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2954000000023

第23章 三国鼎立(1)

三国时期(190~280年), 魏、蜀、吴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 国势衰微, 外戚专权, 宦官秉政, 政治腐败, 天灾不断。中平元年(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 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 但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三国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如魏国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 内修政治” 的策略; 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 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 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随着军阀混战的愈演愈烈,汉献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来越大了。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从事毛珓向他建议:“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曹操的很多幕僚们也认为,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这时,在洛阳的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于是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

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到许都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为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13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曹操到洛阳后,部下董昭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迁都许昌后,献帝又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曹操遂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官渡之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图谋早日消灭曹操。

200年,袁绍集中了10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攻打曹操。

这时候,曹操早已率领兵马回到官渡,听到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来个声东击西。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来堵截。哪儿知道曹操已经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袭击白马。包围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没防备,被曹军杀得大败。颜良被杀,白马之围也解除了。

监军沮授劝袁绍把主力留在延津南面,分一部分兵力出击。但是袁绍心急火燎,不听沮授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且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先锋。这时候,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听说袁军来追,就把600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马鞍,让马在山坡下,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

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看见这样子,认为曹军已经逃远了,叫兵士收拾丢在地上的武器。曹操一声令下,600名伏兵一齐冲杀出来。袁军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

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将士被打得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我们尽管人多,可没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完了,他们自然会退兵。”

袁绍又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袁绍命令兵士在深夜里偷偷地挖地道,打算从地道里钻到曹营去偷袭。但是他们的行动早被曹军发现。曹操吩咐兵士在兵营前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切断地道的出口。袁绍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曹操也有点支持不住,写信到许都告诉荀攸,准备退兵。荀攸回信,劝曹操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这时候,袁绍方面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1万人马运送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官渡40余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拒绝了。许攸对此非常失望,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极了,亲自跑出来迎接许攸,说:“好啊!您来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后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你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您看怎么办?”

许攸说:“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你就不战自胜。”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荀攸、曹洪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没有引起袁军哨兵的怀疑,顺利到达乌巢,将乌巢的粮屯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军心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皇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被消灭。过了两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工夫,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求贤

刘备,字玄德,是今河北涿县人,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因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刘备和母亲一起“贩履织席”。《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描述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国的大商人张世平与苏双见刘备相貌不凡,出重资支持刘备“用合徒众”。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率部参与镇压。当时的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力量薄弱的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始终未能在中军阀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军阀的混战之中颠沛流离、寄人篱下,麾下地盘多次得而复失,他率领的众人也是多次聚而复散。直到刘备请到诸葛亮(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才得以扭转境遇。

诸葛亮,字孔明,是今山东沂水人。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从小与叔叔诸葛玄一起生活。诸葛玄在豫章做太守,被曹操赶走,不就后便病死了。之后,诸葛亮兄弟二人定居于距今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卧龙岗,人们将之称为“卧龙先生”。

刘备将兵屯驻在南阳郡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说:“那你就带他来见我吧。”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是您去见他,而不能是将他带来见您,您应该屈尊去拜访他。”于是刘备便去拜访诸葛亮,前后拜访了三次,才得以相见。这个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的说法,根据其他的史料记载,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并不是徐庶,而是司马徽。究竟是谁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似乎并不重要,总而言之,刘备的命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改变了。

至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