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2960700000015

第15章 做人要有谦恭心,顾影自怜只能让你形单影只(1)

做人要懂得谦逊

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唐代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问题是这样论述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就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就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逊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就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能够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葛优是当今华语电影界少有的大腕,知名度很高的喜剧明星,影迷们称他为“葛大爷”,评论界更冠以“丑星”的称号。面对成绩和荣誉,葛优并没有沾沾自喜,也不想当“葛大爷”和丑星。

一次,葛优出席影片《上一当》的首映式,一位记者采访他:“正是因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潇洒,才觉得你是够档次的爷儿们。现在市面上女同胞都亲切地叫你‘葛大爷’。”葛优听罢忙说:“不敢,别这样称呼,让我折寿。虽然头上秃了点,还算个潇洒青年。再说,观众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辈分颠倒了。若是‘上帝’经常来电影院欢度时光,那我情愿喊他们‘大爷’……我称不上‘丑星’,也不想当什么‘明星’。那玩意儿晚上还有点亮,到白天就看不见了。”

葛优的回答极其幽默,又极其谦虚。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知道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

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葛优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但在公开的场合仍然非常谦虚,无哗众取宠之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

谦逊能够克服骄矜之太,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虚心就是倒空自己

只有时时倒空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虚己”、“虚心”是很必要的心灵准备。我们活在这个实时供应、即影即有的时代中,心灵和思想无时无刻不被许多事物充满着。“自助”和“自足”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人的心灵已被“现实”所充盈,越来越少“超现实”和“超物质”的空间了。当人的思想世故化后,便失去了情感和想象的能力,从而使生命显得单调、平面化而没有深度。一切都求现成,反而没有了“期待”的心灵!

“虚心”是个空化自我心境的过程,是对超越物质,提升人生境界的准备。唯有通过“虚心”的历程,我们的心灵才会拥有一个体验“恩典”、“美善”和“亲情”的空间。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论及“道”的“虚己”作用时有很独到的体会,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说道很有效用但又不会满,好像高深莫测,却又是诞生万物的来源。它有“虚怀”的特性,却又不是“虚无”,而是生生之源。他跟着又说,“道”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本性与作用。意谓,挫损自己锋锐的棱角,解散各种自我才气的纷扰,融和自我的锋锐光芒,最后达至凡尘中人人都可得到的亲切感,道的本性是超脱而又亲和的。有了这种个性,人便能与“道”互通为一,成为一个清虚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生命。

平常说话、做事、写文章,往往会发现有主观臆断的地方,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不虚心。

事实上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各种复杂情况,对于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不可能都懂得,更不可能都懂得那么完全、那么确切。因此,要想对客观的东西认识清楚,就必须虚心。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论对待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采取虚心的态度,力求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过去许多知名的学者,为了追求知识,总是长年累月地向别人虚心学习,虚心问道。这种虚心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取法的。宋代的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明代方孝孺的《侯城杂诫》中也写道:“人之不幸莫过于自足。恒苦不足故足,自以为足故不足。”他又说:“虚己者进德之基。”这些都是十分中肯而切要的话。

当然,所谓虚心,既不是心中无数,也不是没有信心。我们对于自己研究的问题,经过反复探讨之后,就应该有信心。如果经过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新的问题,证明原先的判断是错误的,那时候也要坚决丢掉错误的判断,而肯定新的判断的正确性。在没有发现新问题,做出任何新的判断以前,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必须具有充足的信心,不要半信半疑,动摇不定,不敢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有些人发表的意见,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虚心,没有主观成见;实际上不免模棱两可,表明了发言者心中无数,毫无信心的状态。这当然是不好的。

这样说来,虚心和不虚心要从实质上加以区别,不是仅仅看表面的态度如何。所以,明代的何景明,在《何子杂言》中说:“器虚则贮,满则扑之,……故虚可处,满不可处也。”他用扑满做比喻,未必恰当,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虚心或不虚心,主要应该看它的内容;至于它的外表是什么样的则是不重要的了。王阳明也曾说过,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这个意思也是不管表面如何,只问其内容如何。

