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决心全面整顿,改变朝廷大臣玩忽职守的态度和消极懒散的作风。他清楚这种作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彻底废掉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对他们仅仅宣传一些大道理,恐怕收不到较好的效果。雍正想来想去,觉得不如来个杀鸡给猴看,说不定能产生大的影响,震住其他大臣。但是,到哪儿去找这只“鸡”呢?不久,雍正就找到了突破口。
一天,雍正让手下趁别人不注意时,把刑部大门上的匾额拿回来,藏在屏风后面。然后雍正耐心地等待,看看刑部有什么反应。
一天过去了,刑部没有什么异常。
两天过去了,刑部依然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第七天,雍正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命令召见刑部主管官员。一见面,他突然问:“你们主管衙门外的大匾额还在吗?”
官员不知雍正有何用意,毕恭毕敬地回答说:“在!”
可是当他们抬头看皇上时,只见雍正脸色阴沉,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慌忙补充说:“应该在吧!”说罢,不敢言语。
雍正向近旁的侍从招招手,两个内侍便把刑部大门外的匾额从屏风后抬出来。刑部主管官员一看,吓得直哆嗦,一时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雍正指着放在大殿中央的匾,厉声说道:“这块匾额已经放在这里七天了,可你们却没有任何人发现!这么大的缺陷你们居然都没有注意到,不知你们平日会疏忽多少事务!堂堂一部之首尚且玩忽职守到如此地步,又怎么能以身作则,教导下面的人勤于公务呢?”
雍正大发脾气,刑部主管吓得双腿发软,连连叩头,俯首请罪。他在皇上面前立下誓言,决心痛改前非,整顿吏治,提高效率。
自从这件事传开后,朝廷六部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很快就有了改变。
§§§第六十三节既济卦第六十三(下离火上坎水——水火既济)
《既济》卦(),由下离()上坎()组成,卦形作“”,象征“事已成”。卦名中的“济”字,意思是“成功”。上卦“坎”为水,下卦“离”为火:火在水下烧,煮成食物,喻示“事已成”的情状。全卦揭示在诸事皆成之际,如何“守成”的道理。
既济卦653
一
【经文】既济①:亨。小利贞。初吉,终乱②。
【译文】既济卦象征事已成:连柔小者也获得亨通,利于守持正道,若不能慎终如始则起初吉祥终将危乱。
【注释】①既济,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离,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所以卦名曰既济。既,已经。济,《尔雅·释言》:“济,成也。”既济,犹言事情已经成功。②乱,变故。
【解读】既济之卦,有亨通之象,意思是小事亨通,大事则未必。卦辞讲本卦具有“利人利物,行道中正”的征兆,因为本卦基本结构显示:上刚下柔,像君臣正位,上下安分,阴阳各爻所处恰当,像君臣各尽其职,遵循君道臣道。所谓“起初吉利”,因为六二爻象显示,权臣初仕,以媚顺为事,其力尚不能为恶,所谓“最后有变乱”,因为上六爻象显示:权臣窃柄,欺君乱政,最终陷入绝境,归于灭亡。“既”为已然之辞,“济”为渡水,这里是用渡水已竟表示事已成。朱熹《周易本义》说:“既济,事之既成也。”“亨小”不同于旅卦、巽卦的“小亨”。“小亨”意为小有亨通,“亨小”意为亨通至极,及于小者。即“既济”之时不但大者亨通,连柔小者也获得亨通,所以卦中六爻不论是阳刚还是阴柔皆得正位。正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所说:“既万事皆济,若小者不通,则有所未济,故曰‘既济,亨小’也。小者尚亨,何况于大?则大小刚柔各当其位,皆得其所。”既济不是保险柜,若行事不能守持正道,既济就会走向其反面未济,那么“初吉”也就会发展为“终乱”。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是既济卦的核心思想。
【经文】《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①。“初吉”,柔得中也②。“终”止则“乱”,其道穷也③。
【译文】《彖传》说:事已成,亨通,说明此时连柔小者也获得亨通。利于守持正道,因为阳刚阴柔均行为端正居位适当。起初吉祥,说明柔小者能持中不偏。最终停止不前必将导致危乱,说明既济之道已经困穷。
【注释】①刚柔正而位当也,本卦上卦为坎,坎为阳卦,为刚;下卦为离,离为阴卦,为柔,刚上柔下是“刚柔正’。初九、九三、九五均为阳爻,居阳位;六二、六四、上六均为阴爻,居阴位,是刚柔“位当”。《彖传》以此释“利贞”。利,利人利物。贞,中正。②柔得中,本卦六二阴爻,为柔,处下卦中位,是“柔得中”。③其道穷也,本卦上六阴爻处于一卦之尽头,像臣子权势太盛,终于陷入穷困之地。
【解读】《彖传》首先正确地解释了卦辞“亨小”之意,指出“既济亨”是“小者亨也”。之所以特别指出“小者亨”,是因为处在既济的时候,大者亨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者也都亨,只有无所不亨,才是真正的既济。“刚柔正而位当也”,是以卦中六爻刚柔均当位来释“利贞”的。既济阴爻在阴位,阳爻在阳位,六爻都当位得正。以喻在既济之时,无论阳刚阴柔均行为端正,居位适当,故曰利于守持正道。《易》一般以刚中为善,而既济卦以柔中为善。既济是万事万物经过一番变化发展,达到了阴阳平衡的局面,有大功告成之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的阴阳平衡的局面必然要被打破,出现新的矛盾,这样旧的过程就结束了,新的过程又将开始,既济也就又转为未济。由此可见,既济以内卦为主,至外卦则又开始走向未济了。而内卦的六二爻柔中,正是既济卦“初吉”之象,所以《彖传》才将“初吉”归诸柔中。“终止则乱,其道穷也”是解释卦辞“终乱”的。“终乱”是一个断辞,体现了一种客观规律:至终必乱。“终止则乱”更多地强调了主观因素,人于其终而有“止”心,才是乱的根源。乱与不乱,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那么即使有终乱之道亦复可济。
