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87

第87章 秦始皇陵墓九大谜团

一代帝王秦始皇的万世皇帝梦虽然只存在了15年,但由他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秦始皇死后,始皇陵寝也因众多未解之谜而备受世人关注。

近年,考古学家们已经对秦始皇陵地宫外进行发掘,但那幽深莫测的地下宫殿却是谜团重重,千百年来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猜测与遐想。地宫到底是怎样的结构,地宫内藏有多少奇器珍宝,始皇帝是铜棺石椁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谜团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

秦陵地宫为竖穴式构建,幽深而宏大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到不能再挖的地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相关研究。我国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其深度也进行了研究探索,推算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而得,应当不会有太大的失误。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的进一步验证。

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史记》中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里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那么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辩驳。2002年,考古学家通过在地宫中放入机器人来探测地宫内部空间。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这一工程只好搁浅。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含义是什么呢?夏鼐先生推断“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的“天文”、“地理”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学者们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

《史记》、《汉书》曾记载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但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地质学专家曾先后两次到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其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有“汞异常”,而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等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那么,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司马迁曾说秦陵地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他之前的大学者刘向也曾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外发掘出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准确,装饰精美,有的马饰件是金、银、铜铸造而成,举世罕见。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有学者根据司马迁留下的“下铜而致椁”记录,推测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是,《史记》、《汉书》中又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漆涂其外。

秦代李斯曾对秦始皇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根据李斯的这段话,地宫明显有个外壳。因为李斯曾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应该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按理他的话不会有假。虽然如此,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如果记载属实的话,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几千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成为一个大谜团。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让人们开始质疑秦始皇遗体是否能完好地保存下来。若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和秦代相距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存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但秦始皇却是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直到回到咸阳才下葬,中间相隔近两个月。想必秦始皇的遗体在途中就开始腐败了,尸体运回咸阳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九个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中的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