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128

第128章 越王勾践有没有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于蒲松龄的这段话,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而这段话中的“卧薪尝胆”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成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夫差打败,带领所剩的五千兵马逃到了会稽,最后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于是,越王向吴国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之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国家破亡的痛楚,以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吴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卧薪尝胆”的来历。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

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过,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的典故,竟然是一个大谎言?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但这两本史籍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

到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曾说:“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但这段话中并未提到“卧薪”二字。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可惜的是,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之后的一些著作皆以先秦史料为基础,对此没有更深的描述。

而最先将“卧薪”与“尝胆”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北宋的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苏轼在这里指的是孙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

真正将“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梁辰鱼在《浣纱记》中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后来,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清初的吴乘权也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

关于“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但有些学者表示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越王勾践“用蓼攻之以目卧”就是“卧薪”的意思。所谓“蓼”,清代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来刺激。“卧薪”与“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一种曲解。

虽然要弄清楚“卧薪尝胆”的真相颇费周折,但谜团总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