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71

第71章 做事要借助外力,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2)

狐假虎威之谋,在世人眼中似乎不算奸诈,但有狡猾之感,这点更有必要研究。求人办事,就要敢于“狐假虎威”,甚至无中生有,“拉起大旗做虎皮”,依靠更加有威势的第三者的压力或名头唬唬人,从而促成所求之事。假如狐狸不能与老虎交朋友,那么就要制造一种跟老虎密切交往的假象,小心翼翼地跟在老虎的后边,大吹大擂他们之间有着笃深的友谊,这样做,便制造一种印象,安危也得到老虎极大的关注。但是这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求人过程中,或者说是在与“老虎”交朋友之时,态度要不卑不亢,使所求之人、所交之友对你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第二,在不经意之中,流露出你与强大的第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由得对方不信,事也就好办了。

陈先生创业之初是一家劳保用品小公司的老板。他打听到有几家大型生产企业正好要采购一大批劳保用品,于是想通过这次机会把产品打入大型企业,派业务员去接洽了几回都无功而返。后来分析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公司小,没门路没靠山,人家看不上眼。陈先生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一计。

他告诉业务员们,公司将在某日搞一次大型公益的产品赠送发布会,届时省市里的有关主要领导和一些企业负责人将到会,并且将有众多媒体参与。他让业务员分别去接洽这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邀请他们赴会领取免费的产品。交代完工作,陈先生开始了他的行动。

首先,他预定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厅作为发布会的现场,以此来充场面。接下来,他分别找了两家报社的名记,进行了一点“疏通”,于是报纸上就有了他们为了工人着想而要进行公益赠送活动的软新闻。然后,他通过一些朋友联系上了一些省市里的领导,分别对那些领导说:我们的产品赠送是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会有一些大型企业和一些省市领导及主流媒体参与,你是我们尊重的领导,想邀请您赴会。听到“尊重”两字,那些领导怎会不去。之后,他又通过报纸把这些消息综合的展现出来,并且有目的的让电视台了解到,于是电视台也介入了进来。

最后,他又分别亲自去见了那些大企业的领导,把这些综合信息以交流的姿态传达给他们,还不忘吹嘘一番:我公司是有省市领导支持的,产品有很多大企业青睐,我们和媒体的关系是相当好的。

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他打的一些小幌子而已。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他的产品公益赠送活动在一片赞扬声中召开,省市领导出席,大企业、小企业的主脑们济济一堂,媒体煞有介事的推波助澜。最后的结果就是风光无限,订单多多。

陈先生所用就是“狐假虎威”的诡道奇谋。他借助多面“虎威”的综合作用,借势发力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并且收获了无价的后续潜力资源。

拉“虎皮”为自己所用这一招,在借力方面效用显著,日常生活中,也不妨使用这招来成就一些事情。

结交贵人,借梯登高

在古代,所谓贵人就是指有权有势或有钱有名的人。他们既然不同于常人,自然也拥有常人所不及的力量,可办成一般人办不成的事。但要想贵人为自己办事,当然必须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

找贵人办事,是许多人办成大事的成功秘诀。对于一般人来说,贵人很难遇到,然而一旦遇上,就要紧紧地抓住,直到帮你办完事为止。

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有了贵人,不仅能缩短走向成功的时间,还能加大你的筹码。如果你自知能力缺乏,毅力有限,那就更需要“贵人”相助。

李鸿章早年屡试不第,“书剑飘零旧酒徒”,为此他一度郁闷失意,然而1858年他却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从一个潦倒的失意客一跃而成为湘系首脑曾国藩的幕宾,从此他的宦海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李鸿章拜访曾国藩,牵线搭桥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心腹,当时随曾国藩在安徽围剿太平军。有了这层关系,曾国藩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李鸿章素有才气,善于掌管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折甚为得体,深受曾国藩的赏识。

