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演讲技巧
2964200000023

第23章 设置演讲中的亮点(2)

这些发音问题所造成的真正障碍并不是使听众感到不耐烦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是可能会制造一种跟演讲初衷完全相反的效果,结果讲话的可信度大受影响。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开始会用一些简单的音节代替复杂的音节,但是随着他能够越来越精确地区别音节的差别,这些问题就会消失。听到发言人发音不准会使听众体验到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是语言产生的胜任和智慧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发音给人造成的稚嫩感。想一想会计师做报告时,他提出了精确的数字,但是把所有的不卷舌音都发成了卷舌音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把某些发音问题跟咿呀学语或酒后狂言联系起来不公平,也没有道理,但是你最好还是意识到,听众可能会在无意中留下这样的印象。

察觉重复的语调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无数人讲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才生动自然。通常在问句的结尾用升调,而在强调句中用降调。在正常的谈话过程中,我们采用着各种各样的声调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但是,在公开演讲时,容易出现一种倾向,即不管句子的意思或语法结构如何,从始至终只采用一种声调模式。如果演讲者心情非常紧张,心中老在挂念演讲内容之外的东西,就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他一字不落地宣读演讲稿,或者把自己事先背下来的演讲内容没有表情地重复一遍。单调的、催眠一样的声调模式很容易让听众打瞌睡。

找出音质的问题

浑厚、悦耳的声音可能是自己无法达到的,但是有效的演讲并不是只能用这一种声音。优美的音色有很多种,虽然你的音质和音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声带、鼻腔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但是你可以在自己的音质和音域范围内实现最优美的效果,除非你受到下面几个问题的困扰:

1上气不接下气、尖细或无力

上气不接下气、尖细或无力是由气流不畅、呼气太多或高声用假声说话造成的。柔和、听起来孩子气的声音往往给人造成缺乏威信和力量的印象。

2沙哑、尖利或刺耳

沙哑、尖利或刺耳是由于喉咙的收缩或紧张,或者声带的破坏造成的。声音听起来尖利、低沉或粗哑,往往会给人留下生气或暴躁的印象。

3鼻音或齿音很重

气流以不正确的方式通过鼻腔造成这些问题。前者是鼻子呼气太多,后者是鼻子呼气太少。这些问题主要影响到m、n和ng这些音,听起来或瓮声瓮气,或者嘶嘶声不断。

找出不适当的停顿

讲话时在两个句子或要点之间要稍作停顿。但是避免在停顿时发出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声音;或者用没有意义的话语填补空白。如果演讲者感到紧张,一秒钟的停顿也像十秒钟的冷场一样,因而可能会尽量把中间的空堵上。

不要使用语气词:噢、啊、唔。

你是不是用其他一些声音来填补空,咂嘴、舔舌头、清嗓子或擤鼻子?有些演讲者会不自觉地在每个句子末尾笑一声。

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在一些地方插一句口头禅,而根本没有实际意思?比如,老是征询听众的反映。把一个复杂的观点讲清楚之后,就问“你们明白了吗?”只要演讲者觉得不太肯定,就会加一句“要知道”。这样,听众很容易把它当成另一句口头禅。

另外,一些与内容无关的重复可能是因为发言人下意识地觉得有必要为自己不擅表达致歉。每个句子后面都加上“无论如何”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当你发现了问题,迫切地希望加以改正时,可以制订一个简单的行动计划。许多书籍和录音带里包括吐气和发音练习。这些书里还有其他练习,如绕口令,可以锻炼肌群,正确地发音。

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你可以制订计划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某些行为。这个办法在帮助人们减肥或戒烟方面非常有效。因为习惯是逐步养成的,所以最好逐步克服。用新的行为代替原来的行为,为坚持新行为而奖励自己。步骤如下:

1评价自己目前的行为

计算这些坏习惯的频率。

2确立具体而现实的目标

如果你每个句子后面都加一句“好吗?”10分钟的演讲过程中也许会重复20次,下决心把它减少到10次。

3监督自己的行为

进步情况不能是估计的,请朋友提醒自己,或者每场演讲时自己留意。把自己的进步情况记录下来。

对大多数进取的成年人而言,知道进步的结果就是最好的回报,只要看到量化的记录表中自己的进步状况,你就会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当然,你可以用有形的东西奖励自己。如果你认为物质激励有助于帮助你再接再厉,你可以在达到某个目标后好好地款待自己一顿。

控制讲话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在发表演讲时,要准备以比平常交谈稍慢的速度说话。声音提高和吐字清晰要求深呼吸。在短语之间稍加停顿,而不是赶着把一句话说完再大声喘气,这样显得更加自然。一定要对演讲的长短有实事求是的估计,根据实际情况掌握练习时的音量和速度。

有一些口技表演的老手,他们的拿手好戏是每分钟说出250个字,但是大部分人早就听不懂他们在讲些什么了。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是每分钟约150个字。为了检查你的语速,选一篇非常简单的报纸或杂志文章,然后定好三四分钟大声朗读。接着,数一下每段有多少个字,除以你花费的时间。如果你的速度超过每分钟200个字,或者少于每分钟100个字,你可能会陷入让听众不知所云的危险。演讲的语速过快,听众就必须以超常的敏捷反应在脑海中解密并处理信息。而拖腔的演讲者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句子吐出来,似乎字与字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听众为了搞清楚一句话的语境不得不耐心地等待很久。

