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51

第51章 做事要独辟蹊径,出奇制胜源于出其不意(3)

在《三国演义》中好几次都叙述了周瑜、曹操和诸葛亮对风向的考虑。而周瑜的狂妄、过于自信,让他事先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他认为很小的问题,直到最终才突然悟到所做决策的失误。即使是在诸葛亮七星坛上借东风之际,仍然是半信半疑,“隆冬之际,怎得东南风乎?”在这个问题上,周瑜的无知,跃然纸上。

再来看看曹操是怎样考虑的。在庞统献连环计,铁链锁战船之后,程昱提到提防东吴用火攻,曹操却说:“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看来曹操还是比较周到的,考虑到了战船连锁的弊端。然而,在东吴火攻之日,东南风起,他又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的无东南风?何足为怪。”这些只是正常的小细节。诸葛亮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一难逢的时机,火烧赤壁,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冬季无东南风,是常识。周瑜连这基本常识都没有事先考虑到,显示了他的无知,以至于醒悟之时大吐鲜血,看来他后来被诸葛亮三次气死也在情理之中了。冬至之时,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汇,不定什么时候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这算是个最普通的细节了,但是在赤壁之战中,它演变成了赤壁之战的首要条件。在这既定的历史时刻,刮东南风是细节,但它是决定历史变革的细节。把这细节推上了赤壁之战辉煌地位的是诸葛亮,即使是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也能从始至终把握全局。在这场战争中,正是由于诸葛亮有着抓住细节的思维,于是他有所创新,他打破了弱不可能赢强的定律。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而言,风向这样一个小细节就决定着它们的兴亡。由此可知,对于企业、个人而言要真正达到利润增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要做好“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思想准备。否则,所谓的创新变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但却绝不能掉以轻心。对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应该抓住其中相关联相通的细节,只有这样的细节改变,才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几十年前的日本还是一个小国,人口少、占地面积小、经济不发达,但日本如何能在战后的五十多年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呢?日本人甚至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把此归结为日本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奉献所有的民族精神。但深思熟虑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那并不是关键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细节”创新给他们国家所带来的变革,从而让它一下子跻身世界经济之首。不错,也许我们脑子中很难回想出过去五十年日本有什么大的革命性的发明,比如互联网技术、资源等等,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他们发明了方便面,发明了卡拉OK,包括吃水果的调羹他们都设计成锯齿状便于切割……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发明,这些细节上的注意,让他们有了如今的地位。可见,细节的每一滴进步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更带来巨大的效益。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为什么细节会成为魔鬼的栖身之地呢?因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忽略了细节的存在,从而让魔鬼有机可乘,有时忽略了细节的存在,就不仅仅是让你停滞不前了,有时甚至可以让你倒退很多。其实,面对于“创新变革”这个在企业界里非常时髦的字眼,又何尝不是存在于细节之中。在一些人的错误观念里,创新变革是始于宏伟的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充耳不闻的细节反而成了制约创新变革的“魔鬼”。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获得创新,就必须要明白“不择小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杯土方以成高山”的道理。

在国内,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变革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成功的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却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变革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仅公司内单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变革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而这些创新变革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量变”会导致质变,那么如果我们把创新比作是一种“质变”,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而这种量变却是异常简单的,它不需要像人类发展一样那么复杂,要历经几千万年才可以形成,却让人一看就懂: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有想到。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的经营,只有重视细节,并从细节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而细节对于个人的创新变革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我们可能每天都在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单调地过着相同的日子,但人的生活必然是原创,因为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比如,我们现在可做儿时的游戏,但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出儿时那种快乐的感觉了。这就是说,无论你是单调、无聊地过着重复的日子,还是充满激情地去变革过着创新的日子,时间都会在你的人生轨道上留下痕迹,只不过其结果不同罢了。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生活,那种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创造出令自己或者令世人为之骄傲的成就;而那种一味单调地重复地过日子的人,可能只是在单纯地累积自己日后才能感觉到的遗憾和悔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教女儿如何烧羊腿。她向女儿讲明了要用哪些调料,诸如大蒜、欧芹和其他香料,然后她拿出烤盘把羊腿放在台端开始切。可是要切开,并不容易。

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要把羊腿切开?”

