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163

第163章 刘墉非宰相,更非罗锅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不仅引起全国关于反腐败的大讨论,轰动一时,而且剧中主人公那刚正清廉、不畏权贵、幽默诙谐的“罗锅”形象,更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

电视剧的创作与演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便会发现,这位声名显赫、清誉卓著的“宰相刘罗锅”,既非宰相,更非罗锅!

既然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为何又说刘墉不是宰相呢?这就不得不提及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了。明朝以前,历代王朝均有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只是称谓稍有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疑心太重,为防止高官重臣夺权谋反,便下令废除宰相一职。其后,明朝设立“内阁”,成员为“殿阁大学士”,由皇帝钦定,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到了清朝,“清承明制”。清雍正八年时取消“内阁”,建立军机处。之后的“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都是跟大学士一样的权职。

虽说此时的大学士与前朝宰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但仍旧享有天子之下众臣民之上的显赫地位。所以,在世人看来,大学士与宰相无异。史籍中有记载,刘墉于乾隆五十年由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被降为侍郎阁学,到嘉庆二年得授体仁阁大学士。于是,电视剧在需要突出主角的情况下,便以“宰相”称之。

至于说刘墉是“罗锅”,那更是笑谈。电视剧里弓腰驼背的刘墉,只是为了增添幽默诙谐的影视效果。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清朝取士选官注重“身、言、书、判”的标准便可知,科甲出身的刘墉,不可能是“罗锅”。“身”为首,可见最重要的条件即形体,为官者必须五官端正,身无残疾,以示官威。

虽说是笑谈,然“刘罗锅”的称号也并不是没有根据。有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是八十老翁,弓腰驼背可能是衰老的征兆,而非“罗锅”的恶疾。

刘墉一生,虽无宰相之名,却曾履宰相之职。清廉刚正之余,也不乏圆滑机变之态,尽显封建王朝一代官家为人处世之道。而“罗锅”之名,在后人看来,钦佩之美誉更多于敌对之嘲讽,笑而言之,未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