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思考才能赢:人生不加框
2954800000017

第17章 人生不加第五框:做个生活的智者(3)

“坐井观天”是传播甚广的一个成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它来描述那些“眼界狭小,见识浅薄者”。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如果人们仍旧因袭这一思路来发点议论,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新意可言。可是有这么一位中学生却偏偏抓住了“坐井观天”这件事拓开思路,另辟蹊径,引出一番新的议论,颇能给人以启迪。“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是从庄子的寓言《坎井之蛙》引申而来,一只青蛙坐在井底,它之所见也许仅是头顶上那片狭小的天空,如果把这块狭小的天空当成整个宇宙,那当然是一种见识浅薄的表现。但是,人们是否还可以设想一下,这只青蛙是活的,茫茫宇宙是由无数块狭小的天空组成的,要了解整个宇宙还得先从自己头顶上那块天空开始,进而跳出井底去了解更为广阔的天宇。这个思路无疑有它的合理性,因此,这位中学生就发出了“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海的基础”的议论。并由此再引申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犹如茫茫大海,青年人要涉猎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应从“自己头顶上那片天空”做起,用坐井观天的耐心和韧性先攻下一个领域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再“跳出井外”求得飞跃。这篇文章充满了作者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从众所周知的贬义性的成语中发掘出这样的新意,真是难能可贵。如果不是见到这样的例子,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死板到什么程度。事实上,很多传统的东西能挖掘出新意,把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有些产品的诞生也能使我们相信这一点。袋装茶叶的发明就是一个例子。一位名叫沙利文的商人过去总是将茶叶装在茶罐里出售。有一次,由于茶罐一时缺货,只得用丝袋代替。不久,定单蜂拥而至,特别指定要丝袋包装的茶叶。因为消费者已经发现小袋包装的茶叶泡起来更加方便。青霉素、报事贴以及防油拒水剂无一不是偶然失误的结果。大量成功的产品都出自偶然。大多数人在面对艰难任务时会小心翼翼、谨慎行事,尽量避免出错。而勇于创造者却不同,他们会对各种可能进行实验,包括所有矛盾体。他们会考虑问题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对于他们而言,束缚和自由都是属于“自由”范畴,只不过束缚代表了自由的最低限。他们尝试可能导致失误的思想和想法,他们会偏离轨道。他们不会因失误而惊慌失措,相反,他们会将失误纳入创造过程。这样,失误就成为创新的源泉,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只要我们认为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那么,失误就能为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成为我们推陈出新的契机。

落后的是我们的想法和能力

再生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作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操练。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作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摈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改革的勇气与再生的决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不是完全由技术上的东西决定的,而是由心态决定的。美国具有如此发达的技术,就是缘于美国人那种崇尚挑战、崇尚创造力的心态。中国人也有创造力,但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去发挥创造力,这是很可悲的。中国的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而中国的教师绝大部分不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不鼓励学生去创造、去突破,教师本身也没有创造力。这实际上是没有意识到突破和创新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和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像时尚一样,容易落后的不是你的衣服,而是你的推陈出新的想法和能力——对待工作的态度。为什么人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因为人有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这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创新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形成的观察、比较、思考、推理、筛选、传承、改造、发展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无论如何打开创造之门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你自己。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任何人都要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在这种变化中,你就要学会生活的方法,提高你的心理承受力。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仅有理想、目标是不够的,不知道怎样一步步去做是不行的。关键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切身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不断地激发创造力,培养起创新精神。

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

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己经卖给过牙医一支牙刷,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驼鹿居住的森林。“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驼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驼鹿说。“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开始在驼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不,我只是想卖给驼鹿一个防毒面具。”推销员说。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不久,驼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驼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推销员兴奋地说。驼鹿说:“别的驼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驼鹿好奇地问。“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生活中,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努力地开动我们的脑子去想,并且是不是最终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了实践。是的,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告诉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告诉自己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只要掌握了关键的技巧,也一定能行的。在艰难困苦中,只要你拥有这样一种不找任何借口的心态,那么至少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开了至为关键的一步。

