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2954000000067

第67章 清朝替明(2)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皇太极生前没有定继承人,在他死后便出现了争夺最高领导权的纷争。在这场纷争中,实力最强的要数34岁的皇长子肃亲王豪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护者有两黄旗和伯父代著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另一个纷争实力派是雄才大略的32岁皇太弟睿亲王多尔衮,他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很得皇太极的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双方势均力敌,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一场内乱眼看着就要发生。

孝庄无疑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要使双方的对立情绪缓和,只有异中求同,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孝庄施展手腕,笼络双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都同意她的方案,把她的幼子福临抱上了御座,是为顺治,实现权力平稳过渡,从而避免了一场大流血。在福临登基过程中,叔父多尔衮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作出了重大让步,福临对他很感激,称他为皇父,封多尔衮为摄政王。

顺治帝亲政后,财政拮据一直是个大问题。顺治八年(1651年)三月,国库仅有20万两储备银,而四月应支付京师各部院文武百官的年俸银就需要60万两,这说明国库不但是空的,而且还是亏的。不得已,皇帝下令取皇宫内库银按时发放官俸。然而官俸银在全国财政支出中仅是冰山一角,最刻不容缓要国库负担的是兵饷。仅顺治十年(1653年)陕西增兵,发饷就将近360万两。据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吏科都给事中的奏章说,现今兵饷年缺额440余万两。此外还有内外王公贵族的俸银和禄米等物,以及赈济灾民、治理江河、接待外使、宫廷开支等。

此时统一全国的征战尚在进行中,赋税收入有限。顺治十年(1653年)陕西赋入186万两,仅够当年兵饷的一半。百姓十分贫困,不但无法加征赋税,还要减轻人民负担,由国家救济灾民。在这种情况下,节支的意义更显得重要。

顺治帝亲政,为皇太后上尊号时,皇太后就训导皇帝要以民为本,关爱人民。在全国兵民困苦、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下,善于持家理财的皇太后率先垂范,节用爱民。

北京及其附近州县,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每有灾荒,顺治帝必及时亲诣慈宁宫,向皇太后奏报灾情。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三日,皇太后面谕皇帝:发宫中节省银8万两,赈济满汉兵民。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二十三日、二十五日,皇帝接连谕告户部:地方灾荒除已减免钱粮外,重灾区需另加恩恤,命户礼兵工四部察发库储银16万两。皇太后闻知,又发宫中节省费用并各项器皿共银4万两,皇帝也发御前节省银4万两,共24万两,派满汉大臣16员分赴八府地方赈济。

顺治十三年(1656年),畿辅近地受灾严重,从夏到秋,霪雨、蝗虫,灾害不断,民生艰难。八月十二日,皇帝到慈宁宫,朝见皇太后,奏知灾荒和人民生活困苦情况。皇太后慈谕:小民如此苦楚,深为可悯,所有宫中节省银3万两,即行发出,速加赈济。

顺治朝,孝庄太后曾多次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银两赈济灾民,皇帝、朝廷更责无旁贷。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康熙、雍正两朝。皇太后的行动是一种教谕:高官厚禄者只要少挥霍一点,就可给饥寒交迫的百姓一份活命的衣食。

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为了渡过难关,皇帝和群臣与皇太后达成共识,采取了一系列节用爱民、缓解窘迫的措施,诸如停建边外避暑城、免除地方贡品、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裁减冗费、停罢不急需的开支项目等。经过上下一致努力,财政状况有所好转。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二十五日,户部向皇帝报告的收支状况中,国库已有余银260多万两。

在医疗水平落后的旧社会,成年人得天花是不治之症。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顺治帝因患天花去世了,年仅24岁,传位给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康熙帝。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他有意撇开皇室,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

孝庄痛失爱子,心如刀割。正月初八日,清王朝正式为顺治帝办丧事。十四日,举行“小丢纸”仪式。孝庄皇太后身穿黑素长袍,在全身缟素的宫女们的服侍下,来到乾清门台基上,面南手扶石栏杆而立,哭得撕心裂肺。她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想到大清江山社稷,想到登基的孙子玄烨还那么幼小,她不禁心如刀割,泪如泉涌。

