点,进而给出正当理由的重要方法。推理一般有演绎推理的模式、类比推理的模式、归纳推理的模式和因果推理的模式。

演绎推理

演绎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确凿性。如果听众接受前提,就必须接受结论。

一大堆琐碎的材料是毫无用处的,除非你能把它们组合起来并赋予某种意义。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一、一个条件可能与另一个条件有必然联系

如果你在零海拔把水加热到华氏212度,水就会沸腾。

如果所得税减少,那么投资就会增加。

二、一个条件可能是另一个条件的本质特征

所有鸭子都长着蹼。

集体谈判方式有其内在冲突。

三、一个条件可能是包括其他条件的集合

所有大众牌的都是汽车。

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

四、两个条件可能互相抵触或截然相反

那种纺织物或是天然制品,或是合成品。

除非我们追查酒后开车的司机,否则死亡率会上升。

五、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为其中某个条件提供内容时,必须得出一定的结果

这是一只鸭子,它一定长着蹼。

我们没有追查酒后开车的司机,所以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率一定增加了。

演绎的关键是,为了得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它的前提也必须是绝对正确的。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关于前提条件的绝对性论断,它们要么不成立,要么意义不大。谁会真的在意鸭子长蹼,而专门对此大加论述呢?我们必须作以推理,复杂的公共政策、人类行为和社会价值等问题极少能够找到像“所有的X都是Y”或“如果X,那么一定会得出Y”或者“或者X或者Y,没有其他选择”那样轻易可被接受的论断。

削减企业税绝对会使投资增加吗?更加符合事实的三段论也许是:

削减所得税很可能会使投资增加。

政府几乎确定要削减所得税。

所以,很可能投资会增加。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失去了演绎推理的必然性。不能再用逻辑力量迫使听众接受我们的结论。我们碰到了和归纳同样的问题,说服听众像我们一样权衡各种可能性。你说服他们的过程可能是:

如果你承认这个前提是可能的;

如果你承认另一个前提也是可能的;

那么你也应该承认这个结果是可能的。

如果你这样看待演绎,作为演讲者,你可以比逻辑学家稍微自由一些。你可以用不太绝对的前提建立以演绎为结构的论点,当然你得知道这样得出的结论也不是绝对的。每个论点要充分加以证明,直到有位听众说:“我认为这一点有道理;这是合理的;这是可能的。”这样任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都得依赖每个前提的可靠性程度。如果概率可以加以量化,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具有80%可能性的大前提×具有75%可能性的小前提=具有60%可能性的结论。

以演绎方式组织要点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优点,即你必须指出你所讨论的各概念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果你明确地澄清了论点所依据的大前提,就会触发听众某些相应的价值观、假设以及逻辑自明性。当你接着展开小前提的论述,听众就可以在某些具体情形下运用这些概念了。

有时候演讲人对演讲的某一点早已经过深思熟虑,他们省略掉了一部分自己认为是显而易见的内容。演讲人与听众的价值观相同时,采用这样简洁明了的论辩方式是非常有效的(称为三段论省略式)。但是,如果演讲内容颇有争议,听众看法很不统一时,省略内容的任何一部分都非常危险;我们发现优秀的演讲往往详尽地指出并证明前提赖以成立的依据。

就像侦探利用线索查出真凶一样,你的任务不仅是列举事实,还要说明事实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的最终意义。演讲的结论往往是这些演绎条件加以综合的结果。

类比推理的模式

在进行类比推理时,我们对同属一类的两个事件加以比较。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假定,既然A和B共享某些特征,那么就可以确信,B的某些未知部分可能相应地与A的某些已知部分非常相似。

一、区别逻辑类比与比喻类比

类比推理是对同属一类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比喻性类比的对象则不属同一类。

说服我的老板采纳一项新程序必须坚持不懈、掌握时机,还要运气好,就像2004年1月的某个早上我对付自己的汽车一样。

这样的语言风格也许颇具冲击力,但是不能就此证明其结论是合理的。

二、保证两者在所有重要方面类似

下面的类比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地进行。它是否经得起验证?