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奇迹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在充满梦想的童年时代,从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到“美丽的七色花”、“仙女棒的童话”还有“阿拉丁的神灯”,这些充满幻想与神奇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向往着这些梦想与奇迹,那时候我们对生活充满了种种美好的理想和梦想。然而当我们慢慢地长大,踏入社会之后,渐渐忘却了那些梦想和神奇,我们开始过着重复的生活,“要务实一点啦”、“现实毕竟是现实嘛”、“所谓梦想就是做梦想想而已”,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耳边总是听到这样的一些话。于是我们不再相信奇迹,也没有了童年时期的梦想和执着。虽然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生活繁琐与乏味,但我们还在无可奈何地重复着生活,渐渐地它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似乎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但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故事。在战乱时期,一个膝下带着几个孩子的女人,在逃难途中还依然抱着她的梦想:“做一个大学的教授。”尔后,她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走下去,最终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她教育她的儿女们说:“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梦想,并一步步走下去、走下去……”且不说是梦想成就了她还是她成就了梦想。在那种战火纷乱的年代,那种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环境里,一个女人、一个母亲还能有这份闲情逸致去憧憬如此美好、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的梦想,确也令人匪夷所思。而正是这个梦想,牵引、激励她朝着梦想的轨迹走下去,并实践了梦想,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为故事里的女人而感动,为她所拥有的梦想而赞叹。尤其是她在生命中最苦难的时刻还仍然拥有那份美丽——憧憬未来的美丽、永不放弃的美丽。这美丽孕育着坚韧、不屈和超然灵魂的光彩。只有桀骜的灵魂才能拥有这份超然的美丽,才能紧紧抓住生命里最伟大的梦想。当梦想得到升华的时候,那即是实践它的时候,而这一切都源于生命里这个永存的梦想,它好似一颗太阳照耀着生命里一切所知的和未知的岁月,把即使没有光亮、苍白的日子也渲染得生动活跃、充实艳丽。相信你还是会同意:生活本来就丰富多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希冀与奇迹!不是吗?当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奇迹,其实我们也正在失去生活。

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

印度人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不了解,就会非常奇怪。一般来说,印度人抽象思维发达,善于思辨,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于思考普遍性原则,而忽视具体的个体和特殊的感知。印度人具有尊重普遍性原则、屈从于普遍原则的倾向。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将自我与绝对发生直接关系,而拒绝任何中介。他们认为拯救个人的灵魂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无需依赖他人。印度教和佛教都不需要一个法律机构或解释经文的权威机构。印度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既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像、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在某些印度人的世界观里,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可以轻易转换。他们想像起来,简直是没有边际,可以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与物、人与兽、人与神、事实与假设、现实与梦境之间穿越。一个能说明印度人喜欢想像的例子是他们发明的计量方式。中国人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是“年”,“年”以上没有独立概念,只有“××年”的说法。而印度在年以上还有“尤迦”,“尤迦”上面还有“大尤迦”。古典文献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时间概念,叫“劫波”,一个“劫波”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的想像:如果比作一个非常长寿的人用布擦一座3000立方英里的山,每一百年擦一次,直到把山擦平,一劫波还未过完!这个数字实际上接近于无穷大。印度古代经典经常出现超大数字,如亿,百亿等,实在没办法表达,就说“如恒河之沙”。另一方面,印度在表示短、小方面也超越想像。中国人通常用“一眨眼”来表示时间之短,这之下再无更小单位。“刹那”是我们从佛教中借用的,“一刹那”比“一眨眼”更短。古印度还把“刹那”再分成若干更短的单位。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学思维已达到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印度人喜欢空想、疏远客观自然界的思维特点,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认为现实与观念、事实与想像、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没有差异。西方人认为上帝在天堂,中国人认为天堂在地上,而印度人认为,“终级真理”进化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第二,喜爱神话和诗歌,缺乏历史意识。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把现实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著作和英雄传奇也要以神话的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属于理想和想像。这一点与中国人正相反。中国人在历史著作方面是很出色的,但在神话方面比起印度人来却有些逊色。我们都知道,艺术可以使人的想像力趋于无限。让我们不妨学习印度人,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想像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吧!

用希望的灯照亮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