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2964200000026

第26章 设置演讲中的亮点(5)

所谓曲解,就是对对象进行“歪曲”,“荒诞”地进行解释,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两个表面上毫不沾边的东西联系起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产生幽默感。

五、模仿式幽默

一位女教师总爱板着面孔上课,动不动就批评学生的顽劣,弄得学生怨声载道。一次她在课堂上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去死’这句话是谁说的?”过了一会儿,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对。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来,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传来一声怪叫。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问:“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儿,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这位同学模仿老师的提问做了回答,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模仿现存的词、句及语气等而创造新的语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往往借助于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象和联想,把原来的语言要素用于新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幽默感。

幽默得体原则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轻松幽默地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营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但是,玩笑开得不好,幽默过了头则会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幽默要遵循得体原则。

一、内容高雅

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玩笑所产生的幽默,不仅能给对方启迪和精神享受,而且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

二、态度友善

对人友善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也是幽默的一个标准。一般来讲,幽默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这种玩笑就无法称得上幽默。

三、区别对象

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能对乙开,也不一定能对甲开。一般来说,晚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信息。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之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幽默的氛围会一下突现出来,效果也会出乎意料得好。

四、分清场合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不恰当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总的来说,幽默要注意场合,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使用幽默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幽默的手法,既可活跃气氛,振奋听众精神,又能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演讲中常用的幽默手法有正话反说法、妙用笑话法、以矛攻盾法、大事化小法、适度夸张法、自我解嘲法,等等。当然,在演讲中运用幽默手法必须恰当,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运用幽默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切忌使用那些具有歧视性的幽默,演讲时要把自己摆进去,这样才不至于刺伤听众。

②运用幽默手法时,一定要分清对象,分清是对敌人还是对朋友。这里有个态度和分寸问题,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就容易伤了自己的同志。

③运用幽默手法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内容。那些肃穆、隆重的演讲,需要有严肃的气氛,一般不使用幽默的语言,否则会冲淡严肃、庄重的气氛,引起不良的后果。

④切忌使用粗下庸俗或肤浅滑稽的幽默,否则,不仅不会增强演讲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习幽默

幽默有时让人感到神秘。有人想学,却无法学会;有人没怎么学,却脱口而出。那幽默是不是与生俱来、天赋而生的呢?其实,幽默是人的独特性情气质,和游戏一样,是人的本能,是人的一种生活心态。

我们在对一些具有幽默感的人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幽默也确有某种遗传基因存在。例如,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和他的两个儿子,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强和他的儿子陈佩斯,都具有幽默的天赋。但仔细推究起来,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牵强之处,因为我们也可从他们的例子中看出环境和培养力量的影响作用,如果再把世界上众所周知的幽默大师稍微研究一下,这种理论就更站不住脚了。因此,幽默并不神秘,而且对所有人来说,后天培养至关重要。

对幽默的学习,首先从含蓄开始。幽默应该引人发笑,但高级的幽默又最好可以让人回味。幽默是言近旨远。这里还有一个萧伯纳的故事。

有一个朋友邀请萧伯纳赴宴,想让萧伯纳给他弹钢琴的女儿美言几句,好借此名扬天下。萧伯纳一到朋友家,女孩就迫不及待地弹了起来。弹了半天,萧伯纳一言不发,女孩只好先开口说话:“我没有妨碍到你吧?”萧伯纳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你弹好了。”萧伯纳的话幽默、简约、含蓄,有弦外之音,非得经过琢磨才好领会他的意思。

幽默要有创意,是形象思维,因而联想和想象是不能没有的。不但要研究幽默名家的作品和来自民间的幽默精品,而且要广泛地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增强自己的艺术敏感,训练自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在各个意象间构建想象的能力。

幽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我们面对的是变动不息的人群,所以幽默也只能因人因事而异,才能达到效果。

51

引经据典

把贤哲名人的话拿过来自己用,引经据典,这样的演讲往往更有说服力。引经据典能为论题提供权威性的论据,因此经常为演讲者使用。引经据典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要避免引经据典引出麻烦。

引用名言、警句要准确无误

引用名言、警句时要保证引用的正确,如果引用的原话有错误或出处错误就会影响名言、警句的使用效果,有的时候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1要弄清楚原文究竟是谁讲的,不要张冠李戴

如果同一句话两位名人都讲过,那就要看是谁引用谁的,我们当然是用最早那位名人说的话。引用名言、警句,最忌讳的是张冠李戴。比如,但丁说:“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却引为莎士比亚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像这样的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演讲的失败。

2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弄反了

因为同样是说一句话,原著者的意图可能是讽刺,是反意,但由于引用者不了解原著者的本意,轻易地拿过来就用,就容易歪曲原意,这对于演讲也是不利的,容易被人驳倒。

3要尽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因为有很多名人的名言、警句,是通过间接材料得到的,所以,我们在引用时,有条件的应尽量查一下原文,防止出错。

