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辩论技巧
2964100000030

第30章 辩论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1)

59美化语言,不用废话

要能言善辩,让心中流淌出来的语言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剔除口语中的杂质,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

◎美化语言的方法

要美化语言我们可以使用语气词。

“呢”、“啊”、“呀”之类的语气词,具有表示某种感情和语气的作用。有的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周期性地在一句话中间或结尾带上“啊”一类的词,而这些语气词既不表示感情,也不表示语气,它就自然成了口语中多余的东西了。同书面语相比,日常口语中语气词是用得比较多的,但语气词用得太多,只会给听众留下一种松散、凌乱和拖沓的印象,语意信息的传递很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很可能因此被削弱。此外,在严肃、庄重的场合,特别要求口语表达的规整、畅达和严谨,这时语气词的使用更要特别加以控制。

除了使用语气词以外,还要注意使用杂音。

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有杂音。有些人谈话风度很好,只是在他语言之间,有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或是喉咙里好像不畅通那样,轻轻地咳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了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啊”,好像每句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诸如此类都是要加以消除的。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似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一样,大大地减少了它原有的光彩。

论辩语言要产生理想的音响效果,最主要的是讲究句式的匀称、平仄的协调、韵脚的和谐,并巧妙地运用叠音词、象声词、语气词、双声词等,使话语节奏变化多端,声音和谐,具有抑扬顿挫的音色美。

◎剔出语言中的废话

我们常见的语言中的废话包括口头禅和空话、套话等。

有人喜欢说套话,习惯于现成的说法,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当然啦”、“坦白地说”、“你明白么”、“你说是不是”这类的词句。这类的小毛病,“患者”可能不曾自察,但在听者看来却很扎眼。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套”过多的意思,最“妙”的是有些人太懒,喜欢用“那个”来代表一切形容词。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但是,两三句话就套用一个谚语,只会使人觉得油滑,使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美丽的女人却满身珠宝,叫人不忍卒读。

口头禅是大家经常接触到的另外一种语言中的废话。口头禅又叫口头语。有的人开口就是“我以为”、“这个”,有的在句中喜欢带上一句“就是说”、,有的在句中或句末带上一句“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之类的口头禅,而这些根本就不具有意义。当一个语句成为你的口头禅时,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缚,以致无论你想说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这类毛病不改,是很容易使人窃笑的。

夸张的词有引人注意的效果,但如果用得太滥或者失当,反而招人怀疑。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他连午饭、价钱也都伟大起来了。说一个人好,有着许多种表现方法,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他到底是怎样的好法呢?没有犯大过的人都可以说是一个好人,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好人呢?你的所言不可能都是最重要的消息、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所以你不要滥用“最”、“极”、“非常”等字眼。否则,别人只会认为你是一个喜欢夸大的人。

除了上边几种,还有一种经常用到,就是叠句。

用叠句的时候,除非是要特别引人注意,或特别要增强语句中力量时才使用得着。在平时,这种习惯还是避免为佳,譬如说“明天会”,就不要一律都说成“明天会明天会”。答应别人一件事时,说一句最多两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好好好好好”地说着不停。过犹不及,凡事要适可而止,把客气话说得太多,反而使人讨厌。如果你是个太讲究客气的人,你还是改变一下作风吧!

汉语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如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口语句和文言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表意功能,它们的语气、语调、气势、表意重点以及语体色彩都有所不同。论辩要根据论辩的目的、渲染的意境,选用最合适的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60巧用谐音,妙趣横生

如果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去表达某种含蓄的意义,就是谐音法。谐音是一种修辞法,其作用在于使思想表达得更含蓄、曲折,给人印象更深刻。

◎用谐音表达含蓄的意思

有二人,自认为才华出众。一天,他二人同游于山川之间,诗兴大发,乃吟出一联云:

“看见两只鹅,慢慢走下河。”忽然,发觉自己的诗太妙了,像这样的天才必然短命,所以二人又痛苦不已。

恰好,欧阳修这时赶到,问为何痛哭流涕,二人据实以告。欧阳修遂加上“白毛浮绿水,红掌泛清波”二句以成诗。

二人觉得此人做诗平淡无味,比起自己还差十万八千里,于是说:“咱们去拜访当代大诗人欧阳倏”,欧阳修纠正应为“欧阳修”,不是“欧阳倏”,并答应陪他们一块去。

三人乘船行至江中,那人诗瘾又发,乃出口一联句:“三人同一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紧接着说:

