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951500000047

第47章 道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3)

过去, 一部分民间行坛道士, 他们亦道亦农: 在农闲季节, 常接受掌坛师的聘请, 参加民间的道场活动; 有时又参加当地的民间吹打乐班, 应酬民间的红白喜事。由于他们既是道士, 又参加民间乐班, 他们所掌握的音乐品种是多方面的。道教乐班作为宗教组织,要经常外出为民众作法事, 故时常和民间吹打乐班、佛教乐班相互合作, 或同台演奏。在这样的道场活动中, 道士和吹鼓手、佛徒之间无形中形成了比赛, 因此相互间影响作用又推动了互相吸收。正是这样, 道教音乐除了广泛吸收利用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以外, 民间音乐、佛教梵音中也杂糅了道教仙声。如: 流传于河北中部地区的《丰都中曲》, 原是一曲有唱词的道教歌曲, 改编成了管子独奏曲。

我国的古琴音乐作品, 有些是道士传下来的, 如张孔山就曾传有《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孔子怀易》、《醉渔唱晚》等曲; 元末明初琴家冷廉在他所著的《琴声十六法》中, 对琴声提出“轻, 松, 脆, 滑, 高, 洁, 清, 虚, 幽, 奇, 古,淡, 中, 和, 疾, 徐” 的要求, 无疑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明嘉靖十八年(1539) 《风宣玄品》琴谱中的一首琴歌《醉翁吟》是由苏轼与庐山道士崔闲合作创作的。明万历十三年(1585)杨表正撰《重修真传琴谱》, 刊载有《凌虚吟》的三段道教琴歌。清咸丰年间(1857—1861)四川青城山中皇观道士张孔山协助唐彝铭又编成《天闻阁琴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4) 《琴学初津》琴谱中又有琴曲《羽化登仙》, 与道教有密切关系。

在道曲上, 苏州道士曹希圣在清嘉庆四年将吾定庵收集整理的乐谱刊印为《钧天妙乐》、《古韵成规》、《霓裳雅韵》等3种, 1956年前后, 有关部门曾在湖南长沙等十九个市县, 江苏省苏州市以及陕西省西安市等地搜集、整理道教音乐, 编印了《苏州道教艺术集》、《湖南宗教音乐》、《葭县白云山道教经韵及笙管曲》。

道教音乐与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关系十分密切, 二者互为影响, 相得益彰, 形成了我国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融为一体的特点。

(2)道教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道教与中国传统绘画向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道教产生开始, 即利用绘画作为传道布教、修炼心性的手段。因此, 道教绘画因其宗教目的不同, 而可分为: 宗教目的画、神仙人物画、神话故事会、山水画等。

宗教目的画: 又称为“道画”。早期道教经书《太平经》中有《乘云驾龙图》, 图上有天尊、仙官、仙童驾龙在云天遨游的形象。《东壁图》有真人、神将、仙女、从戒弟子等,称“上古神人戒弟子后学者善图象”, 描绘的是修真得道或为善得报的场面。《西壁图》则描绘战争的场面, 以警示世人。这些绘画内容显然都是为宣扬神仙赏善罚恶、劝人弃恶从善而作。《越画见闻》卷上引米氏《画史》: “李云麟云, 海州刘先生收王献之画符及神一卷, 咒小字, 五斗米道也。” 王氏为东晋著名五斗米世家, 献之所画既有神与符、咒相连,则为典型道画无疑。道画的用途大致有两种: 一是作为信仰崇拜对象的象征, 一是具有宣传本门神道的威仪和驱邪等宗教功能的潜力。

神仙、人物画: 多数道士画家以画道教尊神、高道形象出名。从顾恺之以降, 历代画家都对道教神仙的形象特征作过探讨。

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曾画有太上玄元皇帝之像。画家张素卿本人就是道士, 乾符中居四川青城山常道观, 他曾画有《老子过流沙图》、《太元先生像》、《老人星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等。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就讨论过“妇人形相” 说: “历观名士, 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 中有妇人形相者, 貌虽端严,神必清古, 自有威重俨然之色, 使人见则肃恭, 有归仰之心。” 指出了仙女与一般仕女画的区别, 为后世所尊奉。明周履靖《天形道貌人物论》中论人物则曰: 若乃羽人高士, 则有乘风吸露, 披霞戴月, 不染纤埃之气。” 清蒋骥《读画纪闻》论品格曰: “神仙品格, 天格殊绝。曾见王绛所画《五老图》, 虬须云鬓, 数尺飞动, 根毛出肉, 力健有余, 作者当思此意。” 并且专撰《神女论》, 指出: “为神女写真意在端严, 不在妩媚, 于端严中具一种环姿艳逸, 如麻姑洛神, 随波上下, 御风而行, 自有天然态度。” 这是对历来道教人物画的形态、神貌的特征所作总结。