正月初九,玄烨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亲自主持下继承大统。玄烨登基两个月后,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到皇宫门前条陈十款,援引宋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建议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皇太后德高望重,完全有驾御朝政的能力和威望。然而,她毫无谋取个人权力和至高地位的欲望,除了一心辅佐皇孙做个好皇帝外,别无所求。因此断然拒绝了周南的建议。她一心一意担当起教育玄烨的重任,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玄烨8岁即位,10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衣食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也不溺爱。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杰出帝王的特质和才具,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康熙亲政以后,她同样甘于寂寞,没有抢风头、争名分、出难题,而是放手让孙子施展拳脚,这也要令后世多少须眉汗颜啊。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平葛尔丹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就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康熙继位后,辅政大臣鳌拜很快就暴露出他专横暴戾的本性,欺康熙年幼无知,排除异己,广植党羽,把持朝纲。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14岁,按照祖制这时候的皇帝可以亲政了。不过鳌拜不但没有收敛交权,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鳌拜给苏哈萨克捏造了24条大罪,将他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哈萨克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凭着年轻气盛,坚决不同意,鳖拜胡搅蛮缠,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双方各不相让。鳖拜的存在已成为皇权的一个威胁,越来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鳌拜打算废除康熙。孝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康熙听从了祖母的劝告,违心地将苏哈萨克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抄没。苏哈萨克一案是满清最大的冤案,政治斗争有时就是这样残酷,但这样麻痹了鳌拜,为顺利解决鳌拜问题赢得了时机。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由孝庄安排的卫士一拥而上把他擒住,就此康熙皇帝夺回了权力,为苏哈萨克报了仇。

然而,随之而来的三藩之乱势头更猛,不到一年时间,吴三桂就占领了南方,并在衡阳称帝。一些拥有兵权者坐山观虎斗,不肯发兵平叛。孝庄亲自出面向大清的开国元勋游说,借护院人员,组织了一支平叛队伍,交给康熙,深入各军区,向拥兵自重的军区司令员晓以利害,迫使他们放弃幻想,加入到平叛斗争中来。经过8年浴血奋战,才将三藩之乱平息。就这样孝庄以她超人的智慧和委曲求全使清廷一次又一次平安涉险。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她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来用以犒赏出征的士兵。每逢荒年欠岁,她总是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赈济灾民,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治国大业。据说,晚年的孝庄皇太后自奉甚简。与明朝比较起来,皇宫中的开支与使用的太监、宫女仅仅是明朝的一个零头,平均起来大约还不到其1%。而就是在这种节俭的开支中,她能还坚持把皇宫中积攒起来的银两赈济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百姓。这些表率行为,上至满朝文武下至平头百姓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无一不交口称赞。

康熙对祖母“晨昏依恋三十余年”,已经习惯遇事听听祖母的见解。祖孙二人感情深厚。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太皇太后“圣体违和”,康熙皇帝衣不解带亲自侍奉35昼夜,让太皇太后深感慰藉。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腊月二十五的午夜时分,孝庄太皇太后病逝于北京紫禁城慈宁宫,享年75岁。

纵观孝庄皇太后的一生,守成兼创业功绩无一不大。身居皇宫62载,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5朝,青年时帮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极,中年时辅佐儿子顺治帝福临,老年时辅佐孙子康熙帝玄烨。这位非凡的女性,这位两代幼帝背后的坚强女子,虽然她从不曾走到政治的前台,但她一生对清初政治起到的重要影响,绝对当得起“大清国母”的称号。