母亲停了下来,看看羊腿,然后看着女儿的眼睛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

女儿说:“我们给外婆打个电话。”

很快,外婆的电话接通了。

女儿说:“外婆,妈妈正在教我怎样烧羊腿,而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将羊腿切开?”

外婆大笑道:“喔,因为我们原来用的烤盘不够大!”而在母亲的意识中,一直认为羊腿非切开烤不可。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看出这个女儿正是从一个小小地细节中去发现了母亲这么多年来的错误做法。虽然说这个故事到最后并没有产生什么明显地变革,但是也许通过这次经历,母亲和女儿都会明白其实很多细节并不一定要照搬,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变革。那么也许在不久的某天,她们就是通过这个经历,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谁又能否认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意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变革,每天都有所作为。“如果说古代人都有了这样一种境界和人生态度,那么现在的我们呢?我们应该学会在人生的单调与重复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件小事中进行创新,不断地在每一个细节上进行创新变革,不断地保持组织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记住: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却可以成就完美,可以成就我们未来的辉煌。

不断创新才能基业常青

古语有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是一次次的变化、变革和改革创新,才冲破了束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使生产力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和谐发展的目的。正所谓:“不变不通,不变难通,小变小通,大变大通。”

什么是成功的关键呢?当然是与众不同,是变化。

许多刚开始经商的人,总是习惯于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殊不知,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如果你不懂得“变”,就不能够取得很好的发展。

1973年时,英国青年科莱特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程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

当时,科莱特为些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来这里是求学的,不是闹着玩的,再说BIT系统,默尔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安分守己地做着自己的事。

转眼间,10年时间过去了,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到1995年,科莱特经过攻读取得博士后之后,他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开发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软件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比尔·盖茨正因为懂得依情势而变通,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科莱特却因为遵循守旧而丧失了好机会。

李嘉诚说:“做生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就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若想从小做大,最低限度应持改进的态度,不能老跟风,若有机会,也不妨创创新,来一个‘一招鲜,吃遍天’。”

卞克是成都餐饮业的传奇人物,“卞氏菜根香”的创始人,当年他开始创业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与别人不一样。卞克当年以3000元起家,先做当时比较火爆的傣家风格酒楼,主要经营傣家风味菜,同时伴有傣家歌舞的表演及傣家的待客礼仪。从1987年到1998年,卞克先后经营过火锅鸡、自助餐火锅、鱼头火锅、澳洲肥牛烧烤、淮扬菜……在这个过程中,卞克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避免与人重复开店,真正创建有自己的特色、叫得响的餐饮企业?

1998年早期,卞克受《菜根谭》一书的影响,特别是书中那“吃得菜根,百事可为”的警句更是给了他诸多灵感。同时,他想到泡菜是四川本土最地道的家常小菜,几乎每家都有,人人喜爱,泡菜能勾起人们的亲情和乡情。于是,“成都菜根香泡菜酒楼”便成立了。酒楼成立之后,成功地推出了泡椒系列菜品,“泡椒墨鱼仔”、“泡椒牛蛙”等一系列泡荤菜让顾客品尝到了泡菜的美味。而“菜根老坛子”更是把猪耳朵、猪尾巴、鸡爪和五颜六色的时令蔬菜同泡,一时成了“卞氏菜根香”的招牌菜。

不久,45家卞氏菜根香连锁酒楼也遍及了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一时间,人人都从酒楼里知道了那句“吃得菜根,百事可为”的警句。卞克在几年的时间内打造出了一个名满全国的川菜品牌——菜根香,创下了1年销售额逾2亿元的奇迹。

卞克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做出了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别具一格,是他经商致富的秘诀。

卞克的儿子卞军是这样看待他的:“父亲一生对事业都很执著,善于思考。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们,他注重启发教育,要我们先学会做人,经常说‘做好人自然就能做好事。’他喜欢看历史书,特别是喜欢看人物传记,说‘很多人一辈子的经历浓缩成了一本书,我们用几个小时就看清别人一生的阅历,何乐而不为’。”

敢于变化才有发展。“变”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变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也正是因为敢变,人类才能有所发展,社会才能有所进步。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求新求变,才会有生命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抱残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创新,你的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