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9个辩论技巧
2964100000014

第14章 辩论进攻战术的运用(5)

即要在“引诱”上下功夫,可以采用障眼法,巧布疑阵,不露痕迹,以免被对方识破而功亏一篑。当对方不轻易上钩时,便辅之以激将法,来尽快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准备坚持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进入预先设好的圈套。也可以设计多种问题,即暗设多种机关,一问不成又接着第二问,环环相套,步步紧逼。问的时候,要明松暗紧,将对方慢慢引入埋伏圈内。暗中却极其细心地倾听对方的回答,从中寻找漏洞,一旦得手,便立即关门打狗,收网捕鱼。

二、圈套要设好

下面是一则关于“能不能预料未来的事”的辩论:

甲:以往的事可以知道,未来的事却不可预料。

乙:我们知道,如果人掌握了某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完全可以预料未来的事。

甲:请解释你的观点。

乙:飞机速度快,还是火车速度快?

甲:飞机速度快,火车比不上它。这正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乙:假设你在上海接到电报,要你在一天之内赶到北京参加紧急会议,你是坐飞机去,还是坐火车去?

甲:当然坐飞机才赶得上开会。

乙:那么你现在还没有去北京,怎么预料到坐飞机才能赶得上开会呢?

乙方先举出一生活常识问甲方,甲方正好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免沾沾自喜,而放松了戒备心理。谁知这正是乙方的诱饵,他以此控制了甲方的思维逻辑,使之最终不得不承认乘飞机比坐火车快是“可以预料”的结论。

在揣摩对手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主动以进攻者的姿态发问,或假设其事,或虚言夸张,巧布疑阵,设好“口袋”,诱使对方上钩,为后面反击张本。

三、反击要有力

一旦辩论对手已经进入“口袋”,就应不失时机地扎紧袋口,迅速出击,突然抛出最有力的论点和论据,使对手措手不及,无言以对,不给对方以回旋的余地,辩得对方哑口无言,这是辩论所追求的最佳境界。

◎使用语言来设圈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出远门时,他把一百元钱寄放在一个老头那里。年轻人回来后,问老头子要回这笔钱。哪知老头翻脸不认账,硬说没有拿过他的钱。于是,年轻人就到法院里告状。

法官把老头叫来,问他究竟拿过钱没有,老头连哭带闹,矢口否认。法官问年轻人有没有证人?年轻人回答说没有。法官又问年轻人:“你在哪里把钱交给这个老头的呢?”

年轻人答:“在一棵大树底下。”

法官听了之后,便对年轻人说:“传它到案问话。”

年轻人发愁地问:“我怎么对那棵树说呢?”

“把我的大印带去,吓唬它。”

年轻人去了。那个老头却在法庭上暗自发笑。

过了半个小时,法官看了看太阳,问老头:“怎么样,他走到大树跟前了吗?”

老头回答说:“还到不了。”

又过了一小时,法官又问:“年轻人现在该往回走了吧?”

老头说:“该往回走了。”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回来了。他愁眉苦脸地说:“老爷,大树不跟我来呢!”

法官说:“年轻人,不要着急嘛。”转而对老头厉声喝道:

“不诚实的老头,还不赶快赔钱给人家。”

老头说:“老爷,这话从何说起?”

法官说:“年轻人是在一棵大树下把钱交给你的,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那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有这样一棵树。可是当我问你:‘怎么样,他走到大树跟前了吗?’你回答说:‘还到不了。’后来我又问你:‘年轻人现在该往回走了吧?’你说:‘该往回走了。’由此可见,你是知道这棵大树在哪儿的,年轻人有钱在你处也是确有其事的,你是不老实的。现在你还有什么话说吗?”老头哑口无言,只得乖乖地把钱还给年轻人。

法官是用设陷术断案的。他问老头的那句话,便设置了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因为若是年轻人说假话,那么老头根本就不知道树在哪儿,他应该回答:“不知道”,正因为确有其事,老头才能根据时间回答年轻人是否走到树那儿,何时该往回走这一问题。法官正是通过这种看似不经心实则有预定目的的诱问,使老头儿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陷入圈套,露出破绽。

诱敌入彀,引人就范的秘诀在于语言圈套。语言之所以成为圈套,是因为同一个语词有不同的语义。听话者首先期待这一个意思,突然发现转向了另一个意思。“鸡有六德”就是让对方期待“鸡德”,结果变成了“你舍得我就吃得”的“得”。爱好音乐的士兵原来期待的是与乐曲的创作、演奏或演出有关的,却突然转变成了搬运乐器。

