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2953900000058

第58章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1)

从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在北京明皇宫登基坐殿,到公元1912年小皇帝宣统紫禁城黯然退位,走过了268个年头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在了夕阳西下的光晕里。而在这268年里,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第一次超越了中国这个史上最辉煌的帝国……

明朝最后一支起义军结局如何?

清军入关,给李自成农民军以沉重打击。公元1645年,李自成牺牲后,主力部队由李自成的侄子李锦和高一功(李自成夫人高氏的弟弟)率领,开到湖南;另一支部队由郝摇旗、刘体纯等人率领先后进入湖南、河北一带,他们决定和明军联合一致抗清。当时,南明隆武政权正受到清军的威胁,看到农民军能征善战,就去招抚这支农民军,将李锦、高一功的部队命名为忠贞营,将郝摇旗、刘体纯的部队整编为十三营。不久,隆武帝遇难,永历政权建立,农民军又归顺了永历政权。后来,李锦病死,高一功率领部队离开永历政权,开到贵州。高一功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李锦的义子李来亨成了这支队伍的首领。他带领人马来到四川湖北交界的夔东,同郝摇旗部队会合。

公元1663年春天,康熙派湖广总督张长庚率军进攻茅麓山,被李来亨设计杀死杀伤清军一万多。张长庚见势不妙,夹着尾巴溜了。

于是,康熙又调集重兵围攻夔东。后来,刘体纯、郝摇旗在与清军作战中英勇牺牲了,农民军只剩下了李来亨这一支。李来亨率领几万战士坚守在茅麓山,多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但由于长期作战,没时间种田,积蓄的粮食就要吃完了。清军从一个叛徒口中得知农民军的粮食已尽,又得知山上地势和军事的情况,就派兵绕到后山,趁着大雾弥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通梁山岭,占据了要塞。

李来亨听说通梁失守,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了,从容地指挥战士们突围。战士们奋勇拼搏,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他们手持长矛利剑,拼命厮杀,喊杀声响彻茅麓山,清军无不胆战心惊。清军仗着人多,援兵又源源不断,终于攻破了山寨。李来亨见将士们越来越少,知道大势已去,就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坐在一间屋子里,亲自放了把火,然后自己也上吊死了。茅麓山一役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最后一支被清军镇压下去了。

哪本书号称古代文言文典范?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之冠,集有故事491篇。《聊斋志异》为清初蒲松龄所作。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其书屋名“聊斋”,故世亦称其为聊斋先生,蒙族人,为淄川(在今山东)人。今淄川东有庄名“满井”,因庄东有井,井水常满而溢,故得是名。井水溢流而成小溪,垂柳夹岸,故又有“柳泉”之称。蒲松龄所著除《聊斋志异》这一名扬四海的巨著外,还有诗一千余首,词一百多首,散文四百多篇,俚曲十四篇,杂剧三本,以及多种杂书。

蒲松龄为著《聊斋志异》一书,曾于满井设茶摊,过路人口渴,免费供给茶水,不要他酬,只要饮者讲一故事,或轶闻异事。久而久之,四方异闻怪事盛集于他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继”。然而,各地素材良莠不一、杂芜不齐,一经蒲松龄神笔,则文采四溢,妙趣横生。《聊斋志异》虽以文言写成,却不枯涩难读,其语言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典故与谁有关?

“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典故和八大山人有关。有一年,康熙到江南去巡视,沿途要召见一些官吏,通知召见的时间是五更,但是有的人二更就在门口等候了。朱耷为了讽刺这些阿谀奉承的官吏,特意画了一幅《牡丹孔雀图》。《牡丹孔雀图》的下半部分画着一块上大底小,看起来极不稳当的石头,石头上蹲着两只孔雀。本来十分美丽的孔雀,被朱耷画得十分丑陋——短而秃的嘴,本来应该最美丽的尾巴部分只有三根极其难看的翎毛留存着,发直的双眼贪婪地看着前方,一副恨不得把自己都卖出去的谄媚相。

