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成长课:杰出青少年要克服的54个人性弱点
2955300000006

第6章 克服自我内在的缺点做最好的自己(5)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加百利教授也进行了相似的调查,但他研究得更深入。他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成年人。实验过程中,他不仅出示表情图片,还会展示一些容易使人产生恐惧的场景,比如车祸现场等。他发现,那些害羞的人对此类场景的反应,与其他研究对象相比没有两样。

精神病学家戴维德·西汉教授认为:“害羞属社交焦虑症,它的症结在于怕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而招致羞辱。”他把害羞的原因归结为大脑中负责负面情绪的区域对陌生情况的反应过度。不过,新的研究表明,容易害羞的人的大脑皮层,对外界的所有刺激的反应,都比外向的人更加敏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展心理学家阿曼达·盖耶领导下的研究者、儿童精神病学家莫妮克·厄恩斯特说:“迄今为止,人们认为羞涩往往会导致人避开社交场景,我们的研究是让大家知道,在羞涩的人的大脑中,与犒赏系统有关的区域的活动更加强烈。”

学会拒绝

对于许多人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当别人对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不好意思张口说“不”,因为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两个人的关系疏远。但是有时如果答应别人的要求,自己又确实有难处,或者自己会丧失许多东西。许多人在面对这种矛盾时都十分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但是,如果你仔细斟酌、权衡一下,觉得答应对方的要求将给自己或其他人带来伤害,那么,你就应该当机立断予以拒绝,绝不要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或不让别人扫兴而做违心的事。为自己拒绝别人找出理由,勇敢地迈出这道心理的坎。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生活将会好得多。”而且,巧妙地拒绝他人能显示出你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学会说“不”,才能赢得真正的交流、理解。

难以拒绝者的心理都有这样一道障碍,担心由此伤害了彼此的友谊,于是经常违心地答应别人的要求,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自己也经常觉得不自在。

诚然,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是重要的,尤其是主动地帮忙更会受到欢迎。但是,如果你是被某种心理的压力所迫,对一切都点头答应,实际上是在屈服于另一种性质的某些动机,例如需要得到别人接受或赞扬,害怕给别人带来不快和麻烦,希望别人对你感恩,有朝一日得到报答,等等。懂得珍惜时间,就应该学会说“不”。

总之,只要聪明人考虑到可能给自己带来某些不方便,就会考虑说“不”,除非因此会给别人带来更大的麻烦。

招摇过市:出风头不等于出头

一个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如果不顾一切地逞能,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这类人可能会轰轰烈烈于—时,却总是凄凄切切于最后。

处处逞能就是在为自己到处设陷阱

卡耐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有过失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某一天晚上,他在伦敦参加一场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说,他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他错了,”卡耐基回忆说,“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讨厌地纠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我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俩都同意向他请教。葛孟听了,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说:‘威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我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你要记住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卡耐基谨记了这个教训。卡耐基早年是个积重难返的杠子头,小时候,他和哥哥曾为天底下任何事物而抬杠。进入大学,他又选修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比赛。他曾一度想写—本这方面的书,他听过、看过、参加过数千次的争论。这一切的结果,使他得到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要像躲避响尾蛇和地震那样避免争论。

青年人由于血气方刚,遇事容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在乎面子而逞强显能,往往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给走向成功设下陷阱。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有的人很能干,但是,总是要求自己不要过分出头露面,不要逞能,什么事情都悠着点干。

另一种就是瞎逞能,根本不了解自己力量的程度,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喜欢逞能,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甚至去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加之经历少,受挫折少,很少考虑后果。

前一种人那样做自有他的道理,当一个能人单枪匹马往前闯而不顾及左右邻舍的情绪时,他(她)肯定会给自己带来一大堆的麻烦。

的确,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想干一番事业,总想将自己的抱负付之实现,因而有时卖弄一点自己的知识,炫耀一点自己的才能,偶尔逞能,偶尔露一点“峥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恣意地放任自我,恣意地逞能,恣意地逞强,那就万万不可了。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过于逞能、逞强,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只有自己才行,其他人统统不行的感觉。他就可能成为一名目中无人、藐视一切权威、藐视一切规则的人,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孤立自我,脱离群众。

另外,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大事或小事,公事或私事,国事或家事等方面过于逞能、逞强,处处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话,这就意味着他在无形之中从许多方面都“剥夺”了其他人施展才华、能力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他与其他人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自己会处处碰壁和受阻,处于众矢之的的重围之中。落个“大胆傲慢的人常为生活的不幸所打倒”的下场。

还有,如果一个人过于逞能、逞强,就会变得对什么都想插一杠,什么都想大包大揽。而事实上呢,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很有限的,如果揽过来,反而办不成事,则会大大地降低你的人格力量。

如果一个人过于逞能、逞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经常口出狂言,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来,变得虚荣心极强。要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顺风船,一旦在船的航行过程中发生搁浅、触礁甚至翻船之类的情况,他就会比一般人更难于接受现实对自己的惩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望、灰心、沮丧、意志衰退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等。

