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辩论技巧
2964100000048

第48章 辩论中的逻辑技巧(2)

◎逻辑中矛盾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互相矛盾的判断

有一个克里特岛的人说:“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话。”一个擅长辩论的人就问他:“你这话是不是谎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就不是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话,因为你本身就是克里特人;如果你这句话不是真话,那就是你在那里扯谎,既然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话,这句话也是谎话,那就得承认有的克里特人说的话不是谎话了。”

在这一例中,反驳者的反驳确实非常有力。这是因为反驳者抓住了这个克里特人的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说所有克里特人的话都是谎话,另一方面又要宣扬他自己这个克里特人说的话是真话。思维敏捷的反驳者发现了他辩论中的矛盾,用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了他语言中的矛盾之处,驳倒了这个克里特人。

对手言辞中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那必然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抓住这一点进行反击就能驳倒对方。

二、自相矛盾的思维

辩论中,辩论者的思维和观点表里不一、前后不一,就会产生自相矛盾的混乱思维。而如果能够抓住其混乱的思想,揭露其自相矛盾的地方,就能驳倒辩论者。

三、自相矛盾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如果概念自相矛盾,那么,整个思维过程就必然有错误之处。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的话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一道理。(见第十四章“攻击对方的矛盾”一节)

在案例中,恩格斯指出了杜林的自相矛盾:如果是无限的,那它就是不可以计算的;如果是可以计算的,那它就不是无限的。杜林把“无限序列”和“可以计算”生拉硬扯在一起,只能创造出如同“方的圆形”、“木制的铁”一类荒唐的自相矛盾的概念来。在辩论中,如果抓住了对方言辞中自相矛盾的概念,就可以攻击对方。

◎揭露对方的矛盾

揭露矛盾,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揭露出对方前后出现的明显矛盾,也可以揭露其论点隐含着的矛盾,还可做出一个真实的与论敌观点相矛盾的命题。这些方法运用于论辩中可发挥批隙导款、摧枯拉朽的战斗力,令对方无可奈何。

1983年,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问我国,邓小平会见了他。双方在谈到湖广铁路债券案时,邓小平指出,湖广铁路债券案纠纷,不过是某些人荷包里装着的东西,随时可以拿出来在中美关系上制造麻烦,美国政府应该制止这种行为。

舒尔茨解释:美国的司法制度是独立的,政府无权过问。起诉的几个美国人,无非是索取一些赔偿,并非制造事端。

邓小平驳斥说:“如此说来,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国会、内阁、法院。叫人家究竟同哪一个政府打交道才好?如果说美国人有权向我们索取赔偿,那么我们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蒙受了那么大的损失,难道不可以判你们都来赔偿?”

面对舒尔茨的矛盾观点,邓小平从多种层次、多种关系、多种现象进行分析:先指出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这三个政府究竟谁代表美国,这是作横截面的矛盾分析;然后又针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进程,作纵向的矛盾分析,并将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综合起来,从纵横矛盾的分析中,揭露其实质问题予以反驳。

在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克拉底鲁常常搞一些诡辩。亚里士多德在驳斥他时,就使用了反矛盾律技巧。

克拉底鲁认为:“我们对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假的。”亚里士多德反驳说:“克拉底鲁的命题等于说‘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说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一切命题都是假的,那么,‘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命题本身也应当是假的;如果认为‘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个命题并不包括克拉底鲁的命题在内,那就承认有了例外,这样,‘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命题也就不能成立了。”

亚里士多德的反驳确实有力,他发现对方诡辩中包含着自相矛盾,用对方的一个判断去否定另一个判断,从而推翻了诡辩者的命题。

89小中见大,触类旁通

小中见大,窥局部而见整体,对事物的批驳也是如此,从对方的小谬误入手批驳,然后在由小及大,批驳对手的整个论点。

◎小中见大

东汉时有个陈蕃,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屋,屋内杂乱,龌龊不堪,薛勤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骂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扫天下”治国安邦乃堂堂大业,陈蕃有这种雄伟志向固然是好,但一个连自己屋子都懒于扫的人,他真的能够去“扫天下”吗?薛勤的反问,以小中见大术,一针见血地驳斥了陈蕃的狂妄不实。

小中见大,是指论辩者善于从高层次上,以其敏感性和洞幽烛微的观察力,从要说的事理中抓住某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张,从而达到论证自己观点正确,反驳论敌论点荒谬之目的的一种论辩方法。

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进行论辩时,要善于从高层次上,以敏锐和透彻的观察力,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某个点、某个方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中见大,触类旁通,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整体,揭示事物的本质,取得辩论的胜利。