在《牡丹孔雀图》的上半部分,朱耷画着乱石,乱石堆里懒散地耷拉着几根竹子和几株开放的牡丹花;在空白处,朱耷用刚劲有力的字体题诗二首,在诗中把奴颜媚骨的人称为“三耳”,因为只有奴才的耳朵最为灵敏,就像长了三只耳朵一样。而孔雀尾巴上的三根毛则象征着清朝官员头顶上那一顶带着三根翎的官帽。后来,郑板桥看了《牡丹孔雀图》后,评价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吴敬梓是如何讽刺清政的?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锋,尖锐地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吴敬梓笔下,大致有这样三类士人:第一类是以科举仕进为人生唯一目标的科举迷;第二类是一群已经考取功名的士人,搜刮民财、残害百姓;第三类是科场败北、功名失意却又不甘寂寞、以风流名士自居的人物。作品通过描写他们附庸风雅、招摇撞骗的行径,侧面反映了科举对文人精神状态的毒害和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作品自如地安排各色人等,组织情节,从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儒林外史》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对晚清谴责小说及现代讽刺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雍正是怎么设谋夺皇位的?

公元1722年年底,康熙的病越来越重,经常昏迷。这一天,他稍稍清醒点,便想起十四皇子,知道自己恐怕见不到十四皇子了,就想留下遗旨,让众位皇子做一个见证,也可以让他们退出皇位之争,便强打精神说:“召诸皇子晋见!”可隆科多故意装作听错,高喊道:“皇帝宣四皇子晋见!”康熙本想解释,但已经没有气力说话了,他意识到胤禛和隆科多已串通好了,一气之下,康熙离开了人世。

隆科多一见康熙驾崩,立即让其他皇子进来。隆科多见诸皇子哭得十分伤心,便清清嗓音,高声说:“诸位皇子,节哀,听我宣读圣上遗诏!”大家听说父亲有遗诏,都止住哭声,尤其是想夺取皇位的几位都竖起了耳朵,他们最关心皇位的事了。隆科多从袖中拿出早已篡改好的圣旨,读道:“朕决定传位于四皇子,着继朕登基。”原来隆科多把“十”字上边加了一横,下边又加了一个勾,便成了“于”字。

三皇子胤祉和胤礽是一母所生,但他为人厚道,对皇位也不感兴趣,一听说父亲有遗旨,让四皇子继位,第一个跪倒叩拜。其他皇子心里虽有不服,也没办法,只好跟着跪拜。胤禛就这样夺取了皇位,改元为雍正,是为雍正帝。

雍正年间的文人为什么谈字色变?

雍正年间,“文字狱”风波更加严重,可谓到了谈字色变的程度。1726年,江西科举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试题“维民所止”。试题一出,即有人密告雍正,说查嗣庭出的试题有影射皇上断头之意。雍正不解。这人解释,“维”字是去了头的“雍”字,“止”字是去了头的“正”字。“雍正”是皇上的年号,去了头成“维止”,岂不意味陛下断头之意吗?雍正立即下旨把查嗣庭押解进京,下狱问罪。查嗣庭说:“我出的试题乃是《诗经·商颂·玄鸟》里的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是歌颂皇上的圣德,何来反逆之意?”雍正马上差人找来《诗经》,见果真有“维民所止”一语,顿时语塞;但他硬说“维民所止”就是犯上。查嗣庭无辜遭祸,含冤死于狱中。还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无端挑剔说这“清风”二字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自己的性命也白白地送掉了。

郑板桥名列“扬州八怪”之一吗?

郑板桥晚年以画竹为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被风雨吹淋的竹子,并题诗道:“衙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然而,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怎能解除民间疾苦呢?于是,他写下“难得糊涂”的横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当时的扬州汇聚了不少富于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腐败的清朝官场和奸商的巧取豪夺强烈不满,同情贫苦民众的苦难生活,有着相似的狂放不拘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郑板桥和金农、黄慎、罗聘、李方膺、李鱓、高翔、边寿民等八个人是其中的代表,因为他们提倡的画风和思想观念与正统思想格格不入,被称为“扬州八怪”。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

公元1793年,一个以“狮子号”战舰为首的英国船队在英国勋爵乔治·马戛尔尼的率领下,停泊在澳门港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朝见乾隆帝。乾隆帝得到消息,立刻派遣钦差大臣接英国使团来北京,然后直奔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82岁的寿辰庆典。

