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90

第90章 金缕玉衣之谜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所谓“珠襦玉匣”,就是金缕玉衣。因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缕玉衣连缀玉片所用缕丝的材质也有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的差别。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对其制作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

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制作玉衣时,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程序,再把玉片按照人体的不同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大的有九平方厘米,小的还不到一平方厘米。然后,用金线穿过这些玉片四角的小孔,将所有玉片连缀在一起。按照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就拿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来说,刘胜玉衣全长1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窦绾玉衣比较短小,也用了2160片玉片,金丝700克。刘胜的一件玉衣,就是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的,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那么,汉代的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以玉衣做殓服呢?原来,历代帝王都渴望长生不老、灵魂不灭,这是他们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帝王们生前就费尽心机寻找长生不老药,或者命人炼制丹丸用以养生。即使死了,他们也不放弃这种求生的欲望,希望继续维持死前的生活。依古人的观点,人死之后会魂魄分离,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怎样才能使魂气升天,又要形魄不腐呢?只有用玉。他们认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气长存。

其实,用玉殓葬的做法早在4000年前就出现了。到西周时期,丧葬用玉才形成制度,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含、握在手中的玉握和盖在脸上的玉覆面等。所谓玉覆面也叫“面幕”,即用玉石制成人的眉、眼、耳、鼻等部位,并将其缀在一块布上。东周时期,开始在死者穿的衣服上缀一些玉,这就是玉衣的雏形。但是,帝王和权贵们过度迷信玉的防腐作用,他们死后除了身穿玉衣外,还要在胸部和背部放置几块玉璧,并且搭配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以及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即所谓的“玉塞九窍”。其中,最讲究的是做口含用的玉蝉。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洁的昆虫。口含玉蝉寓意着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壳中蜕变出来时一样。也有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做口含,是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希望死者只是暂时死去,还能够复活和再生。但是,美好的不朽之梦并没有因为有玉覆体而实现,无论帝王还是贵族,他们的尸体都没能敌得过岁月的侵蚀,最后都腐烂成了一堆白骨。

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汉代帝陵比其他时代的皇陵招来更多的盗墓贼。帝王贵族不但达不到尸体不腐的目的,就连骨架都被人焚为灰烬。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魏国的皇帝,他认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下令废除了以玉衣随葬的制度,有关金缕玉衣的历史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