所以,一个人不能瞎逞能、逞强。

把自己的杯子放低一些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帧,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身处低下,方能成为百谷之王。要想取得辉煌的成绩,首先要摒弃自负和张狂,要懂得谦虚地向他人学习。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有一句俗语是“枪打出头鸟”,喜欢出风头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青少年阶段,正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时期,不要以为自己非常出色,时时想表现自己。要养成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良好作风。

国王乘船顺着长江游览,兴致所至,停船上岸,登上一座猴山。众多猴子见了国王一行,都十分害怕地逃避,跑到荆棘丛中去了。唯有一只猴子,从容地在树上跳来跳去,在国王一干人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国王操起弓箭来射它,它能敏捷地接住飞来的箭矢。国王大怒,命令随从们一齐射箭。那只猴子被射了下来死了。

国王回过头来,对他的侍者说:“这只猴子呀,自恃它的身手灵巧,行动敏捷,来对我表示藐视,走上死路,是自己找的。你们不要对人表现出骄傲的神色来啊。”

如何才能克服逞能的习惯,做一个谦虚而又谨慎的人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思而行

对任何事情采取冷静的态度,三思而行,不靠冲动,不靠激情,不为情绪所支配。

尊重别人

做事不能单枪匹马,要学会尊重人。不仅尊重领导,也要尊重群众,尤其是尊重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人。重要的事、事关全局的事,要与周围的人商量,认真地请教周围的人。

做事谦虚

要谦虚,不要傲视—切,切莫在自己说话、办事时流露出看不起他人,只有自己才行的情绪。

为他人着想

切忌只干那些“有利可图的事”,而对那些无名无利的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低调

不要做了一点好事就感到了不起,就四处张扬,唯恐他人不知道。要记住: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依赖性强:自立才能有所作为

求人不如求自己。如果你不想失败,不想做他人耻笑的“半个人”,就打消你心中“依赖他人生存”的念头吧,给自己找个职业,让自己独立起来。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地体会到自身价值,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不断索取的人生是乞丐

有两个人死后来到了阴曹地府,阎王查看过功德簿后说:“你俩前世未作大恶,准许投胎为人。但是现在只有两种人可供选择:付出的人和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过不断付出、给予的人生,另一个则必须过索取、接受的人生。”

甲暗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于是他抢先道:“我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见此情景,别无选择,就表示甘愿过不断付出、给予的人生。

结果,甲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投胎转世后,成了一个乞丐,每天都在索取和接受。而乙呢,因为选择过付出、给予的人生,转世后,变成了一个富人,每天都在给予和付出。

精彩的人生是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只有乞丐才会去不断的索取。世间绝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也绝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一个人付出的多少,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

锯掉习惯依靠的“椅背”

著名的麦当劳公司,有一段时间曾出现严重亏损。为找出问题,总经理克罗克每天都在公司里反省。慢慢地,他发现了问题所在。

他发现,公司各部门的主管,总是坐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挥部属,很少站起来说话。于是,克罗克立即找来工匠,将所有经理级以上员工的坐椅靠背全都锯掉,逼得这些主管们得经常站起来。

当然,这个动作引起反抗的声浪,他们对克罗克产生不满,每个人都在背后怒骂他。不过,慢慢地,他们终于体悟出总经理的苦心。

因为,在椅背被锯掉后,人们的惰性也不见了。他们离开椅背,走进基层,开始调查并处理各种疑难杂症;正因为主管层级的带动,全体员工也积极地工作起来,使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转亏为盈。

因为惰性消失,人们的活力与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规律,不仅适用于公司,更是青少年生活中必备的奋斗精神。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把“椅背”可以倚靠,虽然那也是我们前进的助力,但是,因为自恃美貌、学识、人缘、机遇与祖荫,很多人反而经常在这些平顺中迷失,让优势成了弱势;因为太过安逸的生活,让人慢慢失去唾手可得的宝座。

别再习惯依赖,如果你伸手向长辈要糖时,他们总是立刻给你的话,小心他们其实是在耽误你,想把你锁在身边一辈子,让你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一个真心期望你成功的长者或智者,只会放手让我们去尝试;你跌倒时,他不会拉你一把,但是会告诉你,如何让自己再站起来。

像动画片《狮子王》的故事,也是富含“锯掉椅背”的深刻涵意。

狮王辛巴在很小的时候,父王便死于叔父的篡位阴谋;在失去父爱和王位这两个“椅背”后,辛巴靠着自己的力量,反而获得超凡的生存能力,最后不仅除掉仇敌,更登上狮王的宝座。

真正可以依赖的人只有你自己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儿子以为父亲会下来把他扶起来,但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掏出烟吸起来。

儿子叫道:“爸爸快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

“是的,我自己感觉已站不起来了。”儿子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

儿子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来。

父亲摇动着鞭子问:“知道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

儿子摇了摇头。

父亲接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全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1997年,75位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采访其中一位老科学家,问他:“您是在哪所大学、在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老科学家回答他说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很奇怪,在幼儿园里能学到什么重要的东西呢?老科学家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事要坚持到底,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四周的大自然。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在幼年时期,这位科学家获得的终生难忘的东西不光是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与做事及不依赖别人的习惯,而这才是最使他受益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