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2954000000075

第75章 帝国末运(2)

第三,《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而《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马关条约》敲响了一个大国政权的丧钟。如果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启建虏之颓势”的话,《马关条约》就是“倾覆满洲专制政府”的一个关键点。

《马关条约》戳破了一个腐败政权的脓包。晚清政府是一个以官员捐纳制和实缺贿赂制为基础的政府。对于一个当时的人来说,他所在的县的知县的官位可能是以1000两银子向政府买来,而实缺是以3000两银子向知府买来;知府的官位虽然是十年寒窗埋首八股得来,但实缺还是要以1万两银子向总督买来;总督每年还是要给李莲英等人无数贿赂才能保住。如果没有外力将其打破,很难想象一个糜烂到底的腐败政府会有自我纠正的能力。

《马关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甲午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民主国家人民拥有权利,不会为了君主的利益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正因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所以很少作出错误的决定;正因为民主国家人民拥有权利,他们为保卫自己权利而战的热情要比为专制国家保卫君主利益作战的热情高得多。经过了“甲午战争”,“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地在中国漫延开来。

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如今这所学校就是驰名内外的——北京大学。而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前身是在京师同文馆的基础上承办起来的。

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京师同文馆主修外国语言,后增设有关自然科学科目,并延请外国人担任教习,具中等专科学校性质。外籍教师丁韪良于1863年起在校任教,1869年起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同文馆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1873年,同文馆附设印刷所,负责编辑出版事务,采用适当鼓励的方法鼓励译书,曾经翻译并印刷了《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强调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后由梁启超草拟大学堂章程。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2月正式开学,有学生近百人。京师同文馆于1902年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初以“广育人材,讲求实务”为宗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破坏,停办。

1907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又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及师范馆。1908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馆,同时办分科大学。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医8科46门。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1917年,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设文、理、法3科14个系,并成立了文、理、法3个研究所。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具革新精神和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学校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大旗,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外国列强。与此同时,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列强公使联合照会清廷,要求“剿除义和团”。当时,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廷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廷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不多,后来有所增加。

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此时,各国政府增派来的侵略军已达到2000余人。6月10日,外国侵略军2000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攻,沿途遭到义和团民众的抵抗。11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附近展开白刃战。18日,义和团将进犯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包围起来,发动攻击,打死打伤侵略军数10人。19日,西摩尔败走天津,途中遭到民众堵截,死伤374人。22日,狼狈退到天津西站。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进犯天津,一路处处挨打,直到23日才窃据老龙头车站,并和在西站的侵略军会合,到达天津租界,向天津城发动进攻。7月6日起,1.8万多名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天津战事十分激烈,张德成领导义和团在紫竹林与侵略军血战三天后,天津失陷。

天津陷落后,清政府加紧了投降活动,而八国联军加快了对北京的侵略,积极部署进犯北京。8月4日,侵略军2万人,分两路沿运河两岸北犯。12日,攻占通州。次日,联军直指北京城下。慈禧得到消息后,认为京城不保,便匆匆逃往西安,使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随后,侵略军在城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宫中的宝器、颐和园的宝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此时,专意于我国东北的沙俄也派兵10万,在我国东北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万余无辜的中国人遭到血腥屠杀,沙俄继而还强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慈禧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随后,慈禧又颁布“剿匪”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至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合流。

除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之外,其他侵略者也乘势而来,并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1901年9月7日,一纸《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把八国列强和趁虚而入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都恭送回本国。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为终,也把在风雨中飘摇的清朝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8~1912年),另称清逊帝或者末代皇帝。伪“满洲国”在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1945年)。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华2000多年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宣统三年(1911年),2312年间,爱新觉罗·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

溥仪的祖父为清宣宗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爱新觉罗·奕,外祖父为荣禄,伯父为清德宗光绪,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继承醇亲王爵位,后因辅政为摄政王,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溥仪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亲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2岁。

