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辩论技巧
2964100000023

第23章 辩论中的临场应变术(2)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己方的弱点被对方抓住、处于被动时,己方也可以如实承认对方说得部分有理,但光是承认这一点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指出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而这更重要的一面恰恰是对己方有利的,如此把话题绕到对己方有利的范围内,便可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二、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对方刁钻古怪的发问,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万用卡”进行应对。万用卡的内容往往是一些不争的事实,或者是对方难以解释的矛盾,或者就如同膏药,不管贴在任何一个部位都难以挑剔,不致招致反扑。这样,己方就可以得到宝贵的暂时喘息机会,化险为夷。

三、搞乱局面,混淆视听

有时候,己方明明知道对方已经将问题说得很清楚了,且十分有力,自己无法回答。但为了摆脱窘境,也可以采取搞乱局面、混淆视听的方式,把水搅浑,以便转移视线。

例如,在有关“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辩论中,正方说:“我们就很担心人性本恶如果成立的话,那样不过是顺性而为,有什么需要惩罚的呢?”

反方说:“对方终于模糊了……”

其实,正方的思路原本是清楚的,也很有攻击力。反方这样说的目的,是把水搅浑,把本来清楚的问题,冠之以模糊的字眼,如此强加于人,似乎对方真的模糊了,其实是意在引导观众的看法,帮自己摆脱困境。

四、转移阵地,伺机反击

在有关“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辩论时,正方发问:“对方已经说明,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但是我想问对方,教育是用什么教育?是不是要用医学的方法来教育呢?”

反方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问对方,你们判断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在这一段辩论里,反方先是运用了模糊回答,避开自己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之后又转移话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把战火引到了对方的阵地上,使己方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47塑造环境,借景抒情

合适的环境能帮助演讲顺利进行。论辩情境是人着意选择和设计的论辩场合,它渗透着选择和设计者的意图,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论辩活动,能很好地为辩论主题服务。辩论者要善于塑造语境,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塑造辩论语境的重要性

不同的情境,有着不同的功用;不同的情境,当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让情境风格适应于我们的说服(或论辩)的目的,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晋朝的乐广发现一个好友久不来访,原来是这个朋友上次在乐广家做客,举杯将要喝酒时发现杯里有条蛇,因为不好直说,结果喝下去了,所以现在得了重病。乐广回家查看,发现那间屋子的墙上有一把弓,弓上描画着蛇纹,于是按照上次的摆设重新摆下酒席,复现了上次饮酒的环境,把那个病中的好友给硬硬请来了,然后问他:“你在杯中看见了什么没有?”朋友说:“和上次看见的一样,杯中有蛇!”乐广于是说:“这杯中的蛇就是墙上弓的影子啊!”客人抬头瞧瞧墙上的弓,不再坚持杯中有蛇的观点,病立即就好了。

通过克隆再现特定的具体环境,可以反驳论敌的虚假论题。杯弓蛇影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1890年,马克·吐温一行20余人参加道奇夫人主持的盛宴。不一会儿,宴会里的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嗓音越提越高。马克·吐温觉得有伤大雅,而如果这时大声制止也是不合适的,于是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我就这样低声说话,旁边的人就会好奇。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他们就会一个个地安静下来。”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讲了没多久,寂静果然蔓延开来。这样,马克·克温就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了下去,直到餐厅里一片寂静。见时机已到,他才开口说明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请他们从此要讲些礼貌,不要同时尖叫。当然,人们以行动同意了他的意见。

借助情境,加以联想,乘势发挥,可以使讲话的主题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当然,借助情境的方法无章可循,自由度大,需要一个人卓越的心智。

一个店员把一个正在生气的顾客带到一间安静的房间里,进去之后,还把门给顺手轻轻关上了,准备和这位顾客好好谈一谈,没想到顾客的声音比先前还要大,连连高声叫喊:“到底要做什么?想把我关在这里吗?”原来,这个房间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冷——只有相对而望的两张椅子,还有一张显得孤零零的桌子。窗子有点小,屋子被收拾得异常干净,充满了一种肃穆得叫人紧张的气氛。那个店员经常进进出出,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那个顾客却是第一次进来。

无疑,这个忽略环境的谈判最后一定以失败告终。

创造出特定的情境,可以向对方传递出特定的信号,为交际活动起到极好的铺垫作用。

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接见了他。会客室的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和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

