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165

第165章 赵括的长平之战是替廉颇背黑锅

在多如繁星的战国武将中,赵括一直是后世记住的典型。几千年来,他已经成为军事中“纸上谈兵”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然而,几千年来的讥讽,是否就能说明赵括只是一个不注重实际经验的草莾将军呢?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战争,那是一段极具悲剧性的、波澜壮阔的、血腥而且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长平之战相持三年,赵军落败,近50万赵国将士的生命消逝,赵国由盛转衰,历史也把这样的重责推到赵括身上。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赵括这样一个以身殉国的忠勇军人,被钉在这样一根耻辱棍上是极不公平的。

那么,赵括是否应该为这样的历史悲剧背上责任?赵军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赵括在战争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又犯了哪些错误?

一次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结果,必有其内在原因。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大家都懂。当我们在给赵括定罪的时候,必须先了解这场战役的前因后果。

长平之战之始,赵国以廉颇为将对阵秦国。可以说,这场突发性的战争与赵括没有多大关系。廉颇出战,人心所向,因为他沉稳持重,无懈可击,人们对廉颇也心存佩服。但是,在长平之战中,他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战争初始,廉颇主动采取坚守战的战略,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这种战略与赵国的地理环境、战略环境极不符合。赵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强国,赵军在与对匈奴、胡人的战争中,练就了强大的战场突击力量,赵军最擅长的就是进攻战,最不擅长的就是消耗战。消耗战不仅是时间的消耗,也是粮食、人力以及军械的强大消耗。对赵国而言,消耗战其实相当不利。然而,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秦军却是最擅长防守战。所以,当廉颇在战争之初采取消耗战的战略方针时,他就已经丧失了自己在战场上唯一的优势。以自己的弱点去拼敌人的长处,相当于以卵击石,战争形势已经完全顺着秦军的脉络在走,这场战役赵国已经开始处于下风。

秦赵经过长期的消耗战,最后赵国增兵近50万,在物资、军队、军械上的重大损耗,给赵国政治群体脆弱的心灵再一次沉重打击。让赵国贵族失望的廉颇被替换下阵,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此时,赵括作为长平之战的重要人物出场了。因为赵括最擅长的就是进攻战。当赵国政治群体看到廉颇的消耗战并没有给赵国带来意想中的胜利之时,他们就果断地换上了赵括,希望以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改变战争形势。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临阵换将给主帅和战士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当时已经完全形成的对垒战形势。秦军气势大盛,赵国却在强大的消耗战面前早已气势渐短,战争形势早已形成定局,岂是一个赵括就能改变的!赵括入主赵军,已先输一筹,这并不是赵括的错。这样的形势,使赵括入主长平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进攻。赵国不能再继续消耗,需要尽快结束战争,守不得,退不得,只能选择主动进攻。

另外,赵括失败与其轻敌也有很大关系,他轻视了“常胜将军”白起的能力。长平之战之始,秦国以王龄为将,后来秦王与白起密谋换将,让赵括以为与自己对阵的只是战略进攻上弱于自己的王龄,而不知自己真正的对手是“战神”白起。所以,他才敢如此轻敌,才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给赵军覆灭埋下了伏笔。赵括带军深入,抵死反击,给秦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和损失,但最终仍逃不了失败的结局,以身殉国。但是这样的绝地反击,使秦国在骗降赵军以后,报复式地屠杀赵军以泄愤。

从以上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在于赵括一人军事上的失误,赵军在战争之始已经陷入严重的战略错误之中。廉颇用兵失误,赵括接替他继续作战,形势已定,并不是赵括个人能够扭转,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惨败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