【经文】《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①。
【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巽,巽为火。水上火下,水浇火熄,是既济之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
【注释】①患,灾患。豫,借为预。
【解读】既济卦离下坎上,离为火,坎为水,故《象传》说水在火上,水在火上可以煮成食物,成以象征事已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正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饮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济,故日‘水在火上。既济’也。”水在火上可以煮成食物,象征事已成,这是水火相济发挥功用的一面;但是水火还有相灭的一面,水决则火灭,火炎则水涸。君子观此卦象,意识到既济中隐伏着矛盾,要采取措施预防既济转向未济,所以要在无患之时“思患”,预为防备,以保其“初吉”之亨而去其“终乱”之忧。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六爻是如何“思患而预防”的。
二
【经文】初九:曳其轮,濡其尾①,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②。
【译文】初九:向后拖曳车轮使之缓行,沾湿小狐的尾巴使之缓渡,没有咎害。
《象传》说:向后拖曳车轮使之缓行,说明初九的行为符合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道理而不至咎害。
【注释】①曳,拉,拖。濡,沾湿。②义:道理。
【解读】“曳其轮”是把车轮向后拖曳,使之不能快速行驶;“濡其尾”是将渡河的小狐尾巴沾湿,使之不能快速泅渡——据说狐之渡水,必然把尾巴竖起来不使之沾到水,若沾湿了尾巴,尾巴不能高举摇摆,也就不能快速渡河了。初九处于既济之初,以阳当位,又上应六四,一切皆亨,于是就忘记了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道理,行事孟浪,急于求应于六四,沉湎于欢愉之中,这是很危险的。故爻辞以“曳其轮,濡其尾”为喻,劝其谨慎守成,不要轻举妄动。初九若能做到“曳其轮,濡其尾”,就符合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道理,也就不会有所咎害。正如《象传》所说:“曳其轮,义无咎也。”
三
【经文】六二:妇丧其茀①,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译文】六二:妇人丧失车幔,不用去追寻,七天后必能复得。
《象传》说:七日后必能复得,是因为六二能守中正之道。
【注释】①丧,丢失。茀,车蔽,古代妇女乘车不露于世,车之前后设障以自隐蔽。
【解读】六二爻好像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妇人丢失了车幔,无法出门了,但用不着急着去追寻,因为将会有拾金不昧的好心人给送来,过不了几天就能失而复得。而《象传》说六二之所以能“七日得”,是因为六二能守中正之道,正所谓好人有好报。六二以柔爻得中得正,像一位柔顺淑贤的妇人,好人有好报是必然的,《彖传》曾强调“初吉,柔得中也”,就是指六二。六二爻的这段小故事是有象征意义的。“妇丧其茀”,所乘之车就不能前进了,而爻辞又要六二不要去追寻,说六二只要持中守正,自然会有人将丢失的东西送来。这实际上是说六二本有建功立业之志,但处在既济之时,不可妄动,应守柔顺中正之道,以维护局势的稳定。这样一来,六二失去了施展才干的机遇,心里当然不痛快,好在六二的确是一个柔顺中正的“好人”,能够克制自己,以大局为重。
四
【经文】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①。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译文】九三:殷高宗讨伐鬼方,历经三年终于取得了胜利,在善后处理上不要任用小人。
《象传》说:历经三年终于取得了胜利,说明九三已疲惫不堪。
【注释】①高宗,名武丁,庙号高宗,盘庚后第三代。鬼方,国名,严允部落之一。
【解读】高宗是商代第二十二代王武丁(公元前1344~前1264年左右)的号。鬼方是商周时代西北方的部族,常袭扰中原。殷高宗作为商代著名的中兴之君,曾征伐鬼方,既保护了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有进步意义。九三爻以殷高宗伐鬼方费时三年才获得胜利的历史事件为喻,说明胜利来之不易。《象传》说“三年克之,惫也”,可见其战斗的艰苦卓绝。但胜利之后,在既济的形势下管理国事也不容易,这里就面临一个新问题:怎样对待小人?爻辞明确指出:“小人勿用。”对待小人宁可给以重赏,不可给以重用。由九三爻可以看出,创业难守成更难,守成之事千头万绪,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
五
【经文】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①。
《象传》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译文】六四:华美的衣服将会变成破敝的衣服,应当整天戒备可能发生的祸患。