演讲声音要洪亮

没有经验的演讲者会觉得,稍微提高音量都显得太高了。这一点可以理解。只有在极少数场合,我们的声音比平常谈话的声音高,即使在我们狂呼大叫为足球队加油时,也很少考虑自己这样做别人是否理解。在大部分情况下,高声说话,爱出风头都是粗俗的行为,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如此。当你发表公开演讲时,这一点又给适当地掌握音量增加了难度。

当然,只有多加练习才能使大声说话显得流畅自如。一开始,你不要在意自己或朋友对音量的感受,也不要去管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录音有多么响。你的目的是把声音提高,同时保持正常谈话的节奏和韵律。你要提高嗓门,但是不要发出刺耳的尖叫。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会发现每句话都要加重呼吸,你必须有意识地控制呼吸,以便保持正常的停顿。

始终设想自己在播音,或者努力使屋子里所有的人都能听见。你会发现有些做法有助于发音,如抬头挺胸或把嘴张大。

你得知道给多少人讲话自己不必声嘶力竭。在室外举行的政治集会上你能不能连讲一个小时,还是只能在12个人的董事会议室发言10分钟?如果你知道人数太多或屋子太大,自己难以应付时,要坚持要求使用麦克风。继续练习,提高讲话的声音。一般人的目标最好是能够保持平常的谈话风格,在一般的音响效果下对五六十人讲话。

吐字要清晰

即使人们没有这些常见的发声问题,也很少把每个词的每个音节清晰地发出来。一句话“吃吗?”可能只有站在旁边的朋友才会明白它的意思是“吃饭了吗?”因为他知道这句话的语境。在公开演讲时,因为距离发言人较远,或者有噪音,所以可能有很多内容听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养成吐字清楚、干脆利落的习惯。发音时舌、齿、唇动作要协调。一定不要省略后鼻音,不要嘟囔,拖词。

只要你能在练习时注意保持正常谈话的口吻,同时吐字又清晰,你的发言就可以兼顾清晰和流畅。有些人希望自己在讲话过程中显得庄重而温文尔雅,就故意咬字很重,让人感到做作生硬,结果事与愿违。而另外一些人,他们讲话时并不故作渊博,但是一脸苦相,鼻音浓重,一副屈尊就驾、百无聊赖的样子,看上去有点傻。在应该说“大家”的地方不要说“您们”,避免错误的庄重表达。在应该使用缩略语的地方不要使用全称(但是也不要过于简略),标准的用法中指定有些音节要省略。不要反其道而行之。“热—烈—祝—贺”是“热烈祝贺”的准确发音,但是大部分演讲者都把它说成“热—烈——祝贺”。

注意自己的口音

如果你带有地方口音,或者你的母语不是演讲时的用语,你可能担心别人听不懂你的话。不要试图掩饰或消除自己的口音。你的讲话方式是你个性的部分体现。这些差别也许会使人们对你的讲话更感兴趣,使你更具有魅力。为了保证让听众明白,可以采用下面的建议:

①不要一开始就讲述重要内容。利用开场白来使听众适应你与众不同的发音和突出重点的方式,通常这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②讲话要比平常说话更慢而清楚。

③随时关注听众的反应。如果你看到大家露出迷惑不解的神色,再放慢语速把自己的内容重复一遍。一个关键词的发音不清楚或不正确,听众就可能听不懂。重要的意思用几个同义词来解释。

46

比喻、比拟和夸张

演讲中的修辞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比喻、比拟和夸张。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技巧,对演讲主题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体说,当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表达某一事物或道理时,运用联想或想象,引进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体、更贴切、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使听者爱听,听得明白,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表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比如,毛泽东曾说,有些人写文章长而空洞,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里,长而空的文章就是本体,臭而长的“裹脚布”是喻体,“就像”是喻词。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让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们说话是为了描绘事物,或阐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这些东西表述得生动具体,使别人印象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运用贴切的比喻,就能化难为易,话半功倍,具有说服力。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子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

“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

“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庄子说。

监河侯问:“什么事,你快说。”

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见人。原来在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着。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

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目的。

演讲中运用比喻,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的理想之路》这篇演讲,热情地歌颂了人民教师。结尾处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的雨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类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

这里把传授知识比喻为用“雨露去浇灌幼苗”,把“教师”此喻为“红烛”、“春蚕”,比喻贴切,赞美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奉献精神,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无比崇敬的情怀。

在《我的思考与奋起》这篇演讲中,演讲者将曾经缠绕自己的苦闷比喻为“就像一个圆点,四处延伸着的是大小不等的问号……”当苦闷解脱时,他“顿时觉得眼前的问号渐渐地被拉直了,变成有力的惊叹号。我第一次感到我对马克思主义是那么无知,可真有点‘相识恨晚’之感”。这样一前一后的比喻,形成了一种动态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铺垫,后者为前者的引申和扩展,两者配合,生动地展示出思想转变的过程。

口语中的比喻有以下两种。

1要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或事物时,常用一两句话来比喻

某厂领导春节期间去退休职工家拜年,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一个退休老工人说:“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百姓的日子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样啊”。“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话是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老百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事实,如果不用这个比喻,而说成“日子越过越好”也可以,但效果就差一些。

2要说明一个复杂的问题或深刻的道理时,常用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比喻

钱伟长教授在谈到教育工作、基础研究与经济和工业的关系时,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聪明人就餐,吃了三个馒头才饱,忽然恍然大悟,认为前两个馒头都无用,是第三个馒头使他饱的。此后就餐不先吃,等别人吃到第三个馒头时才吃,天长日久,自然患了营养不良症。

钱教授用这个蠢人自作聪明的故事,说明了不重视教育和基础研究,经济和工业发展就会由于“营养不良”而“贫血”的道理。由于用了比喻,就既深入浅出,又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