“修也不知尔,尔也不知修(羞)。”

欧阳修利用“修”和“羞”的音同,恰到好处地讽刺了那两个狂妄自大的人。

谐音法作为修辞的作用,在于提高感染力,这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逻辑问题。

据说,清代末年李鸿章有个远方亲戚,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却凭着与李鸿章的亲戚关系,去参加科举考试,一心想借此蟒袍加身,弄个一官半职。但试卷到手,竟有一多半字不认识,无法成文交卷,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之中,他便在试卷上写了一句话:“我乃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之亲戚。”无奈“戚”字又不会写,竟写成了“妻”。主考官阅卷时,看到“我乃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之亲妻”时,不禁拈须矜笑,提笔在考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

由于录取考生的“取”与“娶”同音,就把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扯到了一起。并且,两次谐音产生了一个连锁递进的演绎过程:“戚”与“妻”谐音,产生词义反差;“取”与“娶”谐音,又派生出另一个词义反差。而这个不“娶”正好又与草包考生的希望相反,这种由于谐音而产生的双重复合误差,就使得这则小故事极富讽刺和幽默感,而显出考官的机敏与诙谐。

◎用谐音应付难题

薛登的父亲是朝廷宰相。有个叫金盛的奸臣十分嫉恨他,想着法子陷害他。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宰相的小儿子薛登身上打主意。一天,金盛见薛登与一群孩子玩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喊道:“薛登,你是个像老鼠一样的胆小鬼,肯定也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薛登年幼,不知是计,被金盛一激,一时兴起,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两只木桶砸碎了一只。金盛见了,以为得计,立刻禀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薛登却笑嘻嘻地问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好,一桶(统)天下好,所以我把那只多余的桶(统)砸掉了。”皇上听了转怒为喜,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便对薛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见状,贼心不死,即刻进谗言:“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金盛便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桶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句:“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地把皇门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做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你说是木桶(统)江山好,还是铁桶(统)江山好?”“当然是铁统江山好。”皇上答道。薛登又高兴地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既然是铁桶(统)江山好,还要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一句话把皇上说乐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薛登利用“桶”与“统”的谐音,敏于机辩,转祸为喜,不能不夸他大脑的聪明和口才的善辩。

巧用谐音,也能收到说辩中的幽默与讽刺效果。

纪晓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辩才,曾当过朝廷的侍郎。大臣和珅是一个奸臣,曾当过尚书。和珅对纪晓岚的才能十分嫉妒。有一天,纪晓岚和他一起到公园散步。这时,有一条狗从他俩身边跑过,和珅指着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他想用谐音双关骂纪晓岚。纪晓岚十分机敏,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弄得和珅十分狼狈。

和珅自作聪明,想利用谐音骂纪晓岚,结果反倒被纪晓岚用谐音戏弄了一番。

在现代民众的口语中,脍炙人口的“歇后语”,也都是利用谐音造成的。

谐音术作为修辞的作用,在于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这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逻辑问题。但是,说辩中也可借谐音术去偷换概念进行诡辩,使之成为诡辩术。

《五代史补》中曾记载唐代敬新磨利用谐音术戏弄皇上的事。一次,敬新磨向唐庄宗奏事,不料殿中一恶犬张牙舞爪扑来。敬新磨忙靠着廷柱呼叫:“陛下不要放纵儿女咬人。”庄宗听了大怒,弯弓搭箭便要射杀他。敬新磨连呼道:“陛下不要杀我,臣与陛下同为一体,杀之不祥。”

唐庄宗听说“杀之不祥”,忙问其中缘故。敬新磨却说:“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人都称陛下为同光帝。同者,铜也;敬者,镜也。镜即为铜,敬则同也。这不说明臣与陛下同为一体么?若杀敬新磨,则镜不能磨;镜不磨则无光。镜无光则铜无光,铜无光则同无光。同光帝无‘光’,哪还有‘帝’?”

