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30

第30章 做人要有包容心,心广体胖天高任鸟飞(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遵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这是穆尼尔·纳素夫的名言。的确,做人、交友、共事、处世都需要有宽容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宽容度,就能容人、容事,就容易与人合作共事。

宽容是家庭幸福,邻里、同事和睦的基础。就人的一生而言,其生命历程无论长短,但大凡思维正常者,相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一个和睦的人际关系。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一颗宽厚之心,容物之量,容人、容事、容物。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类社会,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客观世界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本身就要求人类社会在追求法律、道德、制度等一致性的同时,更要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人的社会阅历、学识、修养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以及认识和处理问题上必然存在着种种差异,甚至矛盾,面对这些,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才能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既能容纳与自己合脾气、对路子、说得来的人,也能接纳与自己观点不一致、认识有差异的人,宽容和谅解与自己闹过别扭和矛盾的人,只有对人对事本着宽容的精神,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邻里和工作氛围,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舒畅的心情,享受幸福的生活。

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催化剂、加速器。人要干事,事需人干。古往今来,概莫能外。通古览今,大凡干事业者,其事业的大小成败,无不与干事者的胸怀、气量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越来越密切,配合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广泛。从一定的角度讲,在现代社会,干事业的过程,就是合作共事的过程,就是协作配合的过程,而要搞好合作、配合就必须有容人的雅量,宽广的胸怀,既要容人之长处,还要容人的短处,取长补短,在合作的过程中促进事业发展,完善提高人的素质。

宽容也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风尚、一种美德。有了这种修养和美德,才能有良好的心态,使自己与他人和自然界和谐和睦,从而更多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后,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生活质量就成了众望所归的事。而快乐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人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生活才会有阳光、鲜花和笑声。

不念旧恶,乐于忘怀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而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是非恩怨就此产生。当自己受人恩惠,开始心存感激,并且受到的恩惠越大感激就越深!然而时过境迁,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会逐渐忘却,到最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当别人辜负了自己,对其产生怨恨之心就会念念不忘,并记在心头伺机报复,如此一来,冤冤相报合适了?因此,为人处世最好的办法是:不念旧恶,乐于忘怀。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齐桓公成为齐国国君之前,齐国的公子纠曾同他争夺君位。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射过齐桓公一箭,幸好射在了衣带的构子上,不然齐桓公就没命了。然而,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不仅没有报这一箭之仇,反而委管仲以相国之重任。在管仲的全力辅佐下,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至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多了,出现一些误会、摩擦和分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是免不了的事情。可是有人却容忍不下,计得失,算恩怨,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抱怨,导致矛盾激化,关系紧张,双方都捆绑在无休止的争斗上。

伯夷和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不肯继位,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弒君,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虽然商纣无道,但是周武王伐纣在伯夷、叔齐看来也是“以恶制恶”,也是破坏了君臣之礼。因此基于维护正统礼法,他们还是拦阻武王伐纣,不食周粟。伯夷、叔齐虽然也因为商纣无道而受苦,但他们并没有记取商纣的旧恶,也没有因为武王伐纣能一时解除民怨痛苦,就放弃自己一直谨守的正统礼法而茍同武王。孔子赞许伯夷、叔齐的,也许就是这种总是用善的、正的、本性的一面对待别人,不陷入“以恶制恶”、“以牙还牙”、“以暴易暴”、“冤冤相报”的报复循环之中,其实这也是待人处事应有的理智。

阿拉伯著名的诗人萨迪说:“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生才会阳光明媚。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只记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而忘记了别人对自己的坏处,那么这个人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报复。乐于忘记是成就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的前进。

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谅解!是多么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理解开脱他人?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枚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有时,当通过养狗人家门前时,那狗总是朝自己叫,但当自己有意识的盯着它看一会儿后,它也就不叫了,仿佛从人的目光中能够感觉到友善。

长大之后,那些感觉依然时时存在,没有任何消退的意思,甚至逐渐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感觉。比如:面向朝北时,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左边是西,右边是东,而身后就是南了,一旦面对的方向改变了,其它的参照也改变了,更感觉奇怪的是:明明是朝北的方向,一旦在心里“假设”自己是在面向别的方向,实际上没有任何改变,只要是给自己一种改变的“假设”,感觉也就会随着改变。

这就如同庄子所讲的“知鱼之乐”的故事,如果把位置换一下,自己变成了鱼,就会有鱼的感觉(如果鱼真的有喜怒哀乐等感觉的话)当然,那不会是鱼的感觉,而只是看着鱼的人看鱼时所设想鱼正在有的感觉。那感觉是否准确,或者纯粹是“瞎掰”,但我们强调的是你在看鱼的时候,是否在考虑鱼的感觉,是否能从鱼的角度考虑问题

古希伯莱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是个令后世敬仰的“有道名君”,据说,也是有某些神力的传奇君主,关于他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次,在国王办公时,有一对老夫妇闯进来,老翁讲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当众职责所罗门:“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这样的事发生在国王身上”。

在如今利益相争的社会里,无论是公司内部的老板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还是公司与公司之间,总是有一些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是源自所站的角度不同,所谓利益考虑也不同。举个例子,雇主在面对雇员时,总习惯于纵向比较,“以前这个职位的薪资水平比你的低多了,你还不满足,太不公平了!”更有甚者,总有一种施舍的意思。而雇员则比较倾向于横向比较,“XXX还不如我,工资却比我高那么多,太不公平了!”“那边给我开出的条件比你这里更优越,我为什么要留在你这里!”更有甚者,会有自己被剥削的感觉。

其实,在当今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取决于资金、设备等因素,而是公司当中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人之间的合作。而如果没有企业资金与环境的支持,个人的任何价值也都无法实现。

假如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知甚至不管别人的感受,也就没有道理奢望得到人家的理解与认同。

其实,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西,以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

假如说公司考虑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甚至竞争对手的利益有些牵强,那么在公司内部传播换位思考的理念定会对公司的整体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如能将此理念推而广之,公司在业务上与形象上也会有质的飞跃。

所罗门王成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所罗门王在断案时,不仅用心地倾听,而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因此,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维,这就是所谓“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备的素质。

因为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理解力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对方才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交流与沟通。

假如说你希望别人理解你,支持你,为什么不从最基本的做起,先倾听,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一下?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菲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举双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是啊,假如对方感觉你无法理解他,他又怎么会与你对话?

“换位思考”会让你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得到别人的信任,会让你有可能集合众人的智慧,达到互赢的效果。而且,在决策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清晰而成熟的原则。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假如我们将心比心,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野蛮的争斗,多一份文明礼让;少一些残酷的压榨,多一份善意的帮助;少一些阴险的欺诈,多一份真挚的人情;少一些计较与猜疑,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假如凡事我们都将心比心,即使不能做到尽如人意,但是,也可以无愧于心,仅此足矣。

将心比心,处世之道也!让我们将心比心,比出宽容,比出友善,比出和平。

原谅别人,懂得宽恕

原谅别人,意味着对自己利益的让步,意味着让别人占一点小便宜,意味着让别人有一个犯错误的机会。因此,原谅别人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