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叔羊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以娱之”的。在请黄题词时,他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题为讽喻,没想到竟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因此他倍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于是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

尺幅的天地就是如此之大,创造论辩情境的天地之大就无须论述了。

在日常生活中,“虚拟”出类似这样的情境,实属无奈之举,但也可偶尔为之。

1936年,在全国一片抗战呼声的情况下,蒋介石的侍从晏道纲到东北军任参谋长,以蒋的化身自居,督促剿共,趾高气扬。东北军将领对此敢怒不敢言,而王明哲军长却借一次宴会之机,醉醺醺地当众发表起演说来:

……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人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华中,这次又到西北,辗转数万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办法都没有……张副司令(张学良)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收支费才十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师长……真令人伤悲啊!

说着,王明哲豪啕大哭,泪流满面。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悲痛,晏道纲坐在席间极其尴尬却无法发作,因为大家都以为王明哲醉了。

回家的路上,王明哲问随从:“你看我的这出戏演得怎么样?”随从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他根本就没有醉,而是借着耍酒疯,把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去的心里话和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不满发泄出来。

◎改变语境,营造氛围

改变语境,营造新的言语氛围,可以由假而真,或由真而假,真真假假,饱含幽默、诙谐色彩。

论辩时,有些内容不适合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表达,这时,必须改变语境,营造出一个新的言语氛围,方可收到绝妙的表达效果。

巧改语境,不仅能使语句由假变真,而且可由丑变美,由贬变褒。

绍兴徐文长是著名的才子,有一个传说称:

徐文长为某君写一副对联,此君善拍马溜须,吹捧上司。此人看也不看,立刻将对联呈献县太爷为生日寿礼,县官一看,气得要命,因为对联写着:

县令大人不是人,

养个儿子要做贼。

县令传令,捉拿徐文长。徐文长早有准备,说:“小生的对联尚未写好,他就派人强行拿走,这怎能责备小生呢?”

县太爷立即叫人取笔墨,令徐文长接着写完整。徐文长不假思索,挥笔就写:

县令大人不是人,本是南山老寿星。

养个儿子要做贼,偷来蟠桃献父亲。

“好!好!”众人一看赞不绝口,县太爷也喜上眉梢。

改变语境,可以化贬斥为赞颂,亦可化赞颂为贬斥,且带上幽默诙谐的色彩。

清代有一贪吏,平时鱼肉百姓,贪酷闻名。正月初一,他在衙门口贴了一副春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人们看了,不禁哑然失笑。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各添几个字,变为: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这样一改,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这位贪官的丑恶嘴脸。

生活当中,语言的表达含义一般是比较明朗的,倘对方不“配合”,巧变语境,那结果就很难说了。我们看下例:

两个人到餐馆吃饭。侍者端来一碟鱼,里面有两条,一大一小。其中一个先下手为强,吃了那条大的。另一个骂他没修养,不会礼让,并说:“如果是我先吃,我会先吃小的。”那人答道:“你有什么可埋怨的,小的正在呀!”

这位吃大鱼者可以说是诡辩,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表达是奇特的。

◎选择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讲话或者论辩,应该注意情境和对象。这正如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言:“既然要产生一种活的实践效果,演说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场合以及听众理解能力和一般性格,否则他的语调就会由于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适合而不能达到所向往的实践效果。”

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论辩中,只有选择那些和论辩的内容、目的相一致的环境,我们才容易收到预定的效果。

(1)避免到对方的“地盘”去交谈。这个“地盘”主要是指对方的办公室和家里,因为在这些地方,主人易于说服对方。

(2)可以在正规场合与性格内向的人说话,可以在轻松的场合与性格外向的人说话。

(3)宽敞舒适的地方是说服或者论辩的首选。当对方的地位、年龄和实力都在我们之上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选择宽敞舒适的地方。

(4)不要坐在人来人往的地方与人论辩,防止双方心慌意乱,情绪波动。

(5)在自己的房间或客厅里谈话,比在别人的房间或客厅里谈话更能说服人。

(6)在上司的办公室,尽量不要坐在上司的正对面。上司的椅子是个权力的象征,忽视它,对双方都有好处。坐在上司的侧面,可以减轻与之交谈的压力。

(7)可以在容易使人赏心悦目的地点与不思悔改或者情绪低落的人说话。

48就地取证,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表达的切入方式,它借对方在论辩中所提出的问题、理论或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实现论辩的目标,达到论辩的目的。

