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24

第24章 做人要有糊涂心,聪明一世何妨糊涂一时(2)

(3)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融洽关系。糊涂的人老实憨厚,显得平易近人,往往更易相处,也不会产生是非。

人生在世,谁都愿意使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谁都愿意自己活的潇洒、愉快、轻松,谁都愿意自己的事业蓬勃发展、财运亨通,谁都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这些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我们生活的社会,不是真空,有复杂的人事关系,凡事都要多想一步。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身背景,上欺下压,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能精明过头。

宋代宰相韩琪,以品行端庄著称,时刻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因为有胆量被人称许过,可是,他处理的所有事情都得到众人的好评,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和认同。

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会引火烧身。三国时代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都过了头,才智是显露了,结果因起了曹操的嫉恨,找机会将杨修杀掉。因此,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很聪明,也不能把自己的聪明全部都写在脸上,需要的时候做到揣着聪明装糊涂才是真正的聪明。做人精明露骨,则就变成一种小聪明。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带着杨修出门,看到一碑背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是否知道上面写得是什么意思,杨修说:“当然知道。”曹操说:“你别说,让我猜猜看吧。”又走了三十里,曹操说他知道了,并说好两个人分别把答案写出来,结果两人同时写出“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感叹说:“我的才华不如你,想了三十里才悟出答案。”人们都被杨修的聪明和睿智折服了。但是一想到杨修之死,人们又会对他做事的感觉大打折扣。做事聪明的人,并不等于说做人就会聪明。

曹操要修建一座花园,手下尽心尽力,落成后曹操亲自去察看,手下问他是否满意,他“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们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有杨修聪明过人,立刻领会到了曹操的意图:“‘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他的属下动手把园门缩小了。曹操再次来看时,非常高兴,就问是谁知道他的意图,左右回答说是杨修。疑心很重的曹操,对准确领会自己意图的杨修表示赞赏,可内心生忌,因此,杨修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提拔。

还有另外一次,有人款待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上面写上一个‘合’字让大家看,人们都不明白意思,轮到杨修,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虽然曹操当时没说什么,但他对杨修的戒心日益加重,还产生了除掉杨修的想法。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曹操被蜀军围困在斜谷,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便“有感于怀”,以“鸡肋”为口令。杨修知道了曹操的心思,就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将军夏侯敦见状大吃一惊,质问杨修为什么要擅自作主行动?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不料杨修这次聪明“绝顶”,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借口,下令把杨修斩了。

看看杨修失败的教训,根本原因在于他很聪明但是不善于掩饰自己。有聪明头脑的人,凡事喜欢动脑筋,善于表现自己,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君王喜欢有人辅佐,但却不喜欢被人超越,被别人比下去是令所有人都很恼火的事情。

西方有句谚语说:“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阴符经》也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这也就是让我们明白,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的道理,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杨修就是喜欢在上司面前动脑筋,在别人面前处处显示自己的小聪明,锋芒太露而不知收敛,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饰,才引火烧身“误了卿卿性命”的。

真正聪明的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不要发挥到“极至”。人们常说盛极则衰,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适当地掩饰自己才是最佳选择。大智若愚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一帆风顺,坦然地生活下去。

多点糊涂,反占先机

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

当初郑板桥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之时,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王熙凤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看来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知道的太多,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他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世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于在凡尘俗世中不得安宁矣。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不可,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种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只要我们心中“精明”,即使给人的印象糊涂一点,又有何不可呢?有时这种糊涂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

史书上记载,孔子去访问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大智若愚,在外表的愚笨之后,隐含无限巧计,如同大巧无术一般,愚的后面隐含着大彻大悟、大智大慧。大智若愚,是一种智者的行为,用以修身养性,则是一种智慧人生。用来处人待世,则是一种智慧之术。用它可以保全自己,免遭灭顶之灾。

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行高于岸,流必湍之。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昆虫被人们视作最无能、最让人任意宰割的生命体了。岂不知昆虫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妙法,这就是他们的保护色和伪装术。如变色龙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竹节虫爬附在树枝上如同竹节一般,以此来骗过天敌的眼睛;枯叶蝶在遇到天敌时会装成枯黄的树叶,它的天敌哪里会想到这枯黄的树叶竟然是他苦苦寻找的美味,还有的动物遇危险时装死以迷惑敌人。在人们看来,这些方法未免太低级了,可是正是这些看似无能的方法使动物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皇帝跟前的王公大臣,可以说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忧,时时刻刻都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况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独保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