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2953900000037

第37章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3)

唐太宗李世民热爱书法,对《兰亭集序》垂涎三尺。一次,李世民召集众大臣在大明宫蓬莱殿会饮。酒酣耳热之时,李世民乘着酒兴,挥笔在屏风之上写就《飞白书》,笔力刚劲、意境空灵,引起群臣一片喝彩,纷纷向皇上讨教书法,李世民放下笔说:“书学乃小道,然不能一蹴而就,应常年坚持不懈。我临古人之书,绝不求其形似,只在骨力,乃得骨力而形自生……”然后却神色黯然道:“我李世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可唯独求不来王右军的《兰亭集序》,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群臣闻听此言,都暗记在心;御宴散后,便偷偷派手下人到各地寻找此书。

后来有人打听到《兰亭集序》已经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王智永手上。王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李世民闻之大喜,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见硬要不成,便改为诱骗之术。李世民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手携他所藏的二王书法真迹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谈得很投机。待两个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假装不信状,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宝物之后,郁郁寡欢,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房谋杜断说的是哪两个人?

“房”指房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杜”是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高祖武德年间,二人均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群雄、取得帝位。

唐太宗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分领尚书左、右仆射,共掌朝政,台阁制度皆二人所定。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能断大事,两人为佐太宗,同心协力、相得益彰。故时称良相,必曰房杜。

谁死后李世民感叹是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徵是唐代有名的谏臣。他不管李世民生气也好,称赞他也好,照样给李世民提意见。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魏徵给李世民提的批评、建议大大小小有二百多件。魏徵常常引用隋朝的例子来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是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的忠臣,因而能接受劝谏。

公元643年,魏徵得了重病。李世民每天都派人去看望他,向他表示问候,希望他还能为自己再提点意见。到了病危时,李世民亲自来到魏徵病床前,看着魏徵,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就问魏徵:“爱臣还想要些什么?”魏徵缓缓应道:“我是什么也不想了,我只担心国家的前途啊!”李世民紧紧握住魏徵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不久,魏徵去世了,李世民为魏徵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一上朝议事,就对百官慨叹道:“以铜为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戴得是否端正;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如今魏徵去世,就使我少了一面明察得失的镜子了。”

“渭水之盟”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20公里。

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带几名骑兵来到渭水便桥南,隔水责问东突厥为何侵犯唐朝。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认为唐朝已有防备,就向李世民请和。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朝送给东突厥金帛,东突厥军队撤离唐境。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阴山之战唐军怎样大败突厥?

“渭水之盟”之后,李世民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没用多长时间,便练出了一支攻防俱精的军队。

公元628年,北方因一场大雪而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东突厥的牛羊被冻死和饿死很多,颉利可汗趁机加紧对其他部族进行掠夺和压迫,引起了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而归。颉利追问突利丧师之罪,将其痛打,突利挟羞带愤,率部下投到了唐朝。李世民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李勣(即徐世勣,因功被赐李姓)等4名大将率领大军10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骑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勣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破突厥。颉利既败,怕唐军继续追赶,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阴山休养生息,准备进入漠北。李世民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李靖与李勣会师白道,合谋进兵。他们挑选了1万精兵,每人带20天的粮食,一路跟踪到了阴山。唐军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勣在后,在阴山俘获突厥1000余帐。

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战争准备。当唐军发起攻击时,突厥兵无力应战,纷纷溃逃。此战,突厥兵被杀死1万余人,俘虏10余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跑,被李勣堵住归路,颉利无法北归,转而带败兵逃到小可汗苏尼失的居地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苏尼失把颉利执送唐军,率众投降。

阴山之战,唐军大败东突厥,提高了李世民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什么?

公元640年,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求婚,李世民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出身皇族,聪明、美丽,又有才华。李世民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日用器具、珠宝、绫罗、衣服等。公元641年,李世民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文成公主的父亲)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迎接,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服装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带去了许多历史、文学书籍以及经书、佛经和有关医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大量的粮食、蔬菜种子和生产工具。她还帮助吐蕃人推行历法,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她带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的欢迎,使他们学会了利用水力资源。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提倡佛教,修建了大昭寺。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大大丰富了藏族的音乐。当时,松赞干布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派去养蚕、酿酒、制碾磨和造纸墨的工匠。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瞒天过海”有怎样的来历?

公元645年,李世民决定出征攻打高丽。大军需从山东的东莱跨过渤海,直赴高丽都城平壤。当李世民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来到海边时,举目远眺,见沧海茫茫、一望无边,大军很难渡过去,不禁大为着急,竟然萌生退兵之意。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薛仁贵请李世民来到海边一座五彩的营帐中歇息,并请文武百官一起陪同李世民饮酒作乐,一时间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李世民忘记了忧愁,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就陷入了酣睡。睡得正香时,李世民忽然被帐外的波涛汹涌之声惊醒,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就要到达彼岸了。

李世民大喜,拉着薛仁贵的手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朕的将领们都老了,现在遇到战事已经不堪忍受这种重负了,我想挑选年轻能干的将军,没有人能比得过你啊。”

原来,薛仁贵担心李世民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从而帮助李世民顺利实现出征攻打高丽的计划,这就是成语“瞒天过海”的来历。

为什么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的那一年,逝世于公元683年,整整跨越了两个朝代。孙思邈不仅医术高,医德也很好,他不会因病人交不起诊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见死不救。相反,他经常为病人义务治疗,还把药送给他们。对于远道上门求医的病人,他还腾出房子让他们居住,亲自为病人熬汤端药,胜似对待自己的亲人。

孙思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积累和搜集了大量简便而有效的药方,他把这些药方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书,叫《千金要方》,也叫《备急千金方》。“千金”的意思就是说,书里所载的药方都是十分宝贵的,这时孙思邈已经70岁了。到了整整100岁的时候,孙思邈又把他后30年所积累的方子编成了另一本书,叫《千金翼方》。“翼”就是辅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来弥补前一本书的不足。在这两本书里,孙思邈一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不仅数量多,疗效也很好。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尊称孙思邈为“药王”,把他经常采药的五台山称作“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了药王庙。

卢承庆为何宠辱不惊?

