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77

第77章 做事要洞察人心,发挥肢体语言办事的神奇效果(1)

办好事情离不开洞察人心

“盲人摸象”的故事尽人皆知。要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就必须借助于“立体透视法”来知人、识人。所谓“立体透视法”,就是对对象进行全面性的综合考察透视,反映这个对象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部分事物所构成的立体画面。具体内容包括多角度透视、多态势透视、多层次透视和多侧面透视。

办事离不开“人情定律”,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

刘邦在他韩信眼中是个通情的人,并且刘邦还让韩信欠下自己人情债,使其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之后,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邦、项羽二人的命运都悬在你的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之所以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的面子;你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是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人情是做出来的,是有好人缘的前提。

话虽这么说,但人情的“通”,人缘的“有”,是不能靠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

人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在确定任务的时候,可以把总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细小的和逐步解决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知觉的偶然性和自发性,并提高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观察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俗话说:谁知道得最多,谁就看得最多。一位富有学识的考古学家,能够在一片残缺不全的乌龟壳(甲骨)上,发现不少重要而有趣的东西,而一个门外汉,却一无所得。

第三,观察应当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而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设法使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获得事物各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第五,观察时应当做好记录。这不仅对于收集和整理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步骤,而且也是促进准确观察的宝贵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准确地掌握观察人的方法,进一步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

看破人心的五种方法

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对于看破人心的方法,运用得非常彻底,韩非子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只有能够看破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臣子,所以韩非子特别重视看破人心的方法,他总结了五种方法:

1.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如果君王只听臣下的报告,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一位名叫竖牛的侍从,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其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也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教训。

2.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又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环境,然后在部属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疏忽。

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3.给人单独表现自己的机会

齐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湣王和宣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著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个人的实际才干。

4.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试探对方

对明明知道的事故作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滋味,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韩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韩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韩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韩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露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羊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韩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从此,部下都畏惧韩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一次燕相子之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确实有一匹白马。”于是子之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从10种习惯动作认知他人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征都能在举手投足、点头微笑中暴露无遗,那些经验丰富的识人高手往往从一举一动中就能识别人心。有一些习惯动作,可以帮助识人者观察一个人并轻松地对其认知。

1.手摸颈后者

当一个人习惯用手摸颈后时,往往是出现了恼恨或懊悔等负面情绪。这个姿势称为“防卫式的攻击姿态”,在遇到危险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用手护住脑后,但在防卫式的攻击姿势中,他们的防卫是伪装,结果手没有放到脑后,而是放到了颈后。女性常常以伸手向后,撩起头发,来掩饰自己的恼恨情绪,并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2.摊开双手者

大部分的人要表示真诚与公开的一个姿势,便是摊开双手。意大利人毫无拘束地使用这种姿势,当他们受挫时,便将摊开的手放在胸前,做出“你要我怎么办”的姿态。他做的事情出现了坏的现象,别人提出来,而他摊开双手,表示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解决,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摊开双手时,耸肩的姿态有时也会随着张开手和手掌朝上而来。演员常常用到这个姿势,他们不只是表现情绪,即使在说话前,也能显示出这个角色的开放个性。

3.拍打头部者

拍打头部这个动作多数时候的意义是表示对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刚才还陷入困境,现在则走出了迷雾,找到了处理事情的办法。拍打的部位如果是后脑勺,表明这种人敬业,拍打脑部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自己。时常拍打前额的人一般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

4.拍打掌心者

人与人谈话时,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会有一个手部动作,比如相互拍打掌心、摊开双手、摆动手指等,表示对他说话内容的强调。这种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自信心强,习惯于把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塑造成一个“领袖”人物,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很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派。

言行不一者。当你给某人递烟或其他食物时,他嘴里说“不用”“不要”,但手却伸过来接了,显得很客气的样子。这种人比较聪明,爱好广泛,处世圆滑、老练,不轻易得罪别人。

触摸头发者。这种人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爱憎分明,尤其嫉恶如仇。他们经常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喜欢挤眉弄眼,爱拿人当调侃对象。这些人当中有的缺乏内涵和修养,但他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处世大方并善于捕捉机会。

5.经常摇头者

经常“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这种人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引起别人的不愉快。但是,经常摇头或点头的人,自我意识强烈,工作积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6.吐烟圈者

这种人突出的特点是与别人谈话时,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支配欲望强,不喜欢受约束,为人比较慷慨,哥们儿义气重,因此他们周围总是包围着一群相干和不相干的人。吐烟圈还能看出此人对某个状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态度,那就是看他是把烟圈朝上吐还是朝下吐。一个积极、自信的人多半会把烟圈向上吐;相反,消极、多疑的人多半会朝下吐烟圈。若是朝下吐,而且是由嘴角吐出,则表示此人非常消极或态度诡秘。

7.手插裤兜者

双脚自然站立,双手插在裤兜里,时不时取出来又插进去,这种人的性格比较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中他们最缺乏灵活性,往往用呆办法去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双手后背者。两脚并拢或自然站立,双手背在背后,这种人大多在感情上比较急躁,但他与人交往时,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其中可能较大的原因是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许多当过兵的人可能都对双手后背这种习惯动作很熟悉。尽管部队规定在正式场合不许袖手和背手,但还是可以看到在非正式场合一群新兵聊天的时候,突然老兵班长来了,他往往就是背握着手,昂起下巴,在新兵中走来走去。老班长这种动作就等于他在说:“我是老兵,我是班长,你们得听我的。”这是相当自信的姿势。

8.抖动腿脚者

喜欢用腿或脚尖使整个腿部颤动,有时候还用脚尖磕打脚尖或者以脚掌拍打地面,这种人很能自我欣赏,性格较保守,很少考虑别人,凡事从利己主义出发。然而当朋友有困难时,他会经常给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建议。

9.解开外衣纽扣者

这种人的内心真诚友善,他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这种思想时,最直接的动作便是解开外衣的纽扣,甚至脱掉外衣。在一个商业谈判会议上,当谈判对手开始脱掉外套时,你便可以知道双方正在谈论的某种协定有达成的可能;不管气温多么高,当一个商人觉得问题尚未解决,或尚未达成协议时,他是不会脱掉外套的。那些一会儿解开纽扣,一会儿又系上纽扣的人,通常优柔寡断,且意志不坚定。

10.双手叉腰者

这种人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经过最短的距离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这个姿势,就像他用字母“V”代表胜利一样,成为他的特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这个意思。

11.拍案击节者

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谈话时,一个人以手在桌上叩击出单调的节奏,或者用笔杆敲打桌面,同时脚跟在地板上打拍子,或抖动脚,或用脚尖轻拍,这种节奏并不中途停止,而是不断地嗒嗒作响,这些动作就是在告诉你他已经对你所讲的话感到厌烦了。另外一种情形是,一个人在看书、读报、看电视,尤其是看球赛时突然拍案击节,表示他对故事情节或运动员的某个动作表示赞赏。这种人一般性格乐观,对烦恼不记挂于心。

眼神使你所向披靡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面部表情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眼神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它忠实地显示着说话的真正含义。

民谚道:“一个目光表达了1000多句话。”心理学家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常见的瞳孔语言是,在表示反感和仇恨时,瞳孔缩小,还露出刺人的目光;相反,睁大眼睛则表示具有同情心和怀有极大的兴趣,还表明赞同和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