运用小中见大术,一定要选准突破口,集中兵力攻其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最易击破的一点,继而扩大战果。重要的是,小中见大术,其中的“小”必须与“大”有必然的联系,不然就会犯以偏概全或推理不当的错误。

在一次辩论“对外开放与走私贩私关系”这一论题时,一方认为走私贩私都是对外开放造成的,另一方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如果你的说法能成立的话,那我的感冒就是开了窗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开了窗以后,有些人感冒,更多的人却身体健康地领略着大好春光?问题只能从自身去找了。同样,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上对外开放了,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当前国际有利条件,借外国财力之水,灌溉我国现代化之花。我们一是主权在握,二是开放有度。问题是国内有些不法分子,看见金灿灿的洋钱洋货眼花缭乱,犹如蝇之趋腥,营营追逐。这能怪罪于谁呢?对外开放之后,面对海外花花世界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曾不断发表过坚定而清醒的告诫,以期引起警惕,希望人们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因此有逐臭者,也有洁身自好者,有沉溺者,更有新形势下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上则辩词中,反驳者就是以小中见大战术,抓住“感冒”和“开窗”这种生活中的小事,来形象地比喻开放与走私的关系,给人以启发,有很强的说服力。

◎以小放大,归谬反驳

归谬反驳是一种逻辑方法,在逻辑学中叫归谬法,也就是从对方论题出发,引出一个非常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对方的论题虚假。使用这种方法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把隐藏在深处的、不明显的、难判断的荒谬“显微扩大”,从而使其荒唐的结论暴露无遗。因此,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逻辑学上的“显微镜”。这种方法在辩论中被广泛使用。

在辩论的过程中,很多辩论者都能够自然地运用归谬反驳这种推理方法,将对方论点中充当条件的部分,进行扩展与引申,找出一个比较特殊的条例,使这条例与对方的结论相悖,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

◎选择有代表性的小事

运用小中见大法,关键是要注意造的“小”须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小则实,短则精,细则宏,博则深,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只有选中有代表性的“小”,才能“见一叶落而知岁将暮。”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前往看望。齐桓公说:“你的病看来已经很严重了,你有什么话要吩咐我吗?”

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公子开方、堂巫四人,他们将来对您对国家都很不利。”

桓公说:“易牙是我的厨师。有一次我信口说,什么山珍海味你都给我尝过了,就是还没有吃过蒸婴儿的味道,结果易牙就把他刚出生不久的第一个儿子蒸给我吃了。他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还要疏远他呢?”

管仲反驳说:“从人的感情来说,没有哪个人不爱自己的亲生骨肉,而易牙连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爱,蒸给别人吃,他对你有什么用呢?”

桓公又说:“竖刁身为贵族,知道我喜爱宫中生活,他就自己阉割自己来侍奉我。他如此爱我,我怎么还要疏远他呢?”

管仲反驳道:“人没有哪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他竟然自己毁坏自己的身体,他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爱,他怎能真的对你好呢?”

桓公又说:“公子开方是卫国人。卫国并不远,可他侍奉我有15年没回去看望自己的双亲,他还不好吗?”

管仲反驳说:“公子开方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真正对你好呢?他们都是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啊!”

桓公终于有所悔悟,答曰:“善!”

管仲以其忠臣贤相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对易牙、竖刁、公子开方等人的几个生活片断的精辟分析,剥开了他们的伪装,识破了他们的韬晦之计,预测了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做了一番精彩的论辩,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量。

90布设两难,进退不能

两难法是一种奇特的雄辩绝招,论辩中使用频率很高,运用两难法,常令对手进退不能,寸步难行。

◎二难推理的应用

两难法,是指穷尽所有可能(通常是两种可能),令对手无论承认哪一种可能都必然失败的论辩方法。运用两难法,常常令对手进退不得。两难法在日常论辩实践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但很多人在运用此法时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故而不严密、不规范,易遭反驳。正确地运用这种方法要尽可能多地把握介入论辩中的各种信息以及对方较为全面的思想观点,凭借高强快速的综合能力,抓住要害布置好严密的埋伏圈。

《战国策·秦策》中,有一则庸芮营救魏丑夫的故事。秦国宣太后非常喜爱魏丑夫,太后患了重病,临死前下令:“我死了以后,魏丑夫必须为我殉葬!”

魏丑夫知道后非常恐慌,就求庸芮救他。庸芮于是对太后说:“死者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庸芮又说:“若以太后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为什么白白地将自己生前所热爱的人用来为没有知觉的死人陪葬呢?如果死者真有知觉,那先王一定已经长期积怒在心了,太后连补救过失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闲暇去私爱魏丑夫呢?”