在说辩中,单刀直入,正面进攻的战术固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论辩的复杂性,论辩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即对方死守其立论,不论你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这时如果仍然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巧设陷阱,诱使对方离开阵地并落入圈套,逼其就范。

党太尉想要画像,请来一名画匠。画匠估计了一下颜料等费用,说需要几两银子。吝啬刻薄的党太尉一听说要几两银子,脸一沉,非常不高兴,因此而辞退了好几个画匠。

最后,有个画匠知道了他舍不得花钱,就一切从俭,计划了一下,对党太尉说道:

“只用白纸一张,毛笔一枝,墨一锭,足够了。”

党太尉一听,分外喜悦,问道:“怎么画法?”

画匠说道:“画一顶黑纱帽,身穿黑袍子,犀牛角带子,黑靴,侍从人员画成黑番童。”

“妆什么颜色?”太尉问道。

“在旁边画一张黑漆桌子,斜歪着脑袋趴在桌上就行了。”

党太尉一本正经地说道:

“画像,要紧的是面目,如果低着个头,人怎么能看见呢?”

画匠挖苦道:

“你这样的嘴脸,还要见人干什么?”

由于这种“设陷术”具有较大的迷惑作用,法庭上的法官和律师也常常用来诘难罪犯。

设陷术就是在某些话语中暗藏着某一企图,精心设置一个圈套让对方去钻。通过这些话语引起对方按照你所希望的要求做答,从而自然地露出破绽和落下话柄,正好为你批评和反驳对方所利用,成为一支射向对方的利箭,一下就击中了对方的要害,使对方束手就擒。

◎请君入瓮,争得主动权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请君入瓮”是一条众所周知的成语,用在辩论中,就是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用对手的观点制服对手,用对手的方法去击败对手,抢得先机。

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辩论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辩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双方的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入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正方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应对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而选择后者,则有悖事实,更是差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入,语锋犀利,其应变非常灵活,技法也很高明。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辩论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守为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守为攻还需要依靠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经在浙江遂昌县任县令。县境内有个村子紧傍高山,山高林密,常有老虎出来伤人,老百姓纷纷请求县令灭除虎害。汤显祖当即派人上街,鸣锣招募乡勇进山灭虎,但没有一个人应招。仔细一打听,原来县里有个“皮神仙”,胡说什么虎伤人是天上神虎下凡收人,大家都怕打虎受到天神的处罚。正说话间,只见皮神仙贼眉鼠眼来到汤县令跟前,问:

“听说老爷要聚众灭虎,不知可是真的?”

“老虎伤人害畜,肯定要除掉!”汤显祖回答。

皮神仙神神秘秘地说:“天降神虎下凡,惩罚恶人,千万不能乱杀。死在虎口的都是天命注定,不是前世留下冤孽,就是今生做了坏事,行善积德之人,就是放在虎口老虎也会避开,不会伤他!”

汤显祖厉声喝道:“那就将你放在虎口试试看,看看你到底是善人还是坏蛋!”

皮神仙听了,吓得屁滚尿流,忙大声呼叫:“要不得,要不得,我还想多活几年!”说完,就连忙溜走了。

“什么屁神仙,不过是骗饭吃的老鳖!”人群里响起了一片讥笑声。

轰走了皮神仙,人们争着报名应招,成立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打虎队,不到一个月虎患就平息了,老百姓过上了平安日子。

汤显祖紧紧抓住皮神仙的“行善积德之人,放在虎口,老虎也不敢伤他”的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失时机地发起攻击,要将皮神仙放在虎口,彻底地揭穿了他的鬼把戏。汤显祖这里使用的就是反守为攻的方法。

请君入瓮是一种制服对手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于善于抓住对手的致命点,然后不失时机以此去反击对手,便可立即置对手于死地。

29钢言硬语,掷地有声

针锋相对,刚言震慑,就是论辩中针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以非凡的气度和声势,震动、威逼和慑服对方。

◎刚言的威力

1997国际大专辩论会总决赛上关于“真理越辩越明”的辩论中,首都师范大学(正方)四辩有一段充满浩然正气的总结陈词:

宇宙浩瀚无边,百万年的历史也不过沧海一粟,但人类就在这沧海一粟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今天规律的世界,这恰是人们不懈地探寻真理,缅怀真理,运用真理,传播真理的结果。人类的理性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和平、自由、民主,人类的精神就是要反对垃圾真理,反对禁锢视听,愚民政策,以势压人。为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人们甚至以殉难的精神高扬这样的信念:要为真理而斗争。

这段辩词慷慨激昂,气势恢宏,它回顾了人类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史实,且采用了一系列排比抒情造势,高扬了辩者要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信念,深切感人,对方不能不为之慑服。

刚言慑服既要有“理”,又要有气势,还要讲究语言的修饰。

《古文观止》中记载有一篇《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骄横的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小小安陵,实际上是要并吞安陵。安陵君不同意,因此派唐睢出使秦国。当秦王听说安陵君不愿调换,顿时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对唐睢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睢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睢说:“大王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撞地罢了。”

唐睢说:“那是庸人发怒,不是勇武者的发怒。……如果勇武的人真的发怒,倒下的不过两个人,血水淌过的地面只有五步,但是普天下都得穿白戴孝。现在就有一个勇士发怒了!”说着,唐睢拔出宝剑,挺身而起。秦王一见害怕了,忙对唐睢说:“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下谈,何必发这么大的怒气。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独有安陵君一个仅有五十里的小国却保存下来,其原因就是有先生这样的勇士。”

面对论辩对手的傲慢无礼,唐睢以刚言硬语针锋相对,使得秦王败下阵来。

使用刚言硬语有两个特点:

1.刚毅生威

言者临危不惧,神态刚强,能表达强烈的正义情感,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严辞雄辩

刚言出口,理直气壮,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有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表达论辩功能,是柔言所望尘莫及的。

义辞的力度如何,并不在于“嗓门高、口气冲、措辞烈”,关键在于是否在“理”,锋芒能否打在对方的要害处。

◎使用刚言硬语的方法

在使用刚言硬语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刚言硬语要有大无畏的刚毅精神

某公司在整治家属区“脏乱差”的活动中遇到了麻烦,一个外号叫做“二赖子”的钉子户扬言:“谁动老子的鸡窝,老子叫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公司书记听了,只身一人找到二赖子家,不客气地往沙发上一坐,开门见山地说:“你是打架动刀子呢,还是和平解决?”隔了一会儿,公司书记继续沉着脸说:“我生死关都过了好几遍了,从来就不怕死,但我还是劝你和平解决,这对你和大家都有好处。”

二赖子被一下子给镇住了,哪里还敢对垒叫阵,于是大动干戈的念头都化成了圆滑的托词:“我不是不拆,是人手太少忙不开。”

书记于是说:“我有的是人,义务帮忙!”

这个“钉子户”一拔,仅仅几天时间,这家公司就是楼洁院净,秩序井然。

论辩中无私无畏的胆略,是为真理而战的意志表现。意志是辩者为了实现预定的论战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这是刚言硬语取得胜利的心理素质的保证。刚言硬语者的意志必须体现出目的性和顽强性的特征。

在论辩过程中可能遇到劲敌,这时就应该为排除外部困难而做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要防止产生于自身的消极情绪,克服动摇斗志的畏缩心理。论辩意志的顽强性,正是表现在压倒对方、控制自我的“自恃”、“自制”、“自强”上。刚言硬语者应能对付任何打击,排除一切干扰,泰山压顶而面不改色,“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在论敌前要有浩然正气、有胆略。胆略生雄辩,雄辩助胆略。有了临危不惧的勇气,从容不迫,就能在害中思利,害中思攻,就能难中生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战胜恐惧。恐惧是人们无力摆脱和逃避某种威胁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这往往是由于缺乏应付可怕情景的力量和知识。人们的知识丰富,足以高瞻远瞩,看到事物的发展前景,才不致稍受侵犯,便魂飞天外,语无伦次。

论辩意志,是取得辩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意志品质如有某种薄弱之处,应通过说辩实践的锻炼,使之获得改善和增强。

二、刚言硬语需要过硬的思想

俗话说:“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刚毅之士,才能讲出刚毅的话语,说话才能底气十足。

马克思1848年在科伦法庭上的著名发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普鲁士反动政府对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十分恼火,他们以报纸上的文章侮辱了最高检察官和宪兵为由,对马克思提出公诉。在被告席上,马克思以凛然正气压倒了法官的声势,并根据当时的法律条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倒了敌人所罗织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