正确引用古文和需要翻译的典故

引用寓言典故时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翻译时应尽量保持直译

如果直译确有困难,也可变通一下,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总之,是要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2由于“经典”一般都是古文言文,引用时要尽量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如果直接使用文言文,听众听后自己需要有个领会、暗译的过程,就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应当由演讲者来完成。

3要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

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52

运用逻辑思维

演讲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对演讲语言的表述和意思的表达都非常重要。好的逻辑思维需要我们用好的手法来表示。

演讲中逻辑的重要作用

在演讲中,演讲者要想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这不仅需要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是增强演讲语言表现力的必要条件

语言与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离不开语言材料,依存于语言材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是思维成果的载体,语言能促进思维的抽象度和灵活度。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变信息为思想、变思想为信息的中间变换过程。可以说,掌握语言,实际上就是最好的思维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言语不但是思维的媒介物,而且是思考的一种伟大及有效的工具。”

演讲中的词语、句子、复句、句群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相对应,演讲要求用词准确,逻辑要求概念明确,二者互为表里。演讲要求句子通顺、完整、正确,实际上就是逻辑上的判断恰当;演讲要求正确组织复句和句群,也就是要求合乎逻辑的推理,有说服力的论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是演讲语言正确表达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演讲语言正确表达就无从谈起。因此,那些优美动听的演讲词总是包含着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赵屹鸥在《忌妒是一种卑劣的心理》的即兴演讲中说: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忌妒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反映,常常表现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忌妒反映了人心胸狭窄和品格的低下;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忌妒则是民族精神的腐蚀剂,国家兴旺发达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忌妒是一种卑劣的心理。”

这段演讲词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忌妒的实质,运用归纳推理使论证非常有力。

二、逻辑是演讲结构各部分之间联系的纽带

逻辑是联系演讲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一条红线,是决定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如果演讲结构整体没有逻辑性,忽而讲这,忽而讲那,各部分互相脱节,前后不照应,首尾不连贯,整个演讲就不能自圆其说,更难以说服、教育听众。

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乘客情态各异的挤车坐车场景,也通过不同传播媒介熟悉张海迪身残志不残、奋发图强的事例。这些材料似乎并不相干,如果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并无多大意义。然而,《强者之歌》的演讲者却运用比喻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演讲者首先以车厢内不同位置的乘客来比喻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接着话锋一转,从“汽车”谈到张海迪的“轮椅车”,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怎样才算强者?谁是强者?接着演讲者用“海迪靠那辆只有人力启动的轮子车,走到了时代最前列”的事实,阐明了强者的动力,强者的道路,并且热情地赞扬了为时代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是强者的职业。显然,如果离开了提出论题、具体分析论证和最后归结的逻辑框架,这些内容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掌握演讲中的逻辑,有助于运用适当的逻辑形式,合乎逻辑地表达和论证思想,使演讲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

逻辑对演讲的实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讲者只有学习和掌握演讲的逻辑知识,才能更自觉地运用逻辑规律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演讲结构框架,合乎逻辑,进而准确、巧妙、形象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演讲中的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是指人们在思维活动中,使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要使思维保持确定性和常规所应遵守的规律。常见的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使思维和语言表达具有论证性的一条规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它要求人们在任何一个论证中,都必须为自己的论断提供充足的理由。

演讲中应用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用作理由的判断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能从理由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题。违反充足理由律,就要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虚假理由”是指用来论证新推断的那些判断是假的或是不能成立的。“推不出”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尽管用作理由的判断也是真的,但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能用它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判断论题。

有人在论证“火星上有生物”时说:“因为火星上有许多条件和地球是相同的,如它们都围绕太阳自转,温度都不过高过低,都有大气层包围,都有水。地球上有生物,足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个推断中的理由尽管都是真的,但这些理由只能推出“火星上可能有生物”的结论,而不能必然地推出“火星上有生物”的结论。论证者在此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二、矛盾律

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如果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必须承认另一个是假的。遵守这一规律,就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保证思维与语言一致,思维与表达首尾一贯。

演讲中应用矛盾律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一事物做出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就可能都是真的。例如,“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这里“藐视”和“重视”是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说的,没有违背矛盾律。又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并无逻辑矛盾。所以,判断是否自相矛盾,要从思维的角度看,而不要只看语言形式。

作为逻辑规律,矛盾排除的是思想的自相矛盾,而不排除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在演讲中应用矛盾律揭露逻辑矛盾,一定要划清逻辑矛盾和客观事物固有矛盾的界限。前者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中,后者则在客观世界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同一律

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自身总是保持同一的。所谓同一思维过程,就是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对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

任何正确的思想都是合乎同一律的。演讲中要遵守同一律,就是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论是使用概念,还是使用判断,都必须保持确定的内容,不能随意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讲思路清晰,内容确定,使听众能够接受和把握。如果违反同一律,随意更换概念和判断的含义,就会使演讲陷入混乱,失去严密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