宣统皇帝在清朝12个皇帝当中,有五个特点:一是12个皇帝当中最后的一位皇帝;二是登基时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四是没有庙号谥号的皇帝;五是没有皇陵的皇帝。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6年)10月20日,清德宗光绪皇帝病重,慈禧太后传下懿旨,让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的儿子溥仪入继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兼祧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光绪死的前一天,慈禧决定由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来继承皇位。

末代皇帝溥仪一辈子登基过三次,各个时期的他都只不过是个傀儡,从没有过真正的权利与自由。皇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溥仪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的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诏书大意为:“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400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退位后的爱新觉罗·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爱新觉罗·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

1924年,冯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军队改成国民军。冯玉祥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溥仪仓促间被限两个小时搬出了皇宫。之后,溥仪在日本特务的护送下到了天津日租界。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爱新觉罗·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1934年3月,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

1935年4月7日,爱新觉罗·溥仪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天。这天,仅29岁的爱新觉罗·溥仪,以“满洲国”皇帝的身份开始了他的首次访日之行,对于这次访问,日本方面作出精心安排,派出多艘战舰,来迎接护航。爱新觉罗·溥仪登上日本军舰比睿号,检阅了日本海军编队后,向日本出发。首次访日的成功,更让他觉得自己离梦想的实现只有一步之遥。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8日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20日,“满洲国”宣布解散。随着伪满帝国瓦解,爱新觉罗·溥仪的皇帝梦再度破碎。14年的伪满政权,他所批的每一份奏折,都成了日本侵华的帮凶罪证。

日本战败,爱新觉罗·溥仪走上了抛妻逃亡之路,而在逃亡日本绕道沈阳时被苏军俘获。苏联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在中国的沈阳机场俘虏了“满洲国”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及其侍从,并随即押赴苏联关押收容。爱新觉罗·溥仪连同二弟爱新觉罗·溥杰、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起被解赴苏联。世界舆论哗然。而这也是爱新觉罗·溥仪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眼中。爱新觉罗·溥仪在押往苏联后,先在赤塔一处疗养院被关押了两个月,而后便与相继被关押的其他伪满战犯一起,被转移到了离中国不远的伯力收容所。在伯力收容所里,爱新觉罗·溥仪度过了五年的拘留生活。

1950年8月,爱新觉罗·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近10年。抚顺曾经是爱新觉罗·溥仪的祖辈建立伟业的地方,爱新觉罗·溥仪最终也在这里完成了他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的改造。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10年的爱新觉罗·溥仪,经过学习改造后,脱胎换骨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见这10年是爱新觉罗·溥仪一生中最具决定意义的10年。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将爱新觉罗·溥仪特赦释放。

1959年12月4日,这一天对于爱新觉罗·溥仪来说,迎来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经历了九年零四个月的狱中生活,爱新觉罗·溥仪获得了新生。他曾经感慨地写道:我由一个封建反动的皇帝变成一个平常的劳动者,由鬼变成人,旧的爱新觉罗·溥仪已经死亡,今天是一个新生的爱新觉罗·溥仪。新生的爱新觉罗·溥仪在新中国的天空下用好奇的眼光看着全新的一切。

1960年3月,爱新觉罗·溥仪成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历任全国政协历史资料委员会资料专员、文史馆馆员,直至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爱新觉罗·溥仪与国际友人的交往只限于正式的外交场合。同时他身上也被赋予了独特的社会意义,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重新做人。因此,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爱新觉罗·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纵而观之,可见,在爱新觉罗·溥仪的整个人生中前期受外国人的蛊惑和操控,后期又成为了外国友人眼中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成功实例。

中国印记

1644年,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

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扬州。

1652年,李定国在桂林击败清军。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

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葛尔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64年,曹雪芹去世。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1796~1805年,白莲教大起义。

1811年,禁止西洋人进入内地。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年1月,陈少白受孙中山之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2年,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