但是,无论怎么说,虚心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必要的。凡是不虚心处理的问题,往往不容易得到完满正确的结果。

经验证明,有的时候对某个问题,如果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许多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而对于不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意见,就看不进去,也听不进去。这种情形所以会发生,其原因就在于调查研究的人在思想上有主观主义的成分,还没有做到真正虚心的地步。

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等到各个方面的情况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再做综合的研究,有所批判,有所扬弃,最后形成正确的判断。这样才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错误。

保持谦虚的态度

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自传》

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非常的骄傲自大,而且言行简直就是不可一世,无论到哪里都显得咄咄逼人。造成他这个坏脾气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对他太纵容了,从来都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做出训斥。不过他父亲的一位挚友倒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气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么骄傲的言论。你的朋友们也会远远地避开你,免得他们会受你一肚子的冤枉气。如果你还这样下去,那么你从此就不能交到好朋友,你也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半点知识了。再说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才是那么一点点、很有限,这样是不行的。”

听了这一番话后富兰克林大受感动,他也看清楚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决定从此要痛改前非,在处事待人的时候处处都改用研究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婉了,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在不久后,他便从一个受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变成了一个到处受人欢迎和爱戴的人际交往高手。

如果富兰克林没有接受意见改变自己的毛病,仍然是一意孤行,说起话来还是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么他的结果一定不堪设想。他也正是因为这才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才成为美国的一位伟大的领袖。

东汉初时的名将冯异在建立东汉王朝的战争中屡立功勋,然而他在每次战争后,总独自躲在大树下,而不像其他人那样,聚在一处争说自己的功劳,因而他赢得了“大树将军”的美称。南朝梁时的开国良将冯道根,在梁武帝最初举兵时,冯道根受命为先锋,立了大功。每次征伐取得胜利之后,他从不自吹自擂。梁国的宰相沈约对梁武帝称赞冯道根说:“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功劳是客观存在的,别人抹杀不掉,自己的吹嘘也终是徒劳。

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终还是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只有那些继承了谦虚美德的老实人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人所津津乐道。

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了一场激战后,南军败的溃不成军,李将军也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受审,签订降约。格兰特将军在这次胜利后,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了,但是他的态度仍旧是那么镇定。他仍旧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那套军服,腰间还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远远的比不上他呀。”

他说他能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都是因为偶然的机会造成的。他说:“我们能够取得这次胜利是因为我们运气好,当时敌方军队在弗吉尼亚,几乎天天都遇到阴雨,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泞中进行作战。然而,我们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非常方便我们行军,我们就是因为幸运才取得胜利的。”

这些谦虚的话,要比自吹自擂好得多。一个真正深通人际关系的人,是不会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你所取得的成绩,别人比你看得更清楚。

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谦虚者可以包容别人、善待别人,学习和吸取别人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避免浅薄无知。常怀谦虚之心,会多一分清醒,少一分陶醉;常怀谦虚之心,会多一分合作,少一分孤立;常怀谦虚之心,会多一分警惕,少一分危险。

谦虚是一种大智慧

在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谦虚等于进步”的老话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夸和炫耀。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人们更是极尽张扬之能事,许多人已经不知谦虚为何物,但我相信骄兵必败。

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

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谦虚的,他们的谦虚来源于深刻的自信。

哈兹利特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写道:“莎士比亚是最谦虚的人。他本人并无出奇之处;但是他具备别人的一切优点,或者说他具备了别人可能具备的一切优点。”

莎士比亚自认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且与他人毫无差别,在他人看来十分出奇的地方,他自己却认为并不出奇。他的各种天赋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事实上,他具有人类所知晓的所有才能。

从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人越伟大,他就越谦虚,这种谦虚来源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成绩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他不必去登广告,更不必说去写份简介进行预告。

懂得谦虚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自信与谦虚也正是辩证的统一,IBM总裁送给他儿子的座右铭恰当地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心灵像上帝,行动如乞丐。”心灵要永远有高傲之情,但行动上却要像乞丐一样,去珍惜,去把握一切有助于我们人生幸福与成功的机会。“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

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有三大成就--光学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牛顿每当在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