有一次曾国藩想要弹劾安徽巡抚翁同书,因为他在处理江北练首苗沛霖事件中决定不当,后来定远失守时又弃城逃跑,未尽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愤而弹劾,指示一个幕僚拟稿,总是拟不好,亲自拟稿也还是拟不妥当,觉得无法说服皇帝。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皇帝的老师,弟弟是状元翁同龢。翁氏一家在皇帝面前正是“圣眷”正隆的时候,而且翁门弟子布满朝野。怎样措辞才能让皇帝下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办,又能使朝中大臣无法利用皇帝对翁氏的好感来说情呢?曾国藩为此大费踌躇。

最后,这个稿子由李鸿章来拟。奏稿写完后,不但文意极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刚正的警句,说:“臣职分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一写,不但皇帝无法徇情,朝中大臣也无法袒护了。曾国藩不禁击节赞赏,就此入奏,朝廷将翁同书革职,发配新疆。通过这件事,曾国藩更觉李鸿章此才可用。

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一无所长,是很难得到贵人赏识的。即使侥幸获得高位,也肯定有一堆人等着看笑话。贵人也会比较谨慎,选择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不明摆着往自己脸上抹黑吗?“相马相出一个癞蛤蟆”,那可是天大的讽刺。“伯乐相马”,同时“良禽择木而栖”,所以双方最好各取所需,以诚相待,投桃报李。

受贵人相助,有利也有弊。因为有些贵人提携新人,是出于爱才,出于公心,但也有人是有私心的,为了培养班底,增强自己的实力。如果贵人倒台,身败名裂,你作为他的党羽,也要小心受到牵连,影响仕途、财运或名誉。

千里马没有伯乐赏识永远只能是一匹普通的马。一个人光有才能还不行,还需要有人来给你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因此,结交贵人,借梯登高,是想要成功的人必须学会的一门学问。

善借隐情,成己之事

借用所托之人的隐情使自己成事,是许多高明者所为。这里要注意的是,借用别人的隐情,不可直白暴露,且目的是自己成事,否则会弄巧成拙坏大事。

竞争者的弱点有时是众所周知的,有时是隐而不显的,众所周知的弱点在运用到办事时所收到的效果,当然比不上利用对方的一些隐情。但是,隐情的资料及证据较不容易掌握,搞不好还会吃上官司。所以,智者或强者多半强调面对面的竞争,而不是造谣言或放冷箭,亦不无道理。

1976年是美国大选年,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共和党方面推出了总统福特出来角逐,而民主党方面则出现了卡特与爱德华·肯尼迪较量的局面。

肯尼迪挟其庞大的家族财势,以及两位兄长为国殉职的声望,兼以担任参议员多年的经历,欲问鼎总统候选人的宝座,简直可以说是探囊取物。

卡特是种花生的农夫出身,虽有担任州长的经验,但是显非肯尼迪之对手。卡特眼见力攻无望,惟有计取。当时美国人民因水门事件的创伤记忆扰新,加上白宫上层政治人物名誉事件又层出不穷。所以,狡猾的卡特就紧紧地抓住此弱点,开始了一连串攻击已死去的约翰·肯尼迪的行动。其中有肯尼迪总统对美国中央情报局谋杀外国领袖的阴谋知情,说肯尼迪总统在白宫里面乱搞女人,甚至居然还有一位名叫艾丝纳的女人,出面对新闻界大谈她曾和肯尼迪总统上床的事。进一步又扯出一位黑手党的首领,说他如何帮助肯尼迪违法当选等等。这些宣传的目的,无非是要丑化其家族的形象,抓住稍许捕风捉影的弱点,大肆宣扬,以达到打击的目的。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爱德华·肯尼迪果然招架不住,不得不宣布退出角逐。

到了1980年,爱德华·肯尼迪和卡特两雄再度交锋,竞争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此时卡特为现任总统,他知道1976年的打击策略已经不能再用,因为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选民不会再有新鲜感。所以,他就怂恿新闻记者抬出“柯普珍事件”,说明爱德华·肯尼迪当年对溺水的女友见死不救的经过,这样的一个人如何会有他自己所谓的“领袖气质”呢?穷追猛打的结果,使爱德华·肯尼迪终于再度败于卡特之手。

