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27

第27章 做人要有吃亏心,暂时吃小亏日后得大便宜(2)

“有蛋的那一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罢又是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没想到父亲的碗底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傻眼了。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第二天,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狡猾地端起了无蛋的那碗。“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可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倒是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又傻了眼。

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记住,想占别人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第三天,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又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诚恳地说。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面也藏着一个荷包蛋。

其实,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是可能吃亏,不但吃亏,而且往往还会多吃亏,吃大亏。惟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有福。自古就有“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的说法。但对于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只是表面上一知半解,而实际行动起来却大打折扣。

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贪心的人,总是费尽心思去算计别人,在其热情、仗义与关切的伪装背后,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的进攻与伤害。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便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志在必得。这种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捞一分好处,便掉一分尊严。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宽宏大量,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举。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他自己。

主动吃亏是风度

“吃亏”也许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是大打出手。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旁边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合作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做人不必太计较

虽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与放弃的过程,而我们的人生也是由我们一次又一次选择和放弃组成的。现实是,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时,我们常常却不知道应该从何处下手,因为每一次选择对我们都非常有诱惑力,总会让我们对自己所做出的决定产生怀疑、害怕,担心自己所做的决定是不是真的适合自我,真的是最好的。

我们总是为此而烦恼,从而变得犹豫、烦躁,并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情绪,以至于很难去将一件事情做好。而做事低调的人,他们很少会有这样的烦恼和受到这一方面的影响,因为他们深谙选择与放弃的哲学,知道在面临选择和放弃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判断,做出最适宜自我的选择,并促成自我的理想和抱负的实现,从而走向成功。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情适合自己,而哪些是不适合的,因为只有真正尊敬自己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长大成人以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爱好,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后,就该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人了,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有一些年轻人总是希望把想象中的职业,都可以试一试。如果要他们进行选择,就会犹豫不决。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

在放弃和压抑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区别。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很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能清楚的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有力。他们敢于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我知道在自己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不再感到内心上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然而人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从而无法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为他们不懂放弃有时是一种大智慧。

人生要懂得取舍。“唯有舍弃,才有得到。”智者说,人生之所以充满烦恼,皆是由于拥有太多。当你舍得放弃,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就很容易取得成功。

厚德载物,吃亏为福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宁静。

唐代的两位智者寒山与拾得(他们二人实际上是一种开启人的解脱智慧的象征)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结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们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胜利的微笑——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超脱圆滑者的微笑。不过,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亦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真的应该采取“愚”、“让”、“怯”、“谦”这样的态度来避祸趋福。所以“吃亏是福”不失为人生一种特殊的处世哲学。“吃亏是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吃亏”大多是指物质上的损失,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记不清哪位哲人曾写下下面这段令人怦然叫绝的文字,的确是对“吃亏是福”的最好的诠释。在此引用,以与大家共赏:

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决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

吃亏是福,吃亏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况且,在吃亏后和平与安全的时期之内,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