庄宗听了大笑起来,称他好辩才,赦免了他。这里的“同”与“铜”、“敬”与“镜”,便是巧用谐音。

谐音运用得好,能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以牙还牙,用谐音对付对手

一个有名的木匠领着一群人承包一个财主的台阁修建工程,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建台阁合他的心意,赏五马驮银子、一担米、两只猪和三坛酒。

台阁修好了,财主没查出半点毛病,于是叫家丁牵来五匹马,并排站着,背上横搁一块大木板,木板上放了一块比指甲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是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用鸡蛋壳装的米粒说:“这就是外赏你的‘一蛋米’。然后财主又从纸匣里拉出两个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手指头在只装半杯酒的酒盅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三下,说:“这是‘三弹酒’。”

由于没有文字根据,工程承包人亏了本,只好自掏腰包,给手下人发了工钱。

利用谐音,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方法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够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经常为人们在论辩中使用。

利用语言文字同音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者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便是利用谐音。

乾隆皇帝一次微服私访,一代大学士纪晓岚伴驾前行,两人都走得口干舌燥,纪晓岚就在一棵梨树上摘一颗梨独自吃了。乾隆皇帝生气地说:“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什么就不让呢?”纪晓岚知道自己失了礼,赶紧解释说:“梨者,离也。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乾隆皇帝又说:“那分给我吃一口梨也好啊!”纪晓岚于是也借助于同音词的谐音关系说了:“臣哪敢与君分梨(离)呢?”乾隆皇帝咽了咽口水,对纪晓岚却没有办法。

在论辩中,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者不能回答,利用歧义往往能够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阿凡提在闹市租房开美容店,租期一年,店主每次理发都不给钱。有一天,房东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边刮脸边问道:“东家,眉毛要不要?”店主不快,说:“废话,当然要!”阿凡提于是就是两刀,把店主的两道眉毛剃了下来,说:“要,就给你吧。”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这时,阿凡提又问:“喂,胡子要不要?”店主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于是又是两刀,把店主苦心蓄养是大胡子刮下来,还把它甩到了地上。就这样,阿凡提言在此而意在彼,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里根面对责问侃侃而谈:“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一定也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此妙言,竟然使得那些反对者一时不知所措。

谐音运用得好,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利用谐音表达因果关系

借用谐音关系,使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结成理所当然的因果联系,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

汉语口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同音多义,即字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却完全不同,如同音字、谐音字等。论辩时,借用谐音关系,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起来,使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结成理所当然的因果联系,这可以表达出丰富的含义,给人以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天地,往往能出奇制胜,妙趣横生。

论辩中,运用谐音构成双关、误解等方式,可达到嘲讽、影射对手的目的,从而收到“骂者痛快淋漓,听者有苦难言”的奇效。

61变换词语,摆脱困境

变换词语、改变语序是常用的表达方法。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是辩论成功的有力保证。这也是辩论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辩论技巧。

◎巧换词语,把握主动

在论辩中,很多经验之士常常根据语境表达的需要,运用更换语词或调换语序的方法,从而收到很好的论辩效果。根据语境表达的需要更换语词或调换语序,可以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

所谓更换语词是把对方辩词中的某个词语根据语境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从而产生新的含义,收到风趣、幽默、批驳、讽刺的效果。

某农场召开批判大会,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自己的妻子。台下的群众都知道这是造反派头头所为,因为他与教师的妻子关系暧昧,但大家敢怒不敢言。教师的妻子首先上台控诉说:

“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

这时,只见教师的同事许某突然跃身上台发言:“你也是人民教师,读书人,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听了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也洋洋得意。这时,许某提高嗓门继续说:“……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话音刚落,台下哄声四起,造反派头头与教师的妻子窘迫不已,半天说不出话来。

所谓调换语序,是指根据论辩需要改变同一词语、词组的排列顺序,使之发生一定的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含义,给人以新的感受。

湘军首领曾国藩率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连连遭到惨败。如何把军事上屡遭惨败的战况向皇上禀报呢?曾国藩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无计可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在奏章上写下了“臣屡战屡败”的字眼。

曾国藩手下的军师读了奏章之后,连连摇头说:“不可,不可!”他觉得如此上报,就有杀头的危险。曾国藩向他请教挽救的办法,军师微微一笑,提笔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曾国藩看后,不禁拍案叫绝。

从字面上看,“屡战屡败”表示指挥者昏庸无能,战场屡屡失败;而“屡败屡战”则表示不畏失利,不甘失败,英勇战斗。一字换位,意义完全不同。

论辩中,巧换词语,可以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增加幽默感,使表达深刻隽永,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