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951500000076

第76章 记

中国文化史表明,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 孔子在国内、在海外都很“热”, 而老子作为“哲学之父”, 他的《道德经》两千五百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现在, 老子已是世界文化名人, 而且被推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 真可谓“老子天下第一”。《道德经》已被译成17种文字版本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 在非华语世界已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主要传诵经典, 孔子的《论语》之流传也未能超过老子的《道德经》。由于《道德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对老子思想感兴趣, 并从中受到启发。黑格尔、罗素、海德格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李约瑟、汤川秀树等著名人物, 都对《道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年,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就引用过《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话。在这之后, 老子的书籍在市场上非常多, 包括哲学的、宗教的、个人精神修养的等各方面的译本都有, 甚至延伸到儿童读物。老子的思想元素开始融人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老子》的不同文字版本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家喻户晓的收藏之典。值得注意的是, 百余年来, 西方老子热有增无减, 相形之下, 我们中国反倒落伍了, 人们过度地关注着孔子, 似乎还在冷落老子,我国的一些知识精英常把老子当作消极的文化代表, 时不时受到人们的种种非议, 对老子持一种保留态度。现在, 有了所谓国学热, 但热的是孔子, 老子总是叨陪末座。如此看来,老子命运多舛。老子之根在中国, 老子之花却绽放在别国他乡。在我们的文化史上, 发生过“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外国” 的悲剧, 在老子问题上, 我们不要重演这种悲剧。

基于上述缘由, 甘肃的学者们和老子文化研究者精心谋划, 花费了一年多的时日, 决定举办“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并提出明确的宗旨: 弘扬老子文化精神, 研究老子文化资源, 把老子推向大众, 把老子推向世界。为此, 我们主办者和承办者为中外各国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学术性的讲坛, 通过与会者平等、自由、理性、务实的研讨与交流, 加强彼此间的友谊, 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为使老子文化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做出有益的贡献。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举办得顺畅、和谐、成功, 我们终于如愿以偿。我们发出论坛邀请函之后, 立刻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老子文化研究机构的热烈响应, 纷纷要求参与。

开幕仪式气氛浓烈, 场面壮观, 不仅应邀专家学者、高层领导和相关人士如期莅会, 大学的一些师生和社会上老子哲学爱好者也强烈要求到会捧场, 以睹这一“盛典”。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陈锡勇以及香港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因事务繁忙不能到会, 特别发来贺电贺信, 对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祝贺。论坛期间, 东道主安排与会嘉宾前往老子飞升地临洮实地考察。那天, 临洮像过盛大节日一样, 倾城出动, 锣鼓喧天, 载歌载舞, 喜气洋洋, 似乎在告诉海内外朋友, 世世代代, 临洮都是老子热。论坛举办地省城兰州, 社会各界都在关注, 一时间, 论坛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各大书店也是老子著作和国学著作的销售热。论坛前后和论坛期间, 海内外和甘肃省内新闻媒体积极主动上阵, 不少媒体有水平、不间断地、长时间地、大篇幅地以各种形式报道, 出现了老子新闻热。“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让世人看到了老子热和道学研究中心由海外向国内的一次回归。我们为完成这样一项使命性的工作而庆幸和自豪。

这次论坛的论文, 是海内外老子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收获、新水平、是老子文化研究成就的一次检阅。论坛之后, 应读者要求, 我和我的同事对论坛产生的理论成果编就成书, 定名《》。编就工作历时年余, 现已付梓。面对编就的书稿, 作为编辑者深感任务艰巨, 生怕有所纰漏, 心里时有不安。当然, 我们竭尽全力, 希望尽可能做得好些。论坛形成的论文较多, 由于种种原因篇幅受限, 有些论文只好忍痛割爱, 未能入书, 留下缺憾, 我们向这些论文作者深表歉意。不管怎么说, 本书能够得以出版面世,总是完成了一件功德。这首先要感谢论坛主办单位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甘肃省政协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热心帮助, 特别感谢所长、学部委员李景源先生及助理研究员姜守诚先生为本书操了不少心, 做了不少帮助和具体指导性的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甘肃人民出版社领导同志的热情关照和全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深切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本书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敬请读者和专家予以指正。

张炳玉

2008 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