所以,很多人认为卡特能两度击败肯尼迪,主要是由于他善于打击竞争者的弱点,尤其是善用情势民气,直指问题的核心。不过,1980年因为他太过重视打击同党的肯尼迪,心力交瘁之余,反倒对真正的对手一—共和党的里根,找不到致命的弱点,以致败下阵来,回乔治亚州种花生去了。

别人的隐情也是一种弱点,借用时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对对手的弱点保好密,便可以多次利用同一个把柄抑制对手。一旦你掌握的秘密被公开以后,对方反而会破罐子破摔,毫无顾忌地对你报复。

假设,别人并不知晓你准备征服的对方的弱点秘密,即使探知了这个秘密,还是无法当做他的弱点加以活用,你必须确定其中的细节,才能大加活用。

这样,当对方立于众人面前,以一种傲然的态度,喋喋不休地与你吵起来时,你就用极其平静的口气,突然改变话题,问一句:“我忽然想到一件事,你最近有没有跟某某人见过面?”

对这个秘密一无所知的人,以及虽略有所闻,但是不知道详情的人,对你说的话,当然会不知所言何事。

不知底细的人全然不了解你所言何事—这个事实,便是你能够活用对方弱点,战胜对方的要诀所在。

要是你继续问下去,等于把他不愿意为人所知的大秘密掀了出来,他当然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只好设法使这一场吵架草草收兵。于是,他便会一改刚才趾高气扬的态度,低声下气地抗议说:“噢……噢……这种话何必在这儿说呢?”

此后,你就要搬出这个秘密来制服他。要一步步让他知道你是不好欺侮的,这也是活用对方弱点的另一个要诀。

有一点须谨记:善借隐情办事,是办特殊事情时迫不得已,情有所迫时采用的特殊方法。这和利用别人隐私,达到私利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普通人难办事、办难事的智慧,而后者则是非君子的小人行径。办事时要加以区别。

借势造势,威力无穷

做事往往受环境、个人等多方面的限制。当某件事需要众人参与的时候,通过一些兵法战术才可达到领导众人的效果。

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成功是化繁为简提高效率的学问,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功,必须学会抢占制高点,借助各种有利条件迅速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像一个科学家所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你才能看得更远。

古时有个卖马人在马市上蹲了三天也未把马卖出去,他找到了伯乐,请求伯乐给予帮助。伯乐一看他的马,真的是匹千里马,就答应下来。第二天,当马市上交易正繁忙的时候,伯乐出现在千里马旁边,他左瞅右瞧,观察良久,后做依依不舍状离开。伯乐前脚刚走,很多买主就围过来,千里马很快出手,并且卖了一个好价钱。

“造势”词虽新,其实历史却久远得很。春秋时的冯谖,可以说是善于“造势”的老祖宗。他的主人孟尝君被齐王免职,为了帮助主人东山再起,他四处活动,当众焚毁债券,收买人心,造成民众拥护的影响;西去秦国,说动秦王高薪聘请孟尝君,回头又把这个消息告诉齐王,使齐王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任命孟尝君为相。

不过,比较起来,今人“造势”的水平和效率要高得多。作家余秋雨现在大红大紫,炙手可热,可他刚出道时那个窘状,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据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责任编辑王国伟说,那本书稿到他手上之前已遭两家出版社退稿,他拿了决定出版之后,征订数也只有区区1400本,也就是说连最低开印数也没有达到。于是他们发动传媒造势,书出版之前之后的一个月间,组织写作300多篇评论稿在全国各地主要报刊发表。结果一炮打响,洛阳纸贵,一版再版。当然,除了“造势”有功外,还得说人家那书确实不错。

马尔克斯在因《百年孤独》成大名之前,已经写出了他最好的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但他的名气只限于文学小圈子,比起写作年龄比他短、年纪也比他轻的略萨和富恩特斯,名气小多了。可是他结交了一批朋友后,这群朋友教他并帮他“造势”,那情况就不同了。在他还未动笔写《百年孤独》之前,已向出版界大力吹风,说有一部惊人之作将要出现,刚写了几章,就同时在各报发表小说的片断。当小说快要出版时,各大报刊登他的整版访问记,朋友们组织的评论文章连篇累牍。所以,小说后来惊人地畅销,并成为世界名著,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