◎就地取证

某次在以“做好商业服务工作要靠顾客理解”为题的辩论赛上,由于对抗相当激烈,正方的一名队员失于冷静,言语中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反方一名队员反应敏捷,当即抓住对方的失误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说,做好商业服务工作主要靠服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看顾客是否理解来决定我们的服务态度,就像我们今天来参加这场论辩赛一样,不能因为对方的态度不好,不理解,我们就不好好地参加这场论辩赛,应该是无论对方是否理解,态度如何,都要认认真真地把比赛进行下去,取得预期的成功。如果像你对方所主张的那样,只有顾客理解才能把工作做好的话,我们的这一次论辩赛不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吗?”

这段辩词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同时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己方的观点,辩论胜负的转机就在于反方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就地取证法。

就地取证就是辩者在论辩过程中及时抓住论辩现场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为论据,来反击对方观点、论证己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就地取证可以取静态的事物,也可以取动态的事物,还可以取历史史实。前二者直观性强,后者为当地人所熟知,因此此法具有很强的辩驳力。

在一次以“改革开放的年代还需不需要雷锋精神”为题的辩论赛上,反方队员坚持提倡有志青年要干大事业、有大作为,不能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上花精力。正方队员立即进行反驳:

“大事业是由具体小事积累而成的。就像我们这所教学大楼,是用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我们地上铺的地毯,是用一根根毛线织成的。很难想象,连一砖一线这样的小事都不愿做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种就地取证信手拈来,通过形象的比喻,雄辩有力,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要运用好这种就地取证的方法,就必须熟悉现场和当地的情况,要洞察入微,随机应变。

一次,一个小贩在集市上卖豆角,每斤2元,买主还价1元5角。正在僵持不下时,那个买主从口袋里掏出香烟准备吸烟,小贩见那香烟比较贵,就灵机一动,说:“小伙子,你为了争5角钱,花了这么长时间,其实只要少抽一支烟,就足够了。一斤豆角就可以炒一大盘菜,还不到一支烟钱。”

买菜者一听这话,“争劲”顿时没了,掏出4角钱就买了两斤。

小贩思维敏捷,就地取证,巧妙说理,买菜者为之折服。

就地取证由于所引证的事物往往都是论辩者在现场或当地的所见所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动具体,直观真实,因而这是一种一点就明、一说就透的雄辩方法。这种方法在赛场论辩中使用频率很高。

在论辩中要用好就地取证的方法,就必须熟悉现场的情况,并且善于洞察事态的发展,抓住机遇,随机应变,适时出击。

◎借题发挥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很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英国社会是极为少见的。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与他在一处沙龙相遇,嫉妒异常,欲中伤诗人,便高声问道:

“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一位木匠?”

诗人回答:“是的。”

纨绔子弟又说:“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微笑着回答:“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是的!”

诗人又说:“那你父亲怎么没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

面对纨绔子弟的恶意提问,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就势发挥,根据对方的方式进行反问,使纨绔子弟丢脸献丑,偷鸡不成反蚀米。

借题发挥的好处是说理性强,易于使人接受,常常起到绝妙的说服作用。

李白应诏进京后,因见皇帝和权贵只知醉生梦死地享乐,心情沉闷,恰在这时,朝廷召集李白等一班翰林学士赋诗唱和,李白推说身体有病,不肯吟诗。皇帝的大舅子杨国忠,本来因私怨对李白心怀不满,就在皇帝面前有意搬弄是非,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曹子建七步成诗,李翰林做诗驰名,今天为什么无诗可作?你如能像曹子建,我杨国忠就五体投地。”

李白早已明白杨国忠的用意,“嘿嘿”几声冷笑说:“国舅的话错了,曹子建七步成诗,那是他哥哥曹丕逼的!我李白一无非分之想,二无权势之争,怎能和曹子建相提并论呢!你要我像曹子建那样做诗,却把皇上置于何地?”

杨国忠听了李白的反驳,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皇帝见杨国忠无言以对,便打圆场对李白说:“国舅是想激激你,你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李白说:“既然皇上无忌,那么国舅要我像曹子建那样做诗也不难。请问,作得出来又当怎样?我李白要和他赌一赌!”

听了李白的叫阵,别人都想瞧瞧热闹,一齐起哄:“是啊,国舅敢赌不敢赌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