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2954000000080

第80章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

10月1日,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在攻打锦州时,东北野战军以5个纵队16个师攻歼锦州守敌,以2个纵队及2个师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之敌,以3个纵队阻击沈阳方向援敌,以1个纵队及1个师为总预备队,另以1个纵队及11个独立师围困长春。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我军攻克锦州后,鉴于“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形势,驻守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19日,郑洞国率新编第7军等部投诚。

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企图东西对进,重占锦州,打通向关内逃跑的退路。由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采取将计就计,诱敌深入的方针,准备在辽西地区歼灭廖耀湘兵团。10月21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地区挥师东进。26日,对敌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从而消灭了东北敌军的精锐主力。辽西会战刚一结束,东北野战军即向沈阳出击。11月1日进入市区,守敌纷纷溃逃,2日沈阳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相对国民党军队占有了一定优势,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获得解放,使蒋介石的精锐兵团丧失殆尽,从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至此蒋介石集团陷入了土崩瓦解的状态。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辽阔地区进行了淮海战役。

1948年9月25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进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徐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战。

徐州是华北、华中的交通要道,兵家的必争之地。蒋介石把兵力调到徐州地区,准备与津浦、陇海、平汉线之间的解放军决战,在徐蚌地区集中的兵力。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奉命出动,神出鬼没,从徐州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华东野战军13个纵队从山东境内向南推进,横扫陇海铁路北侧300里宽广大地区的敌军基地,而另三个纵队则由徐州东南向西北攻击。敌军被分割成互不联系的好几块,黄伯韬部在东碾庄地区被包围。解放军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夜间挖壕作业,充分准备,逐个歼灭敌人。敌人战斗力薄弱的100军和44军,在经过4天战斗后,即被全部歼灭。

19日晚,在敌人的弱部被逐个击破后,解放军向敌方司令部发动总攻,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激战,黄伯韬部下的10个师全军覆灭。蒋介石派重兵救黄伯韬出水火,但仍被解放军切断在碾庄之外,黄伯韬被击毙。在两个野战军的配合下,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报捷。

在第二阶段,采取南北堵截、中间围歼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华东野战军配合,围歼黄维兵团。

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完成了对黄维兵团合围,使其成为了“笼中之鸟”。而蒋介石误认为解放军可能先围歼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命这两个兵团放弃蚌埠,阻止我军南下,同时命黄维兵团向蚌埠靠拢,令徐州杜聿明放弃徐州南下,配合行动。

在中原野战军的合围之下,黄维兵团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敢突围。华东野战军另一部追击李、刘兵团,歼其一部。

蒋介石为保存实力,企图南北夹击,攻中原野战军侧背以解黄维兵团之围,尔后一起南撤。解放军采用平行追击、多层拦击、多处围捕的战术,并采用“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围住杜聿明,阻止李延年”的方针。经过20多天激战,黄维兵团被全部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此结束。

在第三阶段,毛泽东考虑到平津战役已经开始,而此时敌人准备南撤,为了麻痹蒋介石我暂不下海运平津地区军队南下,促使他们在江北苦战硬拼,采取了“围而不攻”的办法。

1949年1月初,毛泽东命令对淮海战场的敌军发起总攻,从1月6日下午至10日下午,解放军终于摧毁敌人最后一个孤守点——刘集,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的情况下,自己伤亡13万余人,取得歼敌55.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

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随着淮海战役的全面铺开,华北国民党军战略处境十分不利,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对战与和、守与撤一直举棋不定。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三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华北不致遭受威胁”,因此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

然而,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以后渡江作战不利。因此,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作出了纵观全局的战略部署,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隐蔽入关,将平、津、塘守军分割包围,以保障将傅作义集团扼止在华北,就地歼灭。同时,命令华北部队撤围归绥,缓攻太原,拖住傅部,争取时间。随后,东北、华北野战军集结了100万人,发起了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向平津和塘沽、唐山地区挺进。29日,华北第3兵团突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并在20天后将傅作义的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等5个孤立据点,封闭了华北国民党军南逃的通路。

12月22日,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华北野战军首先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作义精锐部队第35军军部及两个师,军长郭景云自杀。随后,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于24日追歼张家口逃敌5.4万余人,收复了张家口。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战法,向天津守军发起了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全歼国民党军13万余人,俘获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1月17日,塘沽守军5万余人从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中共中央为保护古城北平,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接管,采用了“围而不打”的战术手段,同时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攻的准备。经双方多次谈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1月2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达成。1月22日,傅作义所辖的国民党军全部开出城外,接受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成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并较好地保护了文化古都北平。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势如破竹,白崇禧、程潜等人又逼蒋介石恢复与中共和谈。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文告,声称愿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国民党军队的前提下与中国共产党讲和。求和是假的,蒋介石的真实用意是想借和谈争取时间,在江南编练新军,以谋卷土重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此洞若观火,在1949年1月5日发表的《评战犯求和》和1月14日发表的《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把蒋介石的真实用意完全揭露出来,同时提出愿意在八项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

蒋介石见骗局已被揭穿,便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布置长江防线。又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安排退路。同时下令将黄金、白银、珍贵文物等运往台湾。国民党各机关和达官贵人也纷纷把财物运离大陆。几个月间,沪宁线上东去的列车络绎不绝,输送的人员物资都由上海沿水路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