清人入关迁都北京城

爱新觉罗·福临,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生母是庄妃(孝庄皇太后)。他降生的时候国号已经改为“清”,经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清朝已经初具规模,正准备打入关内夺取中原政权。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突然病逝。八月二十六日,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登上了皇位,改第二年为顺治元年,并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这时的小皇帝只是多尔衮的傀儡而已,真正掌握大权并推进大清国向前发展的人是多尔衮。当时的中国十分不太平,正是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关外,大清国更换了皇帝,顺治帝福临登基;关内,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大军攻入了北京城,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景山自缢。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后,引着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入了山海关。李自成深知敌我力量悬殊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四月二十九,李自成于北京城的明朝皇宫武英殿登基称帝,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往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5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停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了北京。同年十月,小皇帝顺治从盛京(沈阳)来到北京,并发布诏书,宣布以北京为国都,多尔衮任摄政王。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顺治帝也成为大清帝国进入北京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

清世祖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出猎时受伤,十二月去世。为大清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摄政王英年早逝。一直被多尔衮把持的朝政终于归还到少年天子手中了。

亲政的爱新觉罗·福临开始了短暂但却辉煌的皇帝生涯。经过多年的征战,爱新觉罗·福临基本完成了大清朝的统一。

为了稳定朝政,发展生产,爱新觉罗·福临还进行了很多改革。比如,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爱新觉罗·福临设立屯道厅,在北方开始推行屯田开荒的政策。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年),爱新觉罗·福临为了防止宦官干预朝政,在工部设立了十三衙门铁牌。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了防止地方私自加税,给人民带来痛苦,致使政权不稳,爱新觉罗·福临颁发了《赋役全书》。直至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爱新觉罗·福临去世,他当政期间为大清国能在中原长时间掌握政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之后的继任者开创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姓爷”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强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他们在台湾的西南海岸安平湾一带修建了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侵略据点。他们鱼肉百姓,强征重税,虏掠牲畜和人口,并将人口贩卖为奴。殖民者的种种暴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奋起反抗,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指挥以及相应的武器,终没能赶走这群侵略者。

1661年,为长期抗击清军打算,郑成功决定率水师收复台湾,建立根据地,继续他的反清复明大业。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曾在日本经过商,后为明福建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1630年,6岁的郑成功从日本回到中国。他自小习文练武,渐知兵法。1645年,郑成功受到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尊为“国姓爷”,后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

1646年,清军进攻南明隆武政权,郑成功反对其父郑芝龙不战而降,在南澳(在今广东)起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地区不断与清军作战。清朝知道郑成功是个会统兵打仗的将才,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朝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断绝了父子关系。

1659年6月,为了牵制清军对南明永历小朝廷的3路围攻,郑成功与张煌言配合,率领83营17万水陆大军经崇明入长江,破清军滚江龙(横江锁链)、木浮营(置兵设炮的江上木栅),克瓜洲,取镇江,进围南京。清廷举朝皆惊,顺治帝惊恐异常,下令亲征,被谏阻后即命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统兵增援江南。

1660年,郑成功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1661年年初,郑成功在厦门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决计以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三月底,郑成功率军队2.5万人、战船数百艘,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次日抵达澎湖。

四月初,郑成功先以4000余人抢占鹿耳门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南侧之北线尾岛;自率主力万余人通过大海湾,直插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内)北之禾寮港,迅即在台湾本岛登陆。

郑成功首先指挥将士包围了赤嵌城,并切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两处守军的联络。荷军总督揆一几次增援,都被歼灭。黔驴技穷之下,揆一派出使者到郑成功的大营来议和,答应给郑成功大量犒军物资和白银,郑成功严词拒绝,并郑重重申: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你们必须无条件归还中国,决不允许再讨价还价。

1662年年初,在郑成功的多次围攻和对来增援的荷兰军沉重的打击下,揆一顽抗待援的希望彻底破灭,被迫缴械,并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被奴役了38年的台湾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改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两县,改台湾城为安平镇。下屯垦令,组织部众垦荒屯粮,整顿法纪,促进了台湾当地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当年六月,年仅39岁的一代抗清名将、驱荷英雄、收复台湾的民族功臣郑成功病卒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