道教神仙类画迹, 其间题名有“天尊” “真人” “天君” “星官” “星君” “太上”

者, 在唐代实占多数。这是因为唐代尊崇道教, 人多礼拜道像, 道教神画遂应时势之要求而发展起来。到了宋代, 由于皇帝的崇道, 道画更加繁荣, 尤其徽宗朝, 崇道抑佛, 更多的神仙道画出现, 同时也造就了阎立本、吴道玄、卢楞伽、孙位、辛澄、张素卿等著名画家。

道教重视绘画, 注重宫观壁画, 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山西永乐宫壁画。这些壁画中共有280多个神仙、仙曹、玉女、力士及金星、木星等天地水众官, 神仙群像很生动, 色彩丰富, 各具有个性特征, 也富有变化及强烈的艺术魅力。壁画中还采用了布教式的连环故事画, 如: 吕祖殿东、西、北壁上画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 通过这52幅画面, 对吕洞宾从咸阳降生起一直到他赴考、得道、离家、超度凡人、游戏红尘等事, 作出了细致的描写。永乐宫壁画是元代精彩的道教画, 是我国古代道教绘画发展到高水平的范例。

道教绘画还注意借画卷或板刻画的形式宣传本宗教义, 讲述著名高道法师入道、修道、得道、传教的一系列故事情节。据说金代王重阳在度马钰、孙不二夫妇时, 曾绘有《骷髅图》、《天堂图》。借此鲜明的形象以宣传全真教旨。如佛教的《地狱变相》一样, 有很强的震撼力量。元初全真道一度得到蒙古统治者支持, 以多种形式宣传自己。最典型的还是传刻《八十一化图》以绘画形式介绍老子代代转世, 代世度人的故事。此外还有《金莲正宗仙源象传》是全真派历代祖师的画像, 《许太史真君图传》则是净明派宣传其祖师许逊事迹的连环画, 赵孟頫《玄元十子图》一卷, 绘老子、老子弟子及庄子等十人之像。今《道藏》一书中均有收录。

道教徒主张潜修与自然合一, 因此画道教题材往往涉及山水, 而成为山水画成长的母体。在中国山水画的指导思想上、情趣上, 素来与先秦道家及后来的佛道二教有不解之缘。

佛教讲出世, 道教主张自然, 都使人流连山水, 在精神上与之融而为一。四川省出土的《仙人六博图》是后汉作品, 仙人座下绘有山岳图。晋顾恺之有《画云台山记》记述张道陵用跳绝涧取桃子考验弟子诚心的第七个法术的情景, 他的《画论》里还阐述了“得一” 的思想。

中国的山水画从南北朝开始, 逐步成为独立的画种。唐宋时期, 山水画发展很快, 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到了元代山水画不仅盛极一时, 而且绘画水平也超越前代, 他们的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生活情趣, 使元代山水画出现了特有的风貌。元以后全真道徒中颇有在山水画中独树一帜的, 如五代道士厉归真善画牛虎, 兼工雀鸷禽。宋道士杨六明善画龟蛇, 今丈人山道院藏经阁后壁有所作龟蛇, 广丈余, 最雄杰。其中尤以黄公望、倪瓒为首的“元四家” 最著称。著名画史专家俞剑华先生在所著《中国绘画史》中评论“元四家”

时说: “四人虽亦上追董、巨, 不离古人法度, 然能自具面貌, 取古人之神, 而不泥古人之形, 又能饱遨观饫, 曰徜徉于名山之间, 而文章道德, 又皆加人一等, 故其所作, 自异凡响, 水墨渲淡与浅绛著色一派乃底于大成, 为明清数百年之宗主。盖山水画至元四家已至炉火纯青时代, 其醇厚之趣味不在表面, 而在内容, 令人百读不厌, 真绝诣也。”

此外,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史上, 道教徒也有著名的大家及墨宝流传。在书法上著名的王羲之、王献之都是五斗米道教徒, 王羲之以书写《黄庭经》换鹅的典故家喻户晓。颜体创始人颜真卿也是个道教徒, 为名道士撰写碑文, 有拓影流传。元代最有名的书法家赵孟頫自称“松雪道人”, 他写道教经典《灵飞经》。元代的马臻、方从义、张雨均是道士, 或以画花鸟, 或以画山水著名。

作为中国汉民族宗教思想载体的道教, 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与传统文化结下深厚之缘。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道教也屡起屡落, 历经沧桑, 但它始终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民俗以及传统医学、古化学等各方面的集合体。所以, 我们说道教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中国社会再反映的宗教形式。