唐朝大臣卢承庆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由于他为官清正,很受李世民信任,被任命为吏部考功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主要负责对官吏们进行考评,虽然算不上位高权重,但考评关系到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这个职位也算举足轻重的了。卢承庆上任后,一直兢兢业业,公正、负责地对待考评官吏之事。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运的官员在督运粮草时遇上大风,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了。年度考核中,在给那位运粮官评定等级时,卢承庆给了他一个“监运损粮,考中下”的评语。那位官员听完后,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地退了下去。卢承庆对这位官员的气度颇为欣赏,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也不全是他的责任,碰上这样的事情,只怕回天乏力啊,若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于是,卢承庆把那位官员叫了回来,对他说:“损失粮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随之把评语改了过来。那位官员听卢承庆这样评价自己,只是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不置可否。卢承庆非常钦佩他的涵养,不禁脱口而出:“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对他的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其实,卢承庆本人也是一个遇事宠辱不惊的人。唐太宗在位时,卢承庆官运亨通,处处得宠,先后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唐高宗登基后,他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之后又多次升迁或被贬。但他坦然面对,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表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风格。卢承庆对宦海沉浮是如此,对生死也是如此,他临终前告诫儿子:“人有生死,如同日有起落。我死后,一切从简。弄块碑,写上生年卒日即可。”

日本文字是怎么来的?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200人,但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批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使志在学习中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大量输入中国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渗透到艺术、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日本大化改新之后,通过长达200多年的向唐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从而使宗法统治制度不断完善。

在日本全面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吉备真备与空海是留学生和学问僧的典型代表。吉备真备出身于低级贵族家庭,随第9批遣唐使来到唐朝。入唐之后,他在唐四门助教赵玄默的指导下学习儒家经典。空海,俗名真鱼,出生于日本赞岐国一个地方豪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20岁时剃度出家,法名空海。空海是作为学问僧随遣唐使来到唐朝长安的。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了“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了“平假名”,这就是今天日本文字的来历。

“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

公元661年,九姓突厥侵犯边境,唐高宗李治派薛仁贵前去平定边乱。临行前,李治设宴为他送行,对薛仁贵说:“古时候善于射箭的人能射穿七层铠甲,这里有五层铠甲,你来试试看。”薛仁贵取过箭,把弓拉满,一箭射去,穿透五层铠甲,李治既惊讶又佩服。

薛仁贵带领军队远赴天山扎下营盘后,准备与突厥交战。九姓突厥有十多万大军,仗着人多势众,派出几十位骁勇善战的将士来挑战。为首的三个虎背熊腰、目光凶恶,他们口出狂言,根本不把薛仁贵放在眼里。薛仁贵单枪匹马前去应战,二话不说,张弓搭箭,连射三箭,三个悍将被射下马来,当场丧命。突厥的十万大军顿时大乱,纷纷向后溃退。薛仁贵早在他们后退必经的一个山谷布下伏兵。等他们退进山谷时,两边山上的弓箭手万箭齐发,杀得突厥人狼狈逃窜。从此,九姓突厥乖乖地归顺了大唐,不敢再侵犯唐朝边境了。薛仁贵平定了天山南北,凯旋而归。后来,他又转战南北,威名震慑天下,凡是他守卫的地方,突厥人都不会去侵犯。

薛仁贵戎马一生,勇猛善战,“三箭定天下”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高宗是怎样平定百济的?

公元660年,百济和高丽联合多次对新罗进行掠夺。新罗无奈,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遂派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大军10万攻打百济。唐军大败百济,歼灭和招降其军万余人。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及太子扶余隆投降。唐将百济收复后,在百济之地置熊津等5处都督府,任命百济的酋长为都督、刺史。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和百济国旧将福信把故王子扶余平从倭国迎回,立为百济王,于是反叛唐王朝,进而围攻唐守兵。李治派刘仁轨与新罗兵攻打扶余平等部。公元662年,刘仁轨战胜百济军,占攻真岘等城。公元663年,刘仁轨大军在白江口又将倭兵击败,焚毁倭兵船只四百余艘,并攻占百济王城周留城。百济王扶余平逃奔高丽,王子忠胜等人投降。平定百济后,李治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刘仁轨派人前往百济各地宣布政令,劝课农桑,训练士卒,以图攻打高丽。

唐平定百济,此后倭国几百年不敢入侵朝鲜半岛。后来高丽发生内乱,唐趁机讨伐,历时两年,终于将其平定。

武则天用什么心计夺得皇后之位?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则天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都要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公元654年的一天,逢李世民忌日,李治到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相遇,随后,李治就把她召回后宫,封为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