太后听了,左右为难,只好收回前令,魏丑夫方免一死。

庸芮对太后的这番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两难推理:

如果死者无知,那么为什么白白地将自己生前所爱的人用来给死人陪葬呢?故不应让魏丑夫陪葬;如果死者有知,太后照顾先王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去私爱魏丑夫呢?也不应让魏丑夫陪葬。

因此太后死后或有知,或无知,都不应让魏丑夫陪葬。

“二难推理”是一种极为有力的辩论工具,善于使用的人可以使对方逃不出他的结论而陷入两难境地。古今中外,辩论大师们都极善于使用“二难术”,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用“二难推理”令对方进退维谷的生动例子。

相传,文成公主既聪明又美丽,熟读经、史、诗、文,通晓古卜,是一个极有见识的女子。当时有许多人向她求婚。对众多的求婚者,文成公主提出了一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难倒她的问题,她就嫁给谁。众多的求婚者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文成公主对此均能对答如流,使他们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松赞干布知道后,思考了好几天,决定用“二难术”逼其就范。于是松赞干布去见文成公主,他坦然恳切地对文成公主说:“请问公主,为了使您成为我的妻子,我应提什么问题才能难倒您?”聪慧的文成公主听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应下了婚事。

文成公主之所以没说话就答应了婚事,是因为松赞干布的问话里已经设下了“陷阱”,不论她怎样回答,都将陷入两难的境地。

如果公主能告诉松赞干布一个可以难倒她的问题,那么,松赞干布就可以用这个问题难倒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成为松赞干布的妻子;

如果公主不能告诉松赞干布那个可以难倒她的问题,那么,松赞干布的这个问题就难倒了公主,文成公主就得成为松赞干布的妻子;

公主或者能告诉松赞干布,或者不能告诉松赞干布;

总之,文成公主都要成为松赞干布的妻子。

松赞干布的妙问,使文成公主左右为难,无法躲避,只得以身相许。

二难引申法通常是将对方的二难法中两个条件命题后件的位置互换,然后分别予以否定。

有一位旅客住进某旅馆,旅馆的设施看上去还可以。但是,当天夜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旅客发现卫生间漏水特别厉害,无法进去使用。于是,客人便打电话给经理,要求派人来维修。经理在电话中答道:

“对不起,先生。现在天下雨,我们无法修理;天晴后,就又不需要修理了。天气不是下雨就是天晴,所以不是无法修理,就是不需要修理。”

而那位旅客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驳道:

“经理先生,你说得不对。现在天下雨,就有修理的必要,如果天晴,就有修理的可能。天或者是下雨或者是天晴,所以或者是有修理的必要,或者是有修理的可能。”

这位聪明的旅客将经理两难推论中两个条件命题后件的位置互换了一下,并分别予以否定,这样就得出了与经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力地驳斥了经理的谬论。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自幼勤奋好学,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跑到书摊上去看书。掌柜见他光看不买,就不耐烦了,对他说:

“小孩子,我们是靠卖书吃饭的,要看,就买回去看好了。”

纪晓岚说:“买书就得先看,不看,怎么知道哪本书好?”

“你看了多少书,难道就没有一本好的?”

“你这书摊上好书倒是不少,不过我看完后就能背了,还买它何用?”

掌柜想他是在瞎说,于是随手拿起一本纪晓岚刚看过的书说道:“要是你当着我的面把这本书背下来,我就把它白送你;要是背不下来,就永远别再来白看我的书了!”

“好,一言为定!”纪晓岚当即把两只小手一背,仰头望天,果然把那本书背下来。

掌柜大吃一惊,赞叹这孩子他日必成大器,就把这本书送给了纪晓岚。

纪晓岚在与掌柜的辩论中,列举“看书”与“不看书”这两种情况,看书,看过就背下了所以不买;不看,不知道书好不好也不买,总之就是不买。这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孩子的纪晓岚的辩才。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二难制敌法。

要想用二难制敌术制服对方,就必须注意各路设卡,使对方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感到为难,这样才能使对方无法逃遁,束手待擒。

从前,有个县官非常可恶,凡来县衙打官司的百姓如果不给钱,就会被他打得死去活来。当地有个艺人编了出戏,叫《没钱就要命》。演出那天,县官也去了看戏,一看演的是他自己,当时就火了,没等戏演完,就回到县衙,命令衙役把这个艺人传来审问。那个艺人听说县官传他,就穿了龙袍,大摇大摆地跟着去了。县官一见艺人带到,便把惊堂木一拍,喝道:

“大胆刁民,见了本官为何不跪?”

艺人指了指身上的龙袍说:“我是皇帝,怎能给你下跪?”

“你在演戏,分明是假的!”

“既然你知道演戏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我传来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