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79

第79章 司母戊方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也可见当时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制陶、原始瓷器烧造等手工业高度发达。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殷墟的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当属司母戊方鼎。

1939年初春的一个上午,河南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希增出现在村北的农田中。他在这个寒冷的天气出门并不是为了照顾田里的农作物,而是为了探找文物。那些年,安阳地区沉浸在对殷墟探索的激情中,吴希增也成为发掘大军中的一员。

吴希增向在安阳频繁出入的文物专家学习了一些考古技巧,他熟练地将探杆钻入十多米深的地下。随即,他感觉探杆碰触到了异物,取上来一看,探头钻上了某种硬物,卷了刃,还沾着一些绿色腐蚀物。吴希增知道自己探到了宝物,立刻找人开挖。那天半夜,在地下沉睡千年之久的司母戊方鼎从冻结的泥土中露出真容,再次与这个世界亲密接触。

司母戊方鼎让当时参与发掘的人震惊不已。司母戊方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据专家估算,从炼铜的浇铸、制模到拆范,至少需要130多位工人同时工作。更让人惊叹的是,司母戊方鼎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各成分的比例基本相同,可见几千年前商朝人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司母戊方鼎又被称为司母戊大方鼎,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当年吴希增组织了40多人进行挖掘,他们在挖掘洞洞口搭了一个架子,使用两条五厘米粗的麻绳都没能将鼎提出地面。后来还是采用了在鼎下填土、逐步抬升的方式将鼎挖掘出来。

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多厚重,通常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斗状。古代祭祀或典礼时,会用鼎向天神、祖先呈上烹煮的肉类,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祭祀用具。司母戊方鼎就是一位商王纪念母亲所制造的。

司,指皇后、太后;母,指母亲;戊,是母亲的名字。商代王室都是以干支来命名的,比如商王“武丁”、“盘庚”等。据甲骨文史料载,配偶为“戊”的商王共有四位,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专家通过分析认为,“戊”最有可能是武丁或祖甲王的妻子。司母戊方鼎的样式、化学成分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非常相似,因而推断“戊”是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司母戊方鼎很可能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纪念母亲而制造的祭祀用具。

司母戊鼎从历史、工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2005年,国家在司母戊鼎出土的地点建起了殷墟博物馆,在殷墟出土的国宝级精品文物在馆中集中展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