《象传》说:整天戒备,说明六四有所疑惧。
【注释】①繻:彩色的丝帛,这里指华美的服装。袽:烂衣服或破旧棉絮。戒,小心,警惕。
【解读】六四居外卦之始,将要变化但尚未变化。不过六四有很深的哲学素养,他从华美的衣服终将会变成破敝的衣服中,悟知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所以能居安思危,终日戒惧,以防患于未然。六四居多惧之处,有所疑虑,所以才提高警惕,守正防患。既济卦六四的“终日戒”与乾卦九三的“君子终日乾乾”有异曲同工之妙。乾卦说的是在创业之时要终日乾乾,警惕戒惧,自强不息;既济说的是在守成之时仍须终日戒惧,自强不息。表面看来,既济之时各种矛盾均已解决,一切亨通,实际上此时只是旧有矛盾止息了,而新的矛盾正在酝酿、产生,所以君子无论是处在事未成之时,还是处在事已成之时,都不应有瞬息的懈怠,而应“终日戒”。
六
【经文】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①,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②。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译文】
九五:东边邻国杀牛盛祭,不如西边邻国简薄的禴祭,更能切实承受神灵赐予的福泽。
《象传》说:东边邻国杀牛盛祭,不如西方邻国能适时而薄祭。西方邻国能更切实地承受神灵赐予的福泽,说明盛大的吉祥将会来临。
【注释】①“杀牛”下,汉帛书《周易》有“以祭”二字。②时,适时。
【解读】此爻“东邻”、“西邻”不是实指,而是举出两种情况,说明在既济的盛大之时,最忌骄奢,只有心怀诚敬,慎修其德,才能获得神灵所赐予的福泽。杀牛之祭是盛祭,榆祭是微薄之祭,盛祭未必能致福,薄祭未必不能致福,关键在于主祭人是否心怀诚敬。有的人临事抱佛脚,祭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这种人不管杀多少头牛恐怕都无济于事。《象传》说西邻虽为薄祭却“实受其福”,是因为能适“时”而祭,这正是心怀诚敬的表现。依礼当祭则祭,而不是等到有事才想起去祭祀,这样即使祭品微薄,盛大的吉祥也会源源不断地来临。九五以阳刚中正,处既济之尊位,事成物盛,此时最易生骄奢之心而失诚敬之意,所以爻辞以东邻西邻之祭祀为喻,说明处盛之时切忌骄奢,勿忘诚敬,须知既济已经到来,未济就在后面。这正是九五爻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七
【经文】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何可久也?
【译文】上六:小狐渡河沾湿头部,有危险。
《象传》说:小狐渡河沾湿头部有危险,说明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怎么能够长久。
【解读】上六处既济之极,坎险之上,质本柔弱,济道又穷,有如小狐涉水而濡溺其首,危厉可想而知。不过“厉”只是危险,还有转危为安的可能,若至于凶便无可挽回了,所以《象传》说“濡其首厉,何可久也”,劝其采取措施,否则便不能长久了,其焦虑心情溢于言表。卦辞所说的“终乱”,《彖传》所说的“道穷”,在上六这一爻中都表现出来了。但《彖传》说“终止则乱”,若能不停奋斗,自强不息,危机还是可以挽救的。《象传》说“何可久也”,就有劝其知危惧而速改的深意。既济虽说是处于事已成之时,物无大小俱获亨通,但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卦辞强调“利贞”,并警告说“初吉终乱”,《彖传》与卦前《象传》也反复申述了思患防患的思想,六爻更是无不见警戒之旨,初九要“曳其轮,濡其尾”,六二“妇丧其第”而“勿逐”,九三“小人勿用”,六四“终日戒”,九五“东邻杀牛”竟不如“西邻之禴祭”,上六“濡其首”,真是守成之难,难于上青天。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既济不忘未济,既济卦所阐述的这种警钟长鸣、慎终如始的思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今人去认真思考。
【处世活用】
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暗示我们,成功之后,不能重用小人,要重用有才德的人。作为千古一帝,汉武帝知人善任、维才是举,麾下集聚了济济英才,许多人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声名远扬。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不拘成规,重用有才德的人,使汉朝走上了兴盛。
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到汉武帝时,达到汉朝最巅峰的时期。汉武盛世,人才辈出,有两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大将军卫青,另一个是奴仆出身的托孤大臣金日磾。
图汉武帝
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元狩年间,休屠王和昆邪王密谋降汉,可休屠王在降汉前突然反悔,把事情泄露给匈奴首领。昆邪王一怒之下杀掉休屠王,押着休屠王的家眷投降汉朝。金日磾与其母、弟都投入官府为奴婢,他本人被送往黄门养马,当时才14岁。作为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度过了屈辱、痛苦的岁月,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从养马中寻求解脱。由于他从小与马打交道,又尽心尽力,所养马匹都膘肥体壮,精神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