马戛尔尼是和其他进贡的中国属国一起被接见的,而且被排在光着脚、带着鼻环的缅甸使臣的后面。英国人带来了许多礼品,比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战舰模型、枪炮武器以及一套大型图册,代表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可乾隆参观了这些礼品之后,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些可以给小孩子当玩具。”马戛尔尼递上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乾隆却对一个拉着马戛尔尼衣服后摆的英国小孩子发生了兴趣,他把这个可爱的孩子叫到面前和他交谈。这个孩子是英国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亚当斯。小亚当斯已经学会了一些中国话,乾隆对他得体的回答非常满意,亲手解下自己腰间的荷包赐给了他。

但当英国国王的国书翻译成中文,乾隆知道原来英国是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立刻予以拒绝。随即,他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的谕旨形式给英王回了一封信,交给马戛尔尼带回。

47年后,亚当斯在英国下院慷慨陈词,在他的支持下,议会以微弱的多数,决定对中国发起一场战争——鸦片战争。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乾隆帝即位后,连年用兵,军费花费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铺张浪费。加上下面的官吏贪污浪费成风,腐败透顶,弄得国家渐渐地衰弱下来。

就在这个时期,在京城流传着一本小说,叫《红楼梦》。开始,人们还弄不清作者是谁,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写书的作者叫曹雪芹。

曹雪芹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他的曾祖曹玺曾经得到康熙帝的宠信,被派到南方当江宁织造。“织造”是皇帝在江南的耳目,还负有了解江南的政治情况、结交汉族名士等使命,只有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得到这一职位。曹家同清皇室有着特殊关系,曹玺的妻子是清圣祖玄烨的奶妈,曹寅小时即跟玄烨一起“伴读”。整个康熙时期,曹家三代都受着优厚的待遇和特殊信任,康熙五次“南巡”,有四次以织造府为行宫,曹家于是成为气焰熏天的“百年望族”。曹玺死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颁接替了这个差使,曹氏一家三代前后做了六七十年织造官,成了豪门。

雍正帝即位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认为曹家反对过他,不但革了曹颁的职,还下令查抄了他们的家。那时候,曹雪芹是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懂事,看到家庭遭到这样大的灾难,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打击。

父亲丢了官,回到北京老家,生活越来越穷,家庭的灾难又接二连三发生。到后来,父亲曹颁也死了。曹雪芹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有时候,连粮食也不够吃,只好喝点薄粥充饥。后来,他决心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在那个贵族家庭里,大多是一些挥霍享受,专讲吃喝玩乐、放债收租的寄生虫。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十分肮脏刻薄。小说的主人公,贾家的公子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是一对嫌恶贵族习气、反对封建礼教的青年。在那个环境里,他们想摆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但也没有出路。结果林黛玉受尽歧视,害病死去,贾宝玉离家出走。而那个贵族大家庭,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也像腐朽的大厦一样,忽喇喇地倒坍了。曹雪芹用深切同情的笔调写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和一些受压迫凌辱的婢女的遭遇,又满怀气愤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红楼梦》里,有一段“护官符”的故事,就是专门揭露这些官僚和豪门怎样相互勾结起来欺压百姓的。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八十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夭折。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终于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是赞赏,又是感动。但是对这样杰出的一部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太可惜的事。后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一直到现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人们不但欣赏它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还从那里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快要没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做“红学”。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问世以后,所引起的广泛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红楼梦》问世后,人们对它进行评论、研究所达广泛深入的程度,更是文学史上的突出现象。这部小说有很多带评语、批语的本子,除“脂评”本外,还有护花主人、大某山民评本、妙复轩评本等。另外还有很多对小说的评论、专论、读书笔记,形成了“红学”这一专门学问。五四运动以后,“红学”更成了显学,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学派。目前对“红学”的研究更是出现了新的高潮,专论、专著、专刊纷纷行世,而且方兴未艾,日趋发展。《红楼梦》的影响更远及国外,在1842年就有一部分被译成英文。此后,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意文、日文、越南文、荷兰文等外文译本陆续出现,不下一二十种。并且出现了俄文、日文等全译本。除翻译原著外,还有很多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红楼梦》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享有着世界文学名著的崇高声誉。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发生在何时?

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想在“文治”上更上一层楼,决定编修一部《四库全书》。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夸耀文治盛世;但最重要的是他要借此机会对历代的书籍作一次全面审查,清除反清的民族思想。用编写的办法掩盖和达到他禁毁图书的目的,历史上叫这种办法为“寓禁于修”,这一招可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