我不是闷闷不乐,就是大发雷霆,这样对付我的爸爸非常有效。那么,用这些战术来对付我的老板也应该有效。

爸爸与老板具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权威人物,都是男性,都是长辈,都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也很容易指出两者的区别:爸爸是高个子,老板是矮个子;爸爸开外国车,老板开二手旧车。任何两件事物都不会完全一样,指出差异并不是自动证明类比不成立。两者在相关并且重要的方面是否存在差别?在上面的例子中,当然有。与爸爸的关系是个人关系,而与老板的关系是职业关系;前一种关系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而后者是两位成人之间的关系;爸爸和老板在个性方面也存在重要差别。这些已经指出的区别也许已经足以使一个人认为,闷闷不乐或大发雷霆对付老板很管用这个想法是不对的。

归纳推理的模式

最简单最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一天的大部分时候,我们要根据直接观察以外的经验做出大量判断。通过归纳我们假设宇宙是有序可循的、规律的。我们必须相信事物的规律性,必须相信以前发生的事情以后还会发生,否则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我们朝着正在开过来的车辆走去,因为我们根据以前的经验知道,车辆会遵守信号灯的指示停下来。几个晚上失眠后,我们觉得以后睡觉时不能再喝咖啡。

归纳推理依赖所收集到的大量事实推导命题。典型的推理分析如下文所述:

兰花1没有香味。

兰花2没有香味。

兰花3没有香味。

……

兰花n没有香味。

因此,很可能所有的兰花都没有香味。

从这种观察到的现象中所概括得出的结论,其确切程度取决于你取样的情况。如果你只在温室的角落里闻了一朵兰花,那么,与你在全国各地的温室里闻过很多兰花相比,前者得出一般命题的概率要小得多。

归纳得出的结论可能位于这个连贯过程的某一点:

有可能可能几乎确定

确定程度取决于进行观察的方式和被观察现象的数量。类似于“前两次我到那家餐馆,服务糟透了。我敢打赌他们肯定换了老板”这样的推理太片面。两次现象非常少,服务很差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另一个极端的言论类似于“节育药品可以防止怀孕”,这个结论的基础是系统收集的大量事实。我们可以说我们有99%的把握,但是还是无法彻底确定。

在多大的概率上你可以认为归纳所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51%的概率、75%的概率还是99%的概率?与演绎不同,演绎有约定俗成的有效性测试,而对归纳的测试在每种情况下都有变化。这个问题没有数学或逻辑学的答案。“充分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看法。下面我们对此加以解释。

如果在公开演讲时采用归纳,演讲者的任务是说服听众使他们相信,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到此为止得出的结论。所谓的“归纳跳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是指你用自己掌握的材料引导听众达到某一点,然后带领他们跨向你所得出的结论。这里,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充分性”的程度取决于得出结论的风险与事件本身的利害关系之间的权衡。

因果推理的模式

因果分析在所有关于政策和问题解决方案的演讲中起着基石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说,“我不赞成你的政策”(或项目或解决方案),他实际上是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认为X产生Y”。这意味着你必须对两件事情之间的关联做认真考察,首先得说服自己两者间确实存在着因果关系,接着你也必须详尽地将你如何彻底检验这种关系的信息告诉听众。

当然,在解决问题或阐述政策的演讲中,只有单一原因的情况非常少见。断言只有一个原因可能会使问题过于简单化,你的结论可能难以被人接受。如果你断言存在纯粹的因果关系,就必须把自己的条件加以严格地验证——也就是说“某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某种结果”。

一、检验因果关系的有效性

因果关系比一般的关联更突出。它不是共存关系——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一件事情并不是导致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比如,早上呕吐犯困和体重增加常常同时出现,但是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们是第三个条件的结果,妊娠反应。为了确定这样的因果关系,就要采用这样的验证方式。

1原因和结果是否伴随发生

为了证明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在主控群体和受控群体之间至少进行两种正式的比较。否则不能排除单纯的巧合或关联关系。仅仅说明具有某一原因的条件下会出现某一结果还不够,还必须说明如果没有这一原因,可能的结果就不会出现。

有三组人患有风湿病,都与如年龄、性别、饮食和一般的健康状况等重要的特点相伴随。A组患者得到止痛剂,B组得到安慰剂,C组没有得到治疗。A组患者的症状大大减缓,而B组和C组患者的情况没有改变。这说明止痛剂可以缓减风湿病的症状。

为了证明因果关系,你必须证明两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严格遵守这一法则,为了证明某种因果关系不成立,你只要举一个例子,说明具有假定原因的情况下没有产生既定的结果,或者反过来有结果没有原因即可。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吃西红柿的情况下也会偶尔出疹子,或者有一次你吃了西红柿而没有出疹子,那么西红柿与出疹子两者之间就不存在纯粹的因果关系。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其他老师的话,他们说只有每星期进行测验,学生们才会看书。后来一个学期我不再每周测验,结果发现学生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进行充分的预习。

2原因和结果是否同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