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19

第19章 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

当代学者李存山曾如此评价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有很多历史学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极大地肯定了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优秀,认为他的新政如果能够顺利进行,也就不会有王安石变法。可是,时代并没有给范仲淹尽情发挥的空间,宋王朝就这样失去了图强的机遇。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与君主昏聩有一部分关系,与时代背景也有关系。当时,宋王朝正面临着西夏强兵的威胁。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面对西夏军全面崩溃,宋王朝只得以岁贡来换取和平,在外交上采取守势。此时此刻,国内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时爆发的农民起义严重威胁着宋朝的统治。内外交困之下,宋仁宗痛下决心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朝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赞同,便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逐步开始。短短几个月,政治局面已呈现出崭新的面目: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庭关系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对其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考核内容,某些领域特别优秀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考试中,突出了实用性内容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堂。

新政的措施切中宋朝的时弊,但庆历新政的内容却与宋朝立国的方针相冲突,这就注定了庆历新政必然失败。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

当下的形势就是,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可是,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统治基础。权衡之下,宋仁宗还是选择了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与范仲淹的武将出身有关。宋朝对武将的防范必然使宋仁宗对范仲淹心怀忌惮,这不仅是范仲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宋朝的悲剧。

宋仁宗的个性也注定新政不会成功,想改革时急不可耐,一遇见困难就撒手不管。后来的宋徽宗更加不堪,金兵入侵时,竟把皇位扔给儿子,自己一走了之。宋朝皇帝中除太祖、太宗算是比较圣明的皇帝外,其他的似乎一开始都想振作朝纲,但都坚持不了多久。

宋仁宗已经是难得的一位肯一改朝政的君王。但他性格本身有着优柔寡断的一面,平素也比较胆小,生怕皇权被动摇。有了这种皇帝,庆历新政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废除庆历新政,实际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庆历新政为以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开创了先例,但也预先宣告了熙宁变法的失败。这是因为,宋朝一开始就把基础建立在一个堕落士大夫阶层的基础之上,而正是他们造成了国家的内困,造成了国家军事上的弱势,并最终令宋朝走向灭亡。

“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若干年后,南宋兵败灭亡,文天祥在大都的牢中痛定思痛,痛心自己的改革主张没有得到实施。宋朝错失了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而庆历新政失败时,宋朝早已将灭亡的兆头显露在世人面前。

只可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本是当